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稳稳停在浦东机场,窗外灰蒙蒙一片,舷窗上大滴雨珠滚落,正值北京时间6点。经过十三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到了上海(后来听说台风途径上海,我们的飞机没有备降其他机场,实属幸运了。)顺利通过海关,总算实实在在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久前等待签证寄到的焦虑,印地机场的狂奔都已过去,但愿所有的不顺都烟消云散了。
取了行李直奔出租车,也许由于天气原因,机场没有多少旅客。很快出自车载着我们钻进如注的雨幕中……
我们将要去见住在陆家嘴的老朋友,M是我们在英国利兹大学作Phd时的好友,他们被公司外派到上海有十几年了,一双儿女已在伦敦工作。这对东北汉子陕西婆姨居然用自家烹调的上海菜招待我们,芋头红烧肉,油面筋烧丝瓜,大煮干丝都做的有模有样,上海大馄饨透着东北饺子的实诚……
边吃边聊,忆旧話新,看着窗外的灯火熠熠的浦江两岸……
时间不觉逝去,主人为我们定了网约车送我们去宾馆,这时雨已停,交通通畅,听着司机对印巴冲突的高见,很快就到了徐家汇。
选择住徐家汇的旅馆,一是离舅舅家近,方便他们来会面。二是附近有中国银行营业部,我们以前开的账户长期不用,需要激活。好在现在全国联网,无需去开户行了。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在九点前到达银行门口等侯,因为听说银行人多,一等就是一上午……
先生作为第一个顾客,递上新老护照银行卡,一切都很顺利,大约45分钟,个人资料被更新,银行卡重新激活,这下我们有人民币可以使用了,心里顿时有了底气。沿着天钥桥路,路边的熟食店林林总总,熟悉的卤菜糕点很是诱人……
又到工商银行,我有两张卡,根本不记得里面的金额,在取钱机一查,居然还有几千块,足够请人吃饭了,高高兴兴地离去。立即向远在北京的老妹报喜,老妹问取钱了吗,若没有,马上回去试试。听命回到银行取钱机,果然无法取出,转身进入大厅,被告知需要更新个人信息(刚从网上看到的,如果用护照开的账户,一旦护照过期,就需要带新老护照去更新信息)。大厅里只有两个顾客,原来现在大量的银行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大家都用手机搞定,完全不用来营业厅了。我把卡和新旧护照交上,查验后发现我以前的账户居然是用中文开通的,与我护照完全不符(我自己全然不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以前开户不规范,他们根据情况予以解决,全部更新了资料(习惯思维应当推诿),半小时后,我的问题解决,专门去取钱机取了点钱。不到两小时,我们担心的大事就这样解决了。还有一点时间,就看看徐家汇,我长大的地方,西迁离开这里时太小,记得爸爸带我们去过的天主堂还在,那个曾经很工薪的六中百已不见踪影……
和舅舅舅妈表弟妹的聚会在和记小菜,二十年前曾在这里吃过,很喜欢它的味道,待我们赶到,一众人已到菜也点好,遗憾没有我心心念念的大骨头汤了。特别舅舅已八十大几,由于腰疾,行走大不如前;慧妹患病多日,很少出门,专程赶来参加我们的上海亲友聚会,十几年不见,大家都老了一节,令人唏嘘。久违的炒鳝糊,碧绿的草头,本帮熏鱼……
吃着聊着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分手后才想起忘了照相。
家庭聚会刚刚结束,和老同学的聚会又要开场。胡同学和我西医同班,亦是老三届,毕业后曾在伦敦见过一面。这次就在酒店大堂喝茶聊天,胡的先生孙大哥也曾在宝鸡工作十几年,还主持过宝鸡车站的改建工程,这使我们的谈资多多,话题不断……。他俩年近八旬,精神很好,没有一点老态,近年还去过印度旅游,令人羡慕。谈性正酣,先生的电话响起,他在上海交大的学弟来电,为我们叫了网约车,接我们去浦东养老院见他们的导师,不得不告辞老同学和苏州三虾面,赶赴下一个聚会。
这次会面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由于我们处理银行业务异常顺利,有了时间,就想见见谢老师。幸好先生与谢老师的关门弟子有工作往来,立即联系,居然成功安排当晚见面。谢并非先生的直接导师,但是他在西交大轴承所的老领导,是工程院院士,现年91.6岁,身体还好,思维活跃,他们在一起还大谈工程问题,AI在设计工作的应用,院士就是院士,老先生一点不落伍啊!
