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破防?贸易战背景下,我们正面临一个严峻问题!

为我们带来制造业兴旺发达,让财富的积累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别人对我们的接纳。谁会喜欢那种主动破坏规则的人呢?

今天聊的这个话题源自于最近刷到的一些视频。视频大部分是发布在海外版抖音(TikTok)上,然后再被搬运到国内。视频的大概意思也很趋同,都是些诸如“一觉醒来,那些奢侈品塌房了”“关税战升级,美国人破防了,奢侈品的天塌了”等等。视频中无一不是用亢奋的声调高喊:“你敢想吗?在国外售价高达2万美元的奢侈品包包,中国代工厂拿货的价格竟不到原价的二十分之一;美国专柜高达100美元的Lululemon瑜伽裤,“面料和工艺基本完全相同”的产品在中国工厂仅5-6美元”如此等等。当然,这里面绝对少不了各国“土著”大惊小怪的表演。因为视频实在令人作呕,我就不放在这里了。类似内容搜一下“奢侈品破防”可以看到很多。然后平台就会不断给你推送类似内容,让你用最短的时间从好奇到吃吐。

当很多人喜看美国人破防、全球著名奢侈品牌的笑话的时候,却往往忽略掉一个现实:这么做对谁有益?我可以承认一部分生产企业会因此扩大销售。但是然后呢?如果这家企业真的是奢侈品的代工企业。那么以后还会有哪家奢侈品牌找他们代工呢?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这种宣传方式除了突出了中国生产的东西便宜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吗?

估计很多朋友听到我这么说都会指责我的屁股坐歪了。公开那些国际资本家的利润,把产品价格打回原型,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多实惠,这难道不是好事吗?难道老百姓就应该当冤大头,让资本家以十倍二十倍的利润收割?那么我希望您看完下面讲的再骂不迟。

首先必须承认,奢侈品的材料和生产成本并不高。价格中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品牌提供的情绪价值。但是奢侈品之所以昂贵,背后有一套独特且复杂的价值与价格体系。在这里,我必须先给朋友们上一段硬核科普:基本的使用价值并非奢侈品定价的主要依据,品牌历史和文化沉淀才会赋予奢侈品强大的象征意义。例如,法国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创始于1854年。正值中国的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腥风血雨席卷整个中华。如果说到一些陈年旧事,广东话会说“咸丰年嘅事啦”。这句话一方面表达年代久远,同时也是表达往事不堪回首。爱马仕则创立的更早,始于1837年。一个品牌能延续一两百年,传承几代人成为享誉世界的奢侈品。付出的努力和累积出的无形资产远非那些基本材料成本可以相提并论。所以,很多人在选择奢侈品的时候,其实消费的是品牌背后的社会地位、身份象征、生活品位以及社交圈子。当然,中国人消费奢侈品还有另外一套逻辑。以后有机会再深入聊聊。

即便是不考虑品牌文化带来的情绪价值,奢侈品牌的产品价格中还包括有其他重要成本。例如高超的制作工艺与独特的和创意。这让有些产品甚至带有艺术收藏的属性。这种审美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商品的价值。并且,奢侈品通常选择在顶级商业地段斥巨资租赁装修高档门店,培养和招聘专业的销售人员,建立售后服务系统。还要在营销宣传、品牌公关、代言人费用、时尚秀场等方面投入巨额资金。这些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定价中。这个话题如果展开讲可以是一门专业课。本文在此只是简单做个科普。总而言之,奢侈品的特殊价格逻辑恰恰反映出现代消费社会的复杂性。而最近网络上热传的“中国代工的奢侈品价格只是售价的二十分之一”之类的内容,其实是把复杂问题表面化、简单化。看起来是在宣传中国制造的优势,实际上在挑动人们对“资本家压榨中国工人血汗”的仇恨情绪。说白了还是一种换了马甲的“爱国营销”。

可以换个思路想一想。如果一瓶酒的成本是155.96元,但是厂商指导价1499元,市场零售价在2500元,这又应该怎么算呢?没错,我说的就是茅台酒。这组数据也不是我瞎编的,而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网的专栏文章“一瓶飞天茅台酒的成本”。为什么没有人说这是“资本收割”,反而津津乐道为“国货之光”呢?

