到处是傻子共振,他们为什么又蠢又坏又荒唐?

他们既是旧制度下被社会边缘化的牺牲品,也是谣言与信息混乱的制造者。他们本身是时代的悲剧,同时又在努力的维护一个悲剧的时代!

上一篇文章写完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传播的东西很反智,牠们还要努力的编造和传播?而昨天文章中,我举例的那个热衷传播反智内容的人也证明了一点,是否反智和年龄、学历以及拥有多少财富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作为一名身价数十亿的开发商,他的财富得益于市场经济,他把儿子送去美国读大学,但他却经常以传播反美反市场经济的内容为荣。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最近有一个话题引发网络热议——傻子(B)共振。这个词最早出自于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波特提出的“认知封闭”(cognitive closure)概念。原本的解释是,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看到的、他们想到的、他们已经得到认可的和与他们自己的世界观相符的事物,其他东西他们视而不见。现在更多时候是指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后,原本散落各处的傻子并没有因为网络提高自己的认知,反而相互联合起来不断叠加相同的认知,最终在信息茧房里玩得不亦乐乎。有网友用AI创作出下面这幅画面,无比精妙传神的描绘出傻子共振的场景。一群青蛙坐在井底。它们个个拿着手机,与其他井的青蛙热烈讨论“天果然只有井口那么大”。

就像声音可以在固体、空气和水中传播,却无法在真空中传播一样,傻子共振也需要有相应的介质。这种介质就是媒体。自媒体时代,信息的门槛很低。每个人即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发送者。随着信息节点的不断增加,共振效应也越发明显。如果你看到电视上在说一句话,报纸上、公众号和某音上也在说同样的话。你就很容易本能的认为这句话是真的。只有少部分人会停下来思考这句话的真实来源是什么?谁在说和为什么要对你说?

一方面的原因是源于我们共同的教育短板。长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缺失,导致公众的辨别力薄弱。普通网民缺乏系统性的信息甄别与逻辑分析训练。信息快餐化的时代,很多人只被标题或者短视频片段吸引,懒得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于是就有人有意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散布虚假信息迎合集体心理。内容上越极端、越离谱,越容易吸引眼球。即便是反智到惨不忍睹,也会因迎合主流情绪而被平台默许,获得更多流量支持。这就会不断催生出司马南、卢克文的徒子徒孙。令局域互联网上反智氛围愈发浓郁。

这些积极制造反智内容的自媒体人也分三六九等。司马南之流早已经把全家迁入万恶的美帝,只留下牠只身在国内扛起骂美反美的大旗。次之的如卢克文之流。虽然赴美签证被拒,无法继承司马南“骂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的衣钵,好歹也靠反智赚到了千万身家。最下乘的是总量最多的反智小卡拉米。牠们虽然个人影响力有限,但以其庞大的数量依然成为傻子共振中最为关键的介质。这些人有些是蠢,有些是坏,但更多的是又蠢又坏又荒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清末有一类特殊人群——体制外太监。

众所周知,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的身份地位都很独特的一类人。他们之中,位高者可以手握权柄干涉朝政;位低者终身劳碌无名无姓,在历史中不如一缕烟尘。但即便是最低等级的太监,在封建皇朝也是“宫务员”。按照封建皇朝的规则,利益是根据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进行分配的。太监虽然没有官僚系统的政治地位,但也算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关键是离权力的中心更近。保不齐哪天就有机会一跃而起,成了连封疆大吏都不放在眼里的“厂公”。当年慈禧身边的太监总管小德张回天津静海老家探亲,排场之大震动了十里八乡。正因为有这样的便利和成功先例,让“宫务员”这个职位在大清朝格外吃香。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上了太监这份职业的前途,所以主动选择自宫,谋求一刀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其中固然有贫苦人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给孩子“净身”。但是也有一群人是游手好闲或者欠了一屁股烂账,不愿意做苦工又向往“人上人”的生活,索性自己阉了。

按照“标准操作”,清代愿意净身入宫做太监的人,要由老太监引入,然后订立生死文书写明是自愿净身。这样才算是根正苗红的优质太监。但清末大部分都是“私自净身”。这些人都要前往北京恭王府、内务府等机构报到,登记排队等候。但满清末年宫里的岗位太少,想吃这碗饭的人又实在太多。就造成了当时社会上出现大量“流浪阉人”体制外太监。太监孙耀庭回忆中提到:“宫门外常有净身之后来投,无所去者。”光绪年间,登记在册的宫外太监人数一度超过录用名额数倍。这些人虽然对成为“宫务员”热切期盼,但苦于无法真正落实编制。于是很多都进入戏班、茶馆,以唱戏、说书之类的自媒体业务谋生。又因为身体残缺,他们常“自诩”与宫里有关系,靠卖弄“内幕消息”、添油加醋贩卖传闻换取饭食小钱。

正所谓“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往往越是被别人看不起,越要追求不可一世的派头。和遭受被迫奴役的奴隶比起来,主动为奴的奴才就无耻多了!在这些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体制外太监圈子”,内部信息互通。宫里的低级太监有时候也会混迹在这种圈子里借机散布一些“内幕”。久而久之还形成了独有的太监文化。宫里宫外相互抬轿子,只要给钱,道德底线在这些人眼里是不存在的。老北京广安门、前门一带曾聚集不少这类“消息贩子”。不是在讲宫廷八卦、权贵秘闻、异事传说,就是政治谣言、政局变化预测;甚至兜售宫中秘术、医学偏方等等借机骗财。他们的粉丝听众要么是脚夫娼妓一类的社会底层群体,要么是流连在茶馆戏园子里寻开心的闲散小市民。真正有道德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无不对这种反智信息嗤之以鼻。民国报纸曾报道“太监流民”制造谣言、扰乱社会的案例。他们既是旧制度下被社会边缘化的牺牲品,也是谣言与信息混乱的制造者。他们本身是时代的悲剧,同时又在努力的维护一个悲剧的时代!

