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日内瓦会议中美贸易战趋于缓和以来,金融市场随之回暖,逐步收复了此前解放日后所失的阵地,呈现出短暂的平静。人们期待特朗普能够恢复理性,以更具策略的方式主导美国经济,遏制贸易逆差,削减国家财政赤字,重振美国经济的辉煌。
然而,股市的剧烈震荡,最初正是源于特朗普刚愎自用的政策风格。他以为,靠恫吓和霸凌就能让全世界俯首称臣,结果却碰上中国坚决不跪的态度,使其陷入困境。其实,真正令特朗普畏惧和退缩的并不是中国的强硬,而是他本人造成的股市巨震。当他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时,金融市场应声暴跌。然而,即便如此,特朗普并未立即软化立场,仍在公开场合高调宣称中国必须吞下这笔巨额关税。中国则明确回应:不买账,不退让。最终,市场暴跌的压力使特朗普不得不收回自己的强硬言论,变相下跪求和。
尽管他在媒体采访中说,如果他不放缓,中国就会崩溃了,仿佛他让步是为了救中国。这就是他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夫,败了也死不认账,还把自己夸成活菩萨。其实不然,他当然希望中国垮台,而且垮得越彻底越好,但无奈,现实让他发现很难等到中国的立刻垮台,金融市场的暴跌压力让他不得不暂缓他的中国垮台梦。他之所以退让,并非出于对中方的尊重,而是迫于金融市场暴跌的巨大压力。他明白,一旦市场持续动荡,他将在政治上失去重要筹码。事实上,股市的下挫也同步拉低了他的民意支持率。其政策的极度不确定性和反复无常,令市场难以安心,投资者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动荡与滑坡。
多亏了他手下的经济顾问本森特力挽狂澜和巧妙包装,将特朗普的出尔反尔美化为战略性不确定,硬生生把他塑造成一个博弈大师。据此逻辑,特朗普的每一次关税政策变幻,都是深思熟虑的下一盘大棋。然而,明眼人都知道,这位总统自己其实并不清楚目标何在。他高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却缺乏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智慧与能力。他能依仗的,只剩一张伶牙俐齿的嘴和美国尚存的强大国力,用来恫吓他国。
与中国在日内瓦的为期两日会谈,使关税战暂时降温,市场情绪得以缓解。人们希望特朗普也能就此冷静下来,采取更理性的方法应对贸易纷争。确实,自从双方达成继续谈判的共识以来,金融市场基本收复了先前的失地,民众的希望之火也再度点燃。
我曾说过,金融市场仿佛成了特朗普情绪的晴雨表。他口出狂言,市场就暴跌;他放软姿态,说几句软话,市场便迅速回升。从某种角度看,特朗普确实像个操纵市场的高手。他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每当他兴风作浪之际,便会在社交媒体上暗示支持者抓紧进场抄底,从中牟利。紧接着,他又会得意忘形,继续大放厥词,引发新一轮动荡。
近几日,特朗普频频向苹果公司及其CEO施压,反对其将面向美国市场的生产线迁往印度,并建议将其转回美国本土。面对苹果的冷淡回应,特朗普终于按捺不住,公开扬言:若苹果不将工厂设在美国,就对其产品征收25%的关税。
但特朗普似乎并不了解:并非苹果不愿将生产线迁回美国,而是若真这么做,苹果的黄金时代恐将终结。他也未意识到,一旦对苹果产品加征25%的关税,最终埋单的只能是美国消费者。转回美国生产不仅会削弱苹果的全球竞争力,甚至可能动摇其产业基础。除非苹果实现全线自动化,否则大规模回流美国制造业仍不现实。只有在全面自动化技术成熟、美国能够承载完整供应链的那一天,各路产业迁回才可能成为现实。
然而,特朗普的威胁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宣称将对欧盟征收高达50%的关税,并宣布将在6月生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解放日过后的市场大乱,迫使特朗普将对等关税政策延后90天,并满怀信心地宣称未来90天将迎来90个顺利交易日。但中国的坚决抵抗和反制,也使其他国家看到对抗美国霸凌的可能性。目前除英国与美国达成某种协议外,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皆态度模糊,尚未与美达成任何实质交易。
欧盟的反应则更为强硬,已表明若谈判失败,将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这让特朗普开始感到焦躁。于是,他一边威胁苹果,一边放话称,若欧盟不立即展现积极行动,将立刻对其加征50%关税。特朗普惯于口不择言,但话音未落,金融市场在周五再度暴跌。
可以预见,本森特这个周末又将焦头烂额,不得不费尽心思劝说特朗普,并想方设法平息他轻率宣布的新关税计划。如果他们无法找到令特朗普“体面”撤回对苹果和欧盟关税的办法,下周的市场恐怕仍将动荡不安。
本森特的工作异常艰难,一方面要揣摩总统的情绪,另一方面又必须妥善收拾残局。若本周末无法提出一个既挽回颜面又合理的对策,市场的乱象只会持续。
不过,特朗普政府的套路已经昭然若揭。他迫切渴望通过加税获取短期财政收益,同时又极度惧怕市场崩盘。在大乱之中,第一个忘乎所以放出大话的是他,第一个认输的也总是他。而出面替他收场、摆平乱局的,只有本森特了。这意味着,新一轮市场波动已拉开序幕。若要重新恢复稳定,还需本森特全力出招,引导特朗普体面收场,撤回其激进的关税威胁,让市场重新平静。
202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