我还真的有朋友就是生产仿制奢侈品的,也就是俗称的A货。当然,他们也会生产一些自己的品牌产品。这位朋友告诉我,仿制品大部分都会故意留一些细节上的“漏洞”。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奢侈品牌一般都会默许A货的存在。我的另一位在广东生产家具的朋友说,他身边的大部分企业都会仿制意大利的奢侈品家具。但是一般会有10%的不同。事实上,奢侈品和仿制品已经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奢侈品为仿制品提供产品方向、指明市场。而仿制品不仅可以帮助扩大奢侈品牌的知名度,而且还会为奢侈品牌培养新的消费人群。想想看,当一个用假名牌包的人有钱了会做什么呢?毫无疑问,他或者她一定会去买一个真的奢侈品包。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凭借低廉的成本迅速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席位。奢侈品牌交由中国代工,虽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但也在事实上扩大了外商投资,输入技术和产品理念,同时带动了上下游生产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可以说,奢侈品牌交由中国代工后带动的是一个产业链。让生产制造到广告、销售到商业地产等一系列相关行业获得发展。而仿冒品虽然看似“节省”了大部分成本,但同时除了厂家赚钱,并没有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话说都什么年头了,还有人认为奢侈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价差大是资本家的剥削。这份认知没有跳出“剩余价值”的知识陷阱!但如果仅仅是自己蠢也就罢了。一些人还要以蠢为荣,到处散布。那些视频博主能够博取的惊呼只会来自于美国那些买不起奢侈品的低收入人群。同时取悦他们那些一看就不太聪明的粉丝。

试问,一边是董小姐的“绝不用一个海归派”,一边是自媒体揭底奢侈品成本让美国人破防。到底会让我们与世界相向而行还是渐行渐远?

想想看,那些国际大牌奢侈品会因为成本“泄密”就遭到灭顶之灾,甚至不得不跳楼吐血打折促销吗?会让富豪们转而寻购廉价的代工产品吗?这些代工产品能取代原品牌占领市场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凡事做过外贸加工的企业无不认可欧美国家的客户开价高、付款有保障。而中东、俄罗斯、印度这种地方,不给全款最好别发货。至于非洲的客户,嗯,还是不提了。如今这波神操作除了让少数企业赚了一笔快钱以外,最大的“贡献”就是留下一个中国企业专门仿制抄袭世界知名品牌的口碑。美国人有没有破防了我不知道,但中国有不少企业的生意一定会在这波舆论炒作中受到影响。还会倒逼企业们加入新一轮的价格内卷。

现代社会的经济繁荣来自于共识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所谓的共识就是一种交易规则。

这套规则可以保护企业的公平参与竞争权利和利润空间。企业的持久经营需要利润作为支撑。没有利润,就没有研发的投入;没有利润,就没有增加投资的兴趣;没有利润,就无法提供更多的劳动保障;没有利润,就没有资金投入打造品牌……一味的拼价格只会进入恶性循环。我一直说,便宜是优势,但不会是唯一的优势。所谓低廉的成本不仅是材料成本低廉,还包括低廉的人工成本和低廉的智力成本。但这些只有放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交易才能换回硬通货。

试想一下,潮鲜的人工成本比我们更低,承受痛苦的能力比我们更强,但潮鲜为什么没能在全球化中获益?真相只有一个,潮鲜的廉价优势并没有转换成硬通货,买不到老百姓需要的东西。换位思考,在加入WTO之前,我们难道没有成本优势吗?所以说,为我们带来制造业兴旺发达,让财富的积累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别人对我们的接纳。那么问题来了,“卷”向全世界,就一定有好处吗?谁会喜欢那种主动破坏规则的人呢?在当前的背景下主动打破规则,大肆宣扬炒作“美国人破防了,奢侈品的天塌了”。除了给一部分人带来精神满足以外,只能进一步让中国制造背负恶名!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一定有人会问“东西便宜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事实上,代工或者仿制品以低价格冲击市场只不过是当前环境下企业生存压力巨大、行业严重内卷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的一种表现。当残酷的价格内卷导致商品的市场售价开始脱离正常价格区间的时候,当价格成为唯一或者是最重要的购买决策因素的时候,势必会倒逼企业把大部分重心放在如何竞相压低成本上。最终,不仅是产品质量每况日下,企业赚不到钱发展乏力,企业的上下游包括产业工人也只能勉强维持,更谈不上有钱增加消费。当利润和消费呈现双螺旋下降,拉动消费进一步降级以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会导致假冒伪劣泛滥、骗子横行、共识和规则遭到破坏,社会信用体系面临解构的风险。这些真的值得如今的我们认真思考,毕竟人不能只活在统计数据里。

作者: 如是大牛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