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何手握“人口红利”与“国家战略”的中国AI,却像一个被施了咒语的巨人,举步维艰?答案或许无需绕远:是中国一贯的“内容审查制度”——这套为专制权力服务、以思想控制为核心的机制,正在悄然成为限制AI成长的最大桎梏。
DeepSeek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团队不够聪明,不是GPU算力不够强,而是它被人为“驯化”得太温顺、太胆小、太没用。有使用者直言不讳:DeepSeek响应慢、不理人,很多问题“不能问、不能查”;有人戏称,DeepSeek根本不是AI,是“AI前台客服机器人”——只会重复无关痛痒的套话,面对稍具思辨性的问题就“打哈哈”或者直接“禁言”。

据传,DeepSeek模型上线前曾被强制过滤多达 35万个敏感词,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历史、宗教、社会运动、性别议题、LGBTQ、民族问题、贫富差距、行政透明、地方治理……凡是有可能涉及“社会风险”的内容,统统屏蔽。在这种训练策略下,AI像是一个受尽恐吓的孩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说错一句话。你问它六四,它装傻;你问它新疆,它装死;你问它“习近平是谁”,它就告诉你“该问题无法回答”。这不是AI,这是“审查的数字延伸”。
OpenAI 的 ChatGPT 可以讨论自由与审查,可以引用CNN与福克斯的对立观点;Google Gemini 可以在你输入“台湾总统是谁”时直接告诉你赖清德而不是“该话题存在争议”;Anthropic Claude 能分析种族主义的结构性根源;连Meta的LLaMA都比DeepSeek更愿意面对复杂真实的世界。而DeepSeek,只能在一个“滤镜后的世界”中模拟智力活动。这种对话,既无思维,也无灵魂。
在民主国家,“政治正确”往往是对少数族群的保护,是包容多样性的伦理倡导;而在专制政体中,“政治正确”则是对统治合法性的维护,是维稳逻辑下的极权语言。中国AI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并未被当作推动知识解放的工具,而是被当作“数字维稳”的技术延伸。政策文件处处强调AI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潜台词就是:任何与“统一思想”相悖的内容都是“风险”乃至“敌对势力”。
这种审查惯性会直接反噬AI发展的核心环节:训练数据。当所有文本数据都必须过“思想审查”,意味着中国AI训练所依赖的语料库本身就是残缺的、过滤的、伪造的。这会让大模型形成“认知缺口”与“价值畸形”:在历史问题上,它只能学习经过洗白的“官方叙事”,无法分析事件多重视角;在社会议题上,它无法理解边缘群体的处境,只能复读“社会稳定压倒一切”的教条;在科学研究中,它不敢批判、不敢怀疑,只能“以正统为唯一标准”。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质疑权威、挑战过去;而审查,恰恰是将一切创新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中国AI的“不可问”“不敢答”,本质上源于对“异端”的恐惧。在这个体系中,“异见”被视为危险,“不同”被等同于威胁,“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动摇体制根基的毒药。
所有伟大的技术革命,都是从异端开始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被视为叛徒;达尔文发布《物种起源》时被教会诅咒;特斯拉坚持无线输电时被商业体系排斥;图灵发明图灵机时正值英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打压高峰;Elon Musk今天要用火箭殖民火星,在很多主流科学家看来也是“疯子”。
AI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天然就与旧体制、旧价值、旧思维存在张力。它必须容纳不确定、容忍批判、激发自由的表达,才能不断进化。而如果它被钉死在“正确框架”中、被迫说“安全的话”、被训练成“审查员的公仆”,它只能成为一个“忠诚但愚蠢的工具”,而非智能体。
中国的AI,正是被这种“对异端的零容忍”所困。结果是:大模型长不出“思想”;应用场景难以突破“语义润色”;真实需求被转化为政治红线;技术人才被“安全评估小组”管束乃至威胁。于是,最懂语言的技术,不敢讲真话;最善于推理的模型,无法判断真实;最渴望世界的人工智能,却只能在一个虚构的乌托邦中打转。
DeepSeek流量腰斩,并不是孤例。从“文心一言”到“通义千问”,从“讯飞星火”到“百川智能”,几乎所有中国大模型都在国际市场上毫无存在感。其原因,不是技术上的落后,而是根本性的“不可信赖”。AI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模型本身,更是它所构建的“知识宇宙”是否开放、多元、真实。试想,如果一个AI无法谈论六四、无法回答谁是达赖喇嘛、无法解释法轮功、无法区分维吾尔族与恐怖主义,它怎么可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用户的信任?
西方的AI开发者正在向多模态、情感交互、代理任务、自我进化迈进,而中国的AI开发者则在为审核词库、审查责任、安全底线疲于奔命。两个世界,渐行渐远。更可怕的是,当AI开始进入法律、医疗、教育、舆论等关键领域时,受到审查机制限制的AI不仅“不能说”,还“不能做”。它无法独立判断、无法自由联想、无法生成具备启发性的内容。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个披着AI外壳的文字游戏机器,根本无法承担“智能革命”的社会功能。
DeepSeek的衰退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中国AI产业困境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再强的算法,再大的模型,也敌不过一套错误的制度。技术的本质是自由——自由试验、自由失败、自由突破。创新不是口号,而是结果;而结果来自于开放、碰撞、多样与宽容。没有思想自由的土地,长不出有思想的智能。
DeepSeek这个名字原本寓意“深度求索”,如今却成了“深度求锁”的象征。在一堵堵看不见的审查墙面前,它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力,也失去了探索用户心灵的勇气。而中国的AI产业,若不敢直面这一切,若不敢打破那35万个敏感词的“精神牢笼”,那么即便再砸上万亿资金,也只能造出一堆没有灵魂的空壳——高大而空洞,华丽而无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质疑的社会,而非那些只能复读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