周六的安排是去苏州。我老妈原籍苏州,外公在上海工作,妈妈和舅舅们都出生在上海。日前苏州仍是亲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外公外婆,奶奶爸妈安息的地方。上午九点表弟海驱车来酒店接我们,开车沿沪青平高速公路直驶吴江。汽车驶出虹桥机场段,交通就不再拥挤。公路沿着淀山湖,沿途水网纵横,桥涵相连,不见农田,林带葱郁,一派江南风光。
远处时而路过一簇簇楼群,海介绍是某某产业集群……。一个多小时,就到达吴江的养老院,九十八岁的六舅舅住在这里。他耳聪目明,脑子清楚,有一个全陪保姆,每周休息时,三个儿子轮流陪伴,很有福气。一会儿二表弟河也到了,我们和舅舅一起在养老院食堂吃了午饭。接下来河带我们直奔苏州市区。
苏州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常去的地方,在我印象中,苏州不大,它的老街和园林都极有情调,但交通不便,最后一次来苏州是十年前,为安葬一年的父母扫墓。父母安息在公仆陵,和外公外婆舅舅相伴,每当有亲友来扫墓,就会把诸位看一遍。由于不是时节,墓园只有我们,也没有鲜花和香烛,我们打出手机的照片,告慰父母我们现在的生活,让他们看看那个吃饭极爽的重孙子……
接着去了天灵公墓看奶奶,以前几次都因交通不便没有到达。如今高架桥连接,使得道路四通八达,加上河表弟是个专职司机,技术极佳且熟悉道路,十几分钟就到达了。奶奶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我会时常想起她,在她墓前我也没有久留,只是告诉她,如今我也当了奶奶了,相信她会非常高兴的。
我妈妈有众多兄弟,所以我的舅舅排到两位数。我们又去了一个养老院看望十一舅舅,他今年也九十岁了,认知有点问题,当我报出姓名,他立刻叫出我的小名,然后看看我说“不像了,变了。”
是啊,几十年过去了,他记忆中的那个小姑娘,怎么能和眼前的老太太联系起来呢!这时养老院午休后,老人们正在打麻将,据说舅舅从来不玩麻将,我注意到他还是很有逻辑的,三万排在二万和四万中间(其实我根本不会打麻将)。很是感慨岁月无情,老一辈的凋零……
当我们完成主要任务,离吃晚饭还有两小时,先生突发奇想去看看一个苏州园林。对于苏州园林我们可没少去,他的理由是看过世界各地的花园,再看精巧的苏州园林也许体会不同呢!河把我们留着网师园门口,正想试试微信支付,突然看到70岁以上免票的条款,查验护照后入园,暗喜!五一长假刚过,园内人不算太多,但比起当年,也可谓满为患了。到处可见穿着旗袍的姑娘,举着团扇,婷立在洞门或月窗前拍写真,倒显得我们这些没有化妆的游人在粉墙黛瓦,亭榭长廊间有点对不起这般美景。接着又去了沧浪亭,比起网师园是安静一些,显然是名气小些。苏州园林小巧精致,在狭小空间作出遐想的天地,显得有山有水,移步换景……45年前结婚时来苏州,只有我两在沧浪亭坐着,享受着一份宁静。最后去了可园,原来是苏医的办公地点。想想在这么可爱的园子里上班会多么惬意。
在苏州的最后活动是大家庭的聚会,表弟表妹十几人,难得的是九十岁的舅妈也出席了,十几年不见,年长的几个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下一代也有结婚生子,岁月不饶人啊!甜糯的苏州菜舌尖上的家乡味道,吃着聊着,这次可没有忘记照张全家福。
八点半河送我们去苏州站,赶上九点的火车回上海,第一次试着用微信支付不过,改付现金。只有十几分钟,我们冲进车站,刷脸进站上车……
半小时到虹桥车站,跟着标志找到地铁站,终于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用微信支付买了地铁票。尽管都是徐家汇,不同的线路出口不同,出站后才发现离我们酒店还有几百米呢!
