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领袖—邓小平 第六章 13.“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邓小平参观了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和最大的钢铁厂,这让他对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而具体的了解。
1978年中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四化建设。身为国家副总理的邓小平此次东渡扶桑,其意图之一,便是向日本这个经济大国取经,探寻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奥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邓小平取经探宝的第一站是日产汽车公司座间工厂。
日产汽车公司是日本仅次于丰田汽车公司的第二大汽车公司,创建于1933年,此时有资金665亿日元,职工58000多名,在国内有7个工厂,国外有12家子公司。座间工厂是该公司的主要装配厂之一,位于神奈川县座间市广野台,主要装配一般中小轿车。
24日下午,邓小平及夫人卓琳一行到达日产汽车公司座间工厂。身着天蓝色工作服的青年男女在门口挥动着中日两国的国旗,列队欢迎中国客人。
邓小平在公司董事长川又克二和石原总经理的陪同下,乘坐敞蓬车参观了这家工厂的车体工厂和组装工厂。车体工厂是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工厂。在这里一眼看去,除了几个管理人员外,并没有见到如织的工人。48个产业机器人代替了人工操作,正在紧张而有节奏地焊接车体,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6%。
站在传送带末端,看着一辆辆崭新的日产车变魔术般地从传送带上下来,邓小平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日产汽车公司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产广告馆里,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欢迎工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的朋友们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合作。这也将加深两国的政治关系。”
应日本朋友的要求,邓小平挥笔在这家公司的纪念册上题词:“向伟大、勤劳、勇敢、智慧的日本人民学习、致敬。”
卓琳也挥笔题了词。夫妇俩一同写下的题词,成为这家工厂的珍宝。
一个国家的钢铁生产能力,标志着该国现代化水平的高低。
邓小平取经的下一站便是君津钢铁厂,这是新日铁下属九个钢铁中产量最高的一个,位于千叶县东京湾海岸。新日铁是新日本钢铁公司的简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资本为3227亿日元,营业额为25061亿日元,职工有7700人,粗钢年产量5147万吨,相当于日本全国粗钢产量的三分之一。
邓小平参观日本君津钢铁厂,初步形成了筹建宝山钢铁厂的思路邓小平在新日钢铁公司董事长、日中经济协会会长稻山嘉宽的陪同下,从东京竹芝码头出发,乘汽垫船去50公里外的君津钢铁厂参观。
在船上,稻山嘉宽列举数字向邓小平介绍了从战前到现在世界钢铁生产的发展情况,他说:“日本的钢铁,从战前的七百万吨增加到一亿两千万吨,这是由于实现了工厂的现代化。在这些工厂中,君津钢铁厂是最新式的。”他还热切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新日铁同中国的合作,他说,我们公司同贵国的交易过去达到38亿美元,建设宝山钢铁厂的合同是20亿美元,是个了不起的主顾。今后也希望大批订货。
对此,邓小平点头表示同意。
邓小平参观访问君津钢铁厂绝非偶然。新日铁与中国有一项君子协定——帮助中国创建上海宝山钢铁厂。
在邓小平的脑海里一直有一幅蓝图,一幅使中国钢铁业走向现代化的蓝图。他没能忘记“大炼钢铁”的愚昧,他没能忘记“收禾童与叟”的悲凉。
这项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1977年11月,“钢铁帝王”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访华时而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中国现代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邓小平是有心人。在参观君津钢铁厂时,他分外留意承包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任务的模范高炉——号称具有世界水平的四号高炉。
边参观,邓小平边在心里构划宝山钢铁厂的轮廓,同时他也似乎看到了上亿双渴求现代化的眼睛。
“一定要建一座比君津钢铁厂更先进的钢铁厂。”邓小平暗暗下了决心。邓小平对正在君津钢铁厂实习的中国工人寄予了深切希望。希望他们好好学习,掌握技术,回国为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出力。
面对日本朋友,邓小平诚恳地说:“我国管理能力差,想学习。如果在管理方面不教我们,那就不好办了。”
顿一顿,他又笑着开了个玩笑:“咱们订一个君子协定吧,如果上海搞不好,那就不是学生的责任,而是教师不好。”虽然是个玩笑,日本人也感觉到了中国领导人的话是有分量的。
“我们一定尽力而为,把宝钢建设得比君津钢铁厂更好些。”稻山嘉宽热切地表示说。是啊,新日铁与中国的合作仅仅只是开端,以后的路还长着哩。邓小平略一思忖,在君津钢铁厂的纪念册上挥毫题词:
“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共同努力吧!”
(文章与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