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16日,中共发布《五一六通知》,正式发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三十余名老海归自杀身亡。除了少数人是1966年“红八月”前后自杀,大部分是68、69年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不堪羞辱,撒手人寰。
傅乐焕,伦敦大学历史博士,1950年回国,1966年5月23日投湖自尽。文革开始仅仅一个星期,是文革中第一个自杀的老海归。
傅乐焕1913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县,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语言和辽代的研究工作。1947年获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赴英留学,就读于伦敦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兼任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国少数民族史,特别是辽金史,研究颇为深入。
文革风暴突来,傅乐焕因和吴晗有过信件往来,成了民族学院首批被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更让他致命的是,他与傅斯年有亲属关系。傅斯年是傅乐焕的堂叔,对傅乐焕的学习工作有过帮助。傅斯年,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领袖,后来师从胡适,有反共倾向,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点名批判胡适和傅斯年。1949年1月傅斯年随国民政府迁移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
虽然傅斯年到台湾不到两年便去世了,共产党对他一直耿耿于怀。文革期间傅家在聊城的祖宅被砸烂,祖坟被推倒。一直到1999年,大陆出版的《辞海》中,没有收录傅斯年。
所以文革开始后,傅乐焕受到牵连是在所难逃。一时间,傅乐焕成了“蒋介石的忠实走狗傅斯年安插在大陆的特务”,“潜伏在人民内部企图颠覆无产阶级政府的反革命分子”。连续的批斗、关押、逼迫交代与残酷折磨,使傅乐焕身心极度痛苦悲哀。在走投无路、生不如死的凄惨境况中,他最终选择以死抗争。1966年5月23日夜晚,傅乐焕摆脱造反派的监视,直奔陶然亭公园,投湖自尽,终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