周日早晨想补吃三虾面,没想面店不做早市,就在周边走走,专程进到徐家汇天主堂看看,寻找我幼年记忆中的耶稣娃娃,在欧洲看过太多精美的教堂,高大的穹顶,五彩缤纷的玻璃窗,可这个可是我第一次踏进的教堂啊……
中午的重头戏是先生和大学同学的聚会,他在上海闵行的严同学,设家宴招待我们,并邀请了苏浙沪的同学一起,大家都带了自家的拿手菜。说实在这年月,很少有人不怕麻烦在家做饭待客的。一周多前,严同学几次三番问我最想吃什么,炒蚕豆,茭白,腌笃鲜……
想想都流口水的家常菜。但是路面交通的拥堵大大消耗了时间,待我们拖着行李赶到时,十几个人都在等我们了。一道道自制的美食让我目不暇接,尽管和大多数人都是初次见面,我也顾不上矜持,甩开腮帮子大嚼,只有一张嘴,喝汤吃菜,还好没有太多叙旧,可以尽享美食。时间过得太快,先生要赶四点的飞机,三点我在市里还有个聚会。只得提前告退,实在对不起同学的盛情,迟到又早退,更遗憾还有自己点名的数道佳肴无法享用……
下午三点自己拉着一个登机箱背一个背包,坐地铁赶到市区,周日的下午,地铁还有不少人,不过大多为年轻人。在地铁站的肯塔基见面的庄老师和马老师,是爸爸的老同事,都已退休;过一会,爸爸的谈弟子也出现了,他现在在医疗器械投资领域,做得有声有色。十几年不见,岁月的痕迹已经无法掩饰了。正聊在兴头上,又要嘎然而止,我要去上海站赶6.18的动车到西安。出于对地面交通的担心,我还是坚持坐地铁去车站。终于按时到达上海站,第一个刷脸通过无纸质车票人工扎口,沿着空旷的站台找到自己的车厢,所谓动卧二等座,就是当年的硬卧。火车稳稳驶出上海站,十四小时的行程一点不比绿皮车快,车票好像也不贵。之所以选择坐夕发朝至列车,就是想节约时间。八年没有回国了,太多人要看,太多事要做……
这次途径上海停留了整整三天,在这三十六个时辰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苍蝇不停地乱转,不过是只有头的苍蝇,因为每一分钟都精确地安排了。我们看了所有的长辈,无论在世还是逝去。见到在苏沪的所有表弟妹,实属非常难得,今后是我们相互扶持,一起老去的时代了。见到都不年轻的同学,青春只存在回忆中了。一切都是匆匆,真希望能有多点时间,可以放慢脚步……
后记:开始写此流水账是觉得这次回国做了很多事,见了很多人,应当做个记录,以免遗忘。现在想来好像正好对应《用自己眼睛看中国》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从横到纵……
回国流水账1–沪上36时辰
笨鱼看世界 (2025-07-12 05:37:03) 评论 (0)当飞机稳稳停在浦东机场,窗外灰蒙蒙一片,舷窗上大滴雨珠滚落,正值北京时间6点。经过十三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到了上海(后来听说台风途径上海,我们的飞机没有备降其他机场,实属幸运了。)顺利通过海关,总算实实在在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久前等待签证寄到的焦虑,印地机场的狂奔都已过去,但愿所有的不顺都烟消云散了。
取了行李直奔出租车,也许由于天气原因,机场没有多少旅客。很快出自车载着我们钻进如注的雨幕中……
我们将要去见住在陆家嘴的老朋友,M是我们在英国利兹大学作Phd时的好友,他们被公司外派到上海有十几年了,一双儿女已在伦敦工作。这对东北汉子陕西婆姨居然用自家烹调的上海菜招待我们,芋头红烧肉,油面筋烧丝瓜,大煮干丝都做的有模有样,上海大馄饨透着东北饺子的实诚……
边吃边聊,忆旧話新,看着窗外的灯火熠熠的浦江两岸……
时间不觉逝去,主人为我们定了网约车送我们去宾馆,这时雨已停,交通通畅,听着司机对印巴冲突的高见,很快就到了徐家汇。
选择住徐家汇的旅馆,一是离舅舅家近,方便他们来会面。二是附近有中国银行营业部,我们以前开的账户长期不用,需要激活。好在现在全国联网,无需去开户行了。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在九点前到达银行门口等侯,因为听说银行人多,一等就是一上午……
先生作为第一个顾客,递上新老护照银行卡,一切都很顺利,大约45分钟,个人资料被更新,银行卡重新激活,这下我们有人民币可以使用了,心里顿时有了底气。沿着天钥桥路,路边的熟食店林林总总,熟悉的卤菜糕点很是诱人……