时过境迁,大清早亡了一百年了,但体制外太监的阴魂依旧不散。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是把JJ阉了,有些则是主动把脑子阉了。旧社会里,他们在街头乞讨剩饭和铜钱;新时代,这些人在网络上乞讨流量和打赏。他们在俄乌战争中为战犯坐地排卵民粹洗地;他们在以哈战争中丧心病狂的把以色列称为纳粹;他们在以伊战争中鼓吹伊朗用500枚导弹迫使以色列投降。就算是面对伊朗的核设施被摧毁,他们依然可以挤出一副便秘的表情称“美国被打了一个耳光,伊朗取得了胜利”。例如下面这位。可笑的是,牠竟然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称为伊朗总统。还好这货是伊朗体制外的,否则当被神权政府治一个大不敬之罪!

当然,这类人从来是不会担心自己传播的这些东西有什么逻辑上的硬伤。这些硬伤反而变成最有效的筛分工具。凡是被成功筛分出来的人,都是最适合产生共振的傻子。他们的受众群也不仅仅是低学历、低收入、低智商的三低人群,而是低认知、低现实感、低思考能力的新三低!只需少以撩拨,要么暴跳如雷要么如丧考妣。表情动作都整齐划一,令人感动。制造反智内容的自媒体人常常自诩为野生国师,可以凭中专水平为粉丝指点投资迷津、掌握国际风云。归根结底只是变着法的在割傻子们的韭菜。毕竟“那个圈子里”也有像“一个莎比”“中专卢大师”这样混大了的。难免让后来者生出“名嘴大V宁有种乎?”的愤愤。

不要指望这些共振中间体可以提供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他们通常是从上位信息中捡拾一些还未消化完全的排泄物。然后通过品尝个中滋味,调整需要攻击或者保护的对象。大多数时候,他们还会互相吃彼此的屎。导致他们吃的和拉的都是同样的味道。也不要期望他们能带给你真正的人生启迪或者帮助。因为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寄生生活;把贩售虚假消息、煽动民粹情绪当作这一行的天经地义。他们并不是真的蠢,而是纯粹的坏!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反美但是从来不反对美国的医疗、教育、高品质生活和绿油油的美钞。那么他反对的其实是美国代表的自由民主制度。爱国只是他们招摇撞骗、制造傻子共振以便收割红利的借口。

在傻子共振中还有一个常见套路的叫“选择性报道”。例如,海外媒体在报道某一个新闻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信息来源。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中,不同的信息来源会形成对冲。几经印证下来就会看出谁在撒谎。所以不容易形成傻子共振。在自己没有能力接触到一手信息的时候,援引外媒消息也无可厚非。但有些媒体如果总是选择性的引用某一类信息就非常值得玩味。而他们这类货一旦遇到真正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往往又会选择性失明。事实上,如果你接触到的所有媒体报道都在简单重复“XX最坏,XX最好”的时候,难免不会受到影响。当你开始觉得这些被精选出来又精准的投喂给你的信息变得合口味的时候,那么恭喜你,已经开始成为共振中的一份子!

说到“体制外太监”,还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小德张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被封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妥妥的体制内太监的代表。他不仅在天津拥有田产和大量房产,还投资了祥义绸缎店、天成信绸缎洋货店,拥有两间当铺。同时还担任着致中银行的常务董事,甚至还有一所道观作为家庙。小德张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一个叫孙耀庭的孩子。盘算着只要一刀下去就能实现屌丝逆袭,全家一起鸡犬升天。但可悲的是,他净身3天后溥仪宣布退位。

可是孙耀庭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太监梦”。终于在15岁那年辞别家人,毅然决然的前往北京。他先是在载涛贝勒府当差。后来觉得上升空间有限,于是四处托关系终于进了紫禁城。只是那时候太监的岗位早已经不是稀缺资源。直到1942年冯玉祥闯进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宫女都被赶出皇宫。1996年,94岁的孙耀庭安然离世,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据说去世前,孙耀庭的遗言是:不要让别人给我洗澡。历史上真实的太监也是有尊严的。此时此刻,他的梦终于醒了。无论是肢体上还是头脑里,有些东西没了就是没了,接不回去了!

今天的文章4100字,感谢您耐心读完。限于篇幅,今天的文章着重聊了傻子共振中的介质问题。实际上造成傻子共振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网络的信息放大作用和平台的数字陷阱等等。以后有机会再和朋友们分享我的独立观察和思考。我知道这篇文章会触怒到哪些人。但还是想写出来。在一个早已经习惯了接受情绪控制、充满反智和反逻辑的网络世界里,传播常识,建立逻辑和理性的思考,追求真相,并称三大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早有朋友劝我,要放下“渡人情怀”。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去做。哪怕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也会为大家守护好这一点思想的烛火,与伙伴们共同守望未来!

作者: 如是大牛哥

远山在呼唤 发表评论于
“群青蛙坐在井底。它们个个拿着手机,与其他井的青蛙热烈讨论“天果然只有井口那么大”。 这段太经典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