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和“成事”之间 - 案例问题拆解 (一)创业两年,都开始了啥

许许定财心 - 财自在心自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想做”和“成事”之间 - 案例问题拆解 (一)创业两年,都开始了啥

许许投资闻道,从心记录思考。

最近我被一个“创业案例”启发很深。

主角是我认识的一位退休经理。两年多前她提前退休,探索创业之路。听起来很美好——曾在市政府任职,有资源,有背景,有时间,也有养老金兜底,按理说这是一种dream scenario。但她这两年创业的“成果”是:几百块收入,零客户,讲座没开几场,甚至连基本的定价和cold email都不会写。

看着她的状态,我本来以为是策略问题,结果后来发现她其实——根本没开始。

她跟我说,目标客户不好找,网上的人不愿意付钱,只想要免费服务。

但实际情况是,她根本没开始找客户。

她有个优点,是乐于networking,也真心喜欢帮助别人,但问题是,她总想和人“成为partner”,却忘了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

你必须先自己能赚钱,再谈合作。

会做事的人不缺人合作,做不起来的人也帮不上你。

我给她出了很多实际点子,比如设计一套3–4节的讲座系列、跟非营利组织谈 package,而不是只谈一次的讲座费;比如cold email去联系有潜在需求的组织;比如整理 testimonial 和portfolio,搭建初步可信度。但这些建议,她落地有限。

她不是不聪明,也不是懒,而是——还停留在“employee思维”里。

退休前她是部门经理,收email有模板,开会有议程,做事有SOP,定价有人管,推广有人做。而现在,一切要自己来,她就卡住了。

她说自己不擅长“谈钱”,不习惯直接向人推销服务。

我听得懂她的挣扎,因为我也在这个卡点上绕了很久——从组织系统里的“执行者”,变成靠自己谈钱成交的“创造者”,这个心理门槛,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


她的故事让我看到:很多人不是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切换“操作系统”

创业不是你会不会写business plan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持续暴露自己,不断输出价值,面对拒绝、不确定、反复、甚至尴尬的问题。


结尾语:

我们都以为自己缺资源、缺支持,其实最缺的是——开始

她的故事提醒我:你是真的创业了,还是把“想做点事”的想法搬到了更自由但更混沌的空间里。

别被“我在探索”的说法骗了自己。真正的探索,必然伴随执行。

延申阅读 The E-Myth Revisited: Why Most Small Businesses Don't Work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Paperback by Michael E. Gerbe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