又到工商银行,我有两张卡,根本不记得里面的金额,在取钱机一查,居然还有几千块,足够请人吃饭了,高高兴兴地离去。立即向远在北京的老妹报喜,老妹问取钱了吗,若没有,马上回去试试。听命回到银行取钱机,果然无法取出,转身进入大厅,被告知需要更新个人信息(刚从网上看到的,如果用护照开的账户,一旦护照过期,就需要带新老护照去更新信息)。大厅里只有两个顾客,原来现在大量的银行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大家都用手机搞定,完全不用来营业厅了。我把卡和新旧护照交上,查验后发现我以前的账户居然是用中文开通的,与我护照完全不符(我自己全然不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以前开户不规范,他们根据情况予以解决,全部更新了资料(习惯思维应当推诿),半小时后,我的问题解决,专门去取钱机取了点钱。不到两小时,我们担心的大事就这样解决了。还有一点时间,就看看徐家汇,我长大的地方,西迁离开这里时太小,记得爸爸带我们去过的天主堂还在,那个曾经很工薪的六中百已不见踪影……
和舅舅舅妈表弟妹的聚会在和记小菜,二十年前曾在这里吃过,很喜欢它的味道,待我们赶到,一众人已到菜也点好,遗憾没有我心心念念的大骨头汤了。特别舅舅已八十大几,由于腰疾,行走大不如前;慧妹患病多日,很少出门,专程赶来参加我们的上海亲友聚会,十几年不见,大家都老了一节,令人唏嘘。久违的炒鳝糊,碧绿的草头,本帮熏鱼……
吃着聊着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分手后才想起忘了照相。
家庭聚会刚刚结束,和老同学的聚会又要开场。胡同学和我西医同班,亦是老三届,毕业后曾在伦敦见过一面。这次就在酒店大堂喝茶聊天,胡的先生孙大哥也曾在宝鸡工作十几年,还主持过宝鸡车站的改建工程,这使我们的谈资多多,话题不断……。他俩年近八旬,精神很好,没有一点老态,近年还去过印度旅游,令人羡慕。谈性正酣,先生的电话响起,他在上海交大的学弟来电,为我们叫了网约车,接我们去浦东养老院见他们的导师,不得不告辞老同学和苏州三虾面,赶赴下一个聚会。
这次会面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由于我们处理银行业务异常顺利,有了时间,就想见见谢老师。幸好先生与谢老师的关门弟子有工作往来,立即联系,居然成功安排当晚见面。谢并非先生的直接导师,但是他在西交大轴承所的老领导,是工程院院士,现年91.6岁,身体还好,思维活跃,他们在一起还大谈工程问题,AI在设计工作的应用,院士就是院士,老先生一点不落伍啊!
周六的安排是去苏州。我老妈原籍苏州,外公在上海工作,妈妈和舅舅们都出生在上海。日前苏州仍是亲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外公外婆,奶奶爸妈安息的地方。上午九点表弟海驱车来酒店接我们,开车沿沪青平高速公路直驶吴江。汽车驶出虹桥机场段,交通就不再拥挤。公路沿着淀山湖,沿途水网纵横,桥涵相连,不见农田,林带葱郁,一派江南风光。
远处时而路过一簇簇楼群,海介绍是某某产业集群……。一个多小时,就到达吴江的养老院,九十八岁的六舅舅住在这里。他耳聪目明,脑子清楚,有一个全陪保姆,每周休息时,三个儿子轮流陪伴,很有福气。一会儿二表弟河也到了,我们和舅舅一起在养老院食堂吃了午饭。接下来河带我们直奔苏州市区。
苏州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常去的地方,在我印象中,苏州不大,它的老街和园林都极有情调,但交通不便,最后一次来苏州是十年前,为安葬一年的父母扫墓。父母安息在公仆陵,和外公外婆舅舅相伴,每当有亲友来扫墓,就会把诸位看一遍。由于不是时节,墓园只有我们,也没有鲜花和香烛,我们打出手机的照片,告慰父母我们现在的生活,让他们看看那个吃饭极爽的重孙子……
接着去了天灵公墓看奶奶,以前几次都因交通不便没有到达。如今高架桥连接,使得道路四通八达,加上河表弟是个专职司机,技术极佳且熟悉道路,十几分钟就到达了。奶奶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我会时常想起她,在她墓前我也没有久留,只是告诉她,如今我也当了奶奶了,相信她会非常高兴的。
我妈妈有众多兄弟,所以我的舅舅排到两位数。我们又去了一个养老院看望十一舅舅,他今年也九十岁了,认知有点问题,当我报出姓名,他立刻叫出我的小名,然后看看我说“不像了,变了。”
