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开始写,完全是出于一个简单的冲动:想记录点什么。那时候移民不久,生活里有很多新鲜的体验,也有不少困惑和感慨,写下来,像是和自己说话,也像是对这个新世界做一点回应。
慢慢地,写博客变成了一种习惯。一到周末,无论多忙,我总想找几个小时坐下来,认真地码字。它不是工作,没有报酬,但却给我带来了一种深藏的满足感。有时晚上躺在床上,眼睛有点累了,就打开去年的博客,用“Read Aloud”听一听过去的自己,那些记录着春天的旅行、夏天的工作、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的文字,像是时间的瓶中信,重新抵达我手中。
不是每篇文章都会被推荐到首页,但只要有一百个人读我就很高兴。想想平时我们说话,哪有一百个人来听?写博客,就是一种安静的分享。当文章被推荐到首页,阅读量飙升到几千甚至上万,自然也会开心,但我不再刻意追求这个了。不是因为不在意,而是因为渐渐明白:最初让我坚持下来的,不是热度,而是心里的某种热爱。
其实,我写博也有过不少挣扎和矛盾。
第一个,是中英文之间的时间分配。作为一名移民,我的工作几乎完全使用英语,平日里阅读、写作、交流,也多是英文。为了应对职业上的要求,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英文表达。但与此同时,我又不想让母语被慢慢荒废。中文是我成长的根,是情感的容器。于是,写博客成了我维系母语的方式。虽然有时回头看十年前的文章,会觉得文字并没有太大进步,但至少,我还在坚持写着,没有滑坡。
第二个矛盾,是精神与物质的拉扯。我博客的产量其实并不高,每周一篇都做不到,但每写一篇,常常要花费几个小时。作为第一代移民,赚钱养家始终是生活的重要课题。而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里,花几个小时吭哧出一个“不能换钱”的东西,内心难免会浮出一丝“犯罪感”。尤其是当我坐在电脑前写字,而先生在一旁做家务时,那种心虚的感觉会格外明显。有时我抱怨眼睛累,他就打趣我:“你是不是又看博客看多了?”或者说:“别人家老婆周末都在缝缝补补,我家老婆只知道写啊写。”我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但这类话总会无意间触碰我内心深处的敏感与焦虑。
还有一个小小的矛盾,是关于分享与隐私的边界。写博客的时间久了,难免会透露一些生活里的细节。有时候我会感到不太自在,仿佛被轻轻推离了自己的舒适区。有时写完一篇文,我会左右掂量:这一段要不要删掉?那句话是不是说得太多?太真?但我知道,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滋养,而分享,又是一种甜蜜的快乐。于是,我只好在自我保护与真诚表达之间,慢慢摸索那个不易却值得追寻的平衡。
我也考虑过用英文写博客,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平台。中文的表达对我来说,更像一种心灵的释放。而博客也不仅仅是写文章,它也是一种网络上的交流和人际连接。有读者留言,我会尽量及时回复,也会去读他们的文章,像现实生活中的“礼尚往来”。写博客让我认识了不少有趣、有深度的博主,也在观察、处理网络里的冲突和互动中,更理解了人性和交流的艺术。
这十年里,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两边的母亲都相继离世,孩子也从中学一路走到大学毕业,我自己也换了几次工作岗位。人生的转折、生活的起伏,都不经意地被记录在一篇篇文字里。十年前的我,可能没法想象今天的自己;而今天的我,也在透过文字不断回望、整理和理解一路走来的日子。
有时候,我也会想停一停。但每当我打开旧文,再一次被当时的情感触动时,就又重新得到了继续写下去的力量。
写这篇文章时,我突然想起陈奕迅曾经唱过一首歌《十年》。上网去听,却无意中看到张学友2023年发行的新歌《又十年》。他唱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感触,更贴近我此刻的年龄与心境。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写博客,也许正是这十年里,我给予自己的最好的关爱。
于是,我也写下这首拙诗,作为写博十年的纪念:
《在博客里,与自己走过十年》
一眨眼,
十年像水,写在指缝的博客里。
春日的樱花、秋日的落叶、
深夜里的耳语、旅途中的风——
我一字一句收集,像是给未来写信。
点开旧文,
听见去年的我,
在讲一个小故事,说一段旅程。
那时候的我,还不懂放下,
也不知,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余生。
留言框里的温暖,
和素未谋面的阅读者,
让我相信:真诚,是能被看到的光。
哪怕不是首页上的万丈流量,
也足够在夜深时,给我一点亮。
先生笑我太认真:
“这又不能当饭吃。”
可他不知,我在字里行间,
缝的是记忆,补的是自己。
我也怕暴露太多,
怕把心摊开,放在众目睽睽。
可我更怕遗忘,
怕日子像水,流过却没有痕迹。
写博客,
不是为了惊艳谁,
只是记录那个,
在生活夹缝里,还愿意坐下来、
安静书写的自己。
在博客里,
我与自己走过十年。
下一段日子,我依然愿意——
为光阴留下痕迹,
为心事留一行诗,
写给未来,也写给现在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