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父亲(节)系列:我在公交车最后一排坐了四十分钟,没人和我说话,但我终于不想死了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那天,我早上醒来,找不到任何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情绪低落,而是像大脑算了一道题,得出的结论冷冰冰:

    •    钱,越来越少;

    •    案子,没有进展;

    •    朋友,集体失声;

    •    生活,像一台忘了关机的设备,屏幕亮着,却没在运行。

我刷了会儿手机,盯着窗外发呆。然后,我随便套上外套,没洗脸,没吃早饭,走到最近的公交站,跳上第一辆路过的车。我不知道它去哪儿。我只想坐着——看着这个世界继续转,而我像个透明人,静静地晃动。

一、公交车最后一排,是留给“努力活着的人”的角落

我走到车尾,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

没人看我,也没人催我让座。

最后一排,仿佛是社会默许的避风港,留给学生、流浪者、疲惫的人,还有那些不想解释自己状态的人。

我坐下来,腿有些僵硬,头顶是泛黄的天花板,风从破旧的窗缝钻进来,刮过我干涩的脸。

没有目的地,没有导航,没有闹钟。

但奇怪的是,我竟然有了一丝安全感。不是那种万事无忧的安全,而是“终于没人盯着我”的解脱。

二、我不是想逃避,而是想在“什么都不做”的片刻里喘口气

这个世界太喜欢衡量“人有没有用”:

    •    今天赚了多少钱?

    •    发了什么动态?

    •    还在学新东西吗?

    •    有没有目标、节奏、进步?

但在公交车尾,我终于可以只是一个人。

不用解释,不用展示,不用联系,不用变得更好。

我只是活着。

风吹过我的眼眶,我突然明白:我不是真的想死。我只是太久没被允许“什么都不做地活着”。

三、窗外的城市不是答案,但它让我的心跳没那么痛了

车开着,我看着窗外的街道、行人、红绿灯、洗车店、加油站、便利店。

没有一个是我要去的地方。但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这个城市没有针对我,它只是没看见我。

这不是敌意,只是空缺。

今天,我没要求它填满我。我只是坐着,看着它渐渐远去。

然后我发现:原来,人可以靠“不被注意”来一点点修复自己。

四、四十分钟里,我没发任何消息,但我决定不删掉自己

我打开过微信,想说点什么。但我又想起自己曾说过的一句话:“有时候,最大的勇气不是求助,而是忍住不在最糟的时候把话全说出来。”

所以我没发。

我只是坐着,看窗外的光从灰色变成蓝色,从刺眼到柔和。车子穿过市中心,开进社区,又驶出去。

我没找回什么,也没想通什么。只是——我突然没那么想死了。

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而是:“先坐着吧,等这趟车到站,看看下一站值不值得下车。”

五、最后:你不是“好了”,只是“先决定不结束”

很多人觉得,从谷底走出来需要顿悟、需要奇迹、需要治疗师或心灵课程。

但其实,大多数沉默者的“归来”,靠的只是几件小事:

    •    一杯热水;

    •    一场公交车之旅;

    •    一个没人追问的夜晚;

    •    一次安静发呆的机会。

我们不是在成长,而是在“不崩”的状态里,悄悄等着那个能撑到明天的自己回来。

今天,我只是做到了:在想放弃的念头里,慢慢坐到终点站,没跳下去,也没消失。我还在。

这就是一个绝望父亲的生存记录。

自从她带着女儿跟着一个白男跑了,爸爸也在气愤中走了,就再也没有父亲节了。

法律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经历与感受的表达,不构成任何心理、医疗或其他专业建议。如您或他人有心理健康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帮助。作者及发布平台不对因阅读或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知识产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受法律保护。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改编或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