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坛遇见了一个不想活、却活得最通透的人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后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最近朋友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其中一个选项。我选择了它,一方面因为我是北京人,小时候住的地方离地坛也就半小时的路程,想借机重温一下故乡的味道;另一方面,史铁生太有名了,除了多年前读过他那篇《命若琴弦》,我对他的其他作品几乎一无所知,是时候读他了。

《我与地坛》刚开始读时,没有太多期待,也说不清在期待什么。毕竟读他写的《命若琴弦》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故事情节早已模糊,还给了时间。

《我与地坛》前几章有点沉闷,没能一下子沉浸进去,直到中间章节,当他开始写到母亲,写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幼儿园到邻里街坊,从朋友到陌生人,这些与他生命交错过的人,我才被吸引进去。我意识到了他文字的力量。

史铁生的文字不声嘶力吼,不宏大叙事,不制造高潮,只是静静地诉说,细腻地把自己的伤疤,感触、思考、一点点剥开给你看。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学中那些讲述个体命运与时代创伤的作品,比如贾平凹、陈忠实、余华、王小波……但史铁生又是独特的,就像贾行家说的,他是那条路上走得最远的人。

他出版过十几本作品,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读他临终前的那本《病隙碎笔》。他的作品充满对命运的追问、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也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我在想,也许人只有在经历过极深的苦难还能活下去的时候,才会自然地走向哲学。而史铁生是那个幸运的人,他不仅活下去了,思考了,还用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了。

他在书中写到“过程”、“幸福感”、“向内思考”和很多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很高兴周末读完了这本书,也有点遗憾这么晚才开始读史铁生。仲夏之夜,仿佛听到了他在花香中低语:“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