是啊,几十年过去了,他记忆中的那个小姑娘,怎么能和眼前的老太太联系起来呢!这时养老院午休后,老人们正在打麻将,据说舅舅从来不玩麻将,我注意到他还是很有逻辑的,三万排在二万和四万中间(其实我根本不会打麻将)。很是感慨岁月无情,老一辈的凋零……
当我们完成主要任务,离吃晚饭还有两小时,先生突发奇想去看看一个苏州园林。对于苏州园林我们可没少去,他的理由是看过世界各地的花园,再看精巧的苏州园林也许体会不同呢!河把我们留着网师园门口,正想试试微信支付,突然看到70岁以上免票的条款,查验护照后入园,暗喜!五一长假刚过,园内人不算太多,但比起当年,也可谓满为患了。到处可见穿着旗袍的姑娘,举着团扇,婷立在洞门或月窗前拍写真,倒显得我们这些没有化妆的游人在粉墙黛瓦,亭榭长廊间有点对不起这般美景。接着又去了沧浪亭,比起网师园是安静一些,显然是名气小些。苏州园林小巧精致,在狭小空间作出遐想的天地,显得有山有水,移步换景……45年前结婚时来苏州,只有我两在沧浪亭坐着,享受着一份宁静。最后去了可园,原来是苏医的办公地点。想想在这么可爱的园子里上班会多么惬意。
在苏州的最后活动是大家庭的聚会,表弟表妹十几人,难得的是九十岁的舅妈也出席了,十几年不见,年长的几个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下一代也有结婚生子,岁月不饶人啊!甜糯的苏州菜舌尖上的家乡味道,吃着聊着,这次可没有忘记照张全家福。
八点半河送我们去苏州站,赶上九点的火车回上海,第一次试着用微信支付不过,改付现金。只有十几分钟,我们冲进车站,刷脸进站上车……
半小时到虹桥车站,跟着标志找到地铁站,终于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用微信支付买了地铁票。尽管都是徐家汇,不同的线路出口不同,出站后才发现离我们酒店还有几百米呢!
周日早晨想补吃三虾面,没想面店不做早市,就在周边走走,专程进到徐家汇天主堂看看,寻找我幼年记忆中的耶稣娃娃,在欧洲看过太多精美的教堂,高大的穹顶,五彩缤纷的玻璃窗,可这个可是我第一次踏进的教堂啊……
中午的重头戏是先生和大学同学的聚会,他在上海闵行的严同学,设家宴招待我们,并邀请了苏浙沪的同学一起,大家都带了自家的拿手菜。说实在这年月,很少有人不怕麻烦在家做饭待客的。一周多前,严同学几次三番问我最想吃什么,炒蚕豆,茭白,腌笃鲜……
想想都流口水的家常菜。但是路面交通的拥堵大大消耗了时间,待我们拖着行李赶到时,十几个人都在等我们了。一道道自制的美食让我目不暇接,尽管和大多数人都是初次见面,我也顾不上矜持,甩开腮帮子大嚼,只有一张嘴,喝汤吃菜,还好没有太多叙旧,可以尽享美食。时间过得太快,先生要赶四点的飞机,三点我在市里还有个聚会。只得提前告退,实在对不起同学的盛情,迟到又早退,更遗憾还有自己点名的数道佳肴无法享用……
下午三点自己拉着一个登机箱背一个背包,坐地铁赶到市区,周日的下午,地铁还有不少人,不过大多为年轻人。在地铁站的肯塔基见面的庄老师和马老师,是爸爸的老同事,都已退休;过一会,爸爸的谈弟子也出现了,他现在在医疗器械投资领域,做得有声有色。十几年不见,岁月的痕迹已经无法掩饰了。正聊在兴头上,又要嘎然而止,我要去上海站赶6.18的动车到西安。出于对地面交通的担心,我还是坚持坐地铁去车站。终于按时到达上海站,第一个刷脸通过无纸质车票人工扎口,沿着空旷的站台找到自己的车厢,所谓动卧二等座,就是当年的硬卧。火车稳稳驶出上海站,十四小时的行程一点不比绿皮车快,车票好像也不贵。之所以选择坐夕发朝至列车,就是想节约时间。八年没有回国了,太多人要看,太多事要做……
这次途径上海停留了整整三天,在这三十六个时辰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苍蝇不停地乱转,不过是只有头的苍蝇,因为每一分钟都精确地安排了。我们看了所有的长辈,无论在世还是逝去。见到在苏沪的所有表弟妹,实属非常难得,今后是我们相互扶持,一起老去的时代了。见到都不年轻的同学,青春只存在回忆中了。一切都是匆匆,真希望能有多点时间,可以放慢脚步……
后记:开始写此流水账是觉得这次回国做了很多事,见了很多人,应当做个记录,以免遗忘。现在想来好像正好对应《用自己眼睛看中国》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从横到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