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北碚杂忆-之六翁文灏先生

涛静 (2025-07-16 04:28:42) 评论 (0)

从第4节和第5节可知,翁文灏先生的工作与中原公司有不少交集。他于1934年11月来到中福煤矿担任整理专员,整顿公司的管理和生产。1938年3月,在他汉口的家中,促成了中福公司与天府煤矿的合作。此外,他和北碚也有不少联系。

早在1930年12月初,翁文灏与中国科学社的任鸿隽等人到重庆时,就去到北碚参观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其他建设项目。在他所写的《四川游记》(刊于《地学杂志》第20卷第1期)中,翁文灏对卢作孚及其在北碚的建设事业赞叹不已:“于此水乡山国之中,竟有人焉,能藉练兵防匪之余,修铁路,开煤矿,兴学校,倡科学,良出意计之外。更观之川中军界政界,颇多颓败不振之气,而能布衣粗食,节饷捐薪于建设之事,无论其将来成绩如何,要其不囿于环境,卓然独立之精神,良足尚焉。”

抗战时期,曾由翁文灏担任所长的民国最有科学成就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从南京内迁重庆北碚。卢作孚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帮助其在纷乱的战时环境下安定下来,开始相对稳定的科研工作。这使地质调查所的科研血脉得以传承,成为战时国内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心。

1938年7月,翁文灏应老友南开校长张伯苓之邀安家于重庆。后因翁宅受到日机轰炸的破坏,翁文灏再带部分家属搬迁到北碚金刚碑所建金刚新村居住。他与北碚的联系就更多了。

由于翁文灏先生和北碚及中原公司都有甚多交集,他是我少年时期十分敬仰的一位人物。故在此对他再多作一些介绍。

根据网上资料,翁文灏1889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一个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鲁汶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曾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 1922年翁文灏继丁文江后任该所所长,并在地质研究所任讲师、主任教授,中国首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其门下。翁文灏同时亦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曾为清华地质学系主任,1931年兼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

翁文灏早年表现不欲从政,曾被委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但亦未受;所任政府公职皆与学术有关。

1932年,翁文灏先生为国民政府所延揽(蒋介石对他这位学问出众、品德可靠的浙江同乡很欣赏器重,委以重任并同意他不脱离学术研究),出任军事委员会国防计划委员会(即资源委员会的前身)秘书长,委员会内皆是学术界名人。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中断对我国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如对甘肃油矿、天府煤矿、南桐煤矿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1934年,翁文灏于考察石油途中遇上严重车祸以致昏迷。得蒋介石关护,指令全力抢救,后来渡过危险。事后翁可能是难却蒋介石的“救命之恩”,应蒋之招正式踏上仕途。

1934年冬天,翁文灏受蒋委托,空降焦作任中福煤矿整理专员,并兼任焦作工学院(由我父亲的母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发展而来,是现今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常务校董。

1935年,蒋介石自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1937年翁文灏出任经济部长,在抗战期间主管中国的战时工业生产及经济建设。

1945年,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至1947年辞任。

1948年翁文灏被评选举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月,翁文灏应蒋介石之邀,任政府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长。但他任内主持的货币改革失败,造成金融失调。翁内阁于11月总辞。次年初蒋介石下野,翁于2月任李宗仁之总统府秘书长。至5月,李宗仁与共产党和谈失败,翁辞去秘书长之职,并出国至法国。

1951年,经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翁经香港回到中国,是首名回北京的前国民党高级官员。翁在1948年曾被共产党列为战犯,回国初期曾因不积极批蒋而受压。

1954年后,翁获任政协委员,之后主要从事翻译及学术研究。文革中得特别保护而只受少许冲击。

翁曾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同时,他仍专注于祖国的地质事业。他对地质学造诣很深,对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和燕山造山运动的阐述与发展贡献卓著,为祖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奠定了基础。

1971年1月27日,翁文灏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翁先生一生喜好藏书,生活朴素,去世后,他的所有藏书连同一生积蓄都上交了国家。

翁文灏先生著有:《中国矿产志略》、《中国地史浅说》、《中国地质构造对地震区分布之影响》、《中国山脉考》、《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中国地理学中的几个错误的原则》、《甘肃地震考》、《地震》、《锥指集》等。

翁文灏先生常写诗寄情,遗有诗作3000余首。1999年6月团结出版社出版了《翁文灏诗集》收入其诗作900余首。他1966年咏忆故乡的《石塘》写道:

鄞西秀丽石塘村,临水倚山生地存。灌稻清波桥碶保,映窗霁色景光吞。

登科兄弟祖留额,隔户乡农旧有痕。初学之乎亲训导,得承教养沐深恩。

翁老先生嫡孙翁维民先生多年前移居澳洲。事业有成后周游世界,出版了几本脍炙人口的游记,并在多种报刊和电子媒体上发表博客文章。我和他们伉俪偶遇相识并成为忘年之交,除曾家庭互访外,经常有微信往来。这被我引为一大幸事。

图-出版物-翁文灏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