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家(五)我的童年(2)

                                                                 (五)我的童年(2)

         我跟着母亲回到了老家—启东。母亲马上送我去距家一华里之遥的育才初级小学读三年级。班主任是位年轻又敬业的男教师,叫邢仲观,他与我家还有一点亲戚关系,很快将我安排在他的班级里。我在上海读过两年小学以后,觉得这里与上海有很大的反差。这里只有前后两排瓦房和一块空地,设置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四个班级。仅有一块不大的空地算是我们的操场,操场上没有任何设施,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里只有一两个喜好玩的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两个铁轱辘,再用自制的铁丝勾,推着铁轱辘在操场上自鸣得意的满地跑。比起我在读学校和学校旁边的公共体育场,不由得使我有些留恋起上海来了。不过,我在这里彻底没有了自卑感,因为我在这里我成了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同学。理应该我在这里有我一些同龄的同学,可是他们几乎都因留级而还在读一二年级,有的甚至辍学在家务了。

         班主任知道我从上海转学回来,似乎对我有些特别的器重,我原以为可能是有点亲戚关系的缘故,后来才知道因为是无论作业还是每次的考试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应该要感谢我的母亲对我们从小自尊心的培养。她常对我和两个姐姐说,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要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获得人家的称赞和尊重。

         不过,她要女孩和男孩所做好的事是不同的,女孩就是她所教的那些纺纱、织布活;男孩就是读好书。虽然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她所讲的,但在我的脑子里总认为母亲讲的话都是对的,就是真理。就这样渐渐的养成了我较强的自尊心,自尊心使我一直好好的读书。所以,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很讨我父母和邻居家大人们的喜欢。

         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来了一位从上海转学来读三年级的女同学,她还讲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要不然她也不会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不在同一个班级里。而她就住在我家西面隔开几个宅的孙家,而孙家是我以前经常去玩的,可没有见到过她,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后来母亲告诉我,她是我父亲朋友少云的女儿,她父亲在上海失业了,而她家里还有一个母亲和弟弟,全家陷入了困境。完全出于无奈才让她来孙家做童养媳。但她的父亲对孙家有个恳求,希望能供她继续读书。孙家是个殷实的人家,主人孙伯伯叫孙步善,为人忠厚老实,他完全接受瞿伯伯的恳求,让她上育才初级小学继续读书。

         孙家的独生子乳名叫兆宝,也是我小时的发小,比我大一岁。在我们老家对于独生子一般都特别的溺爱,他家的父母也不例外,对他宠爱有加。像孙家这样的殷实人家总是想对他好好培养,在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就送去学校读书。可是他样样都不错就是读不好书,几乎屡读屡留级,后来干脆辍学务农去了。

         我听了后有些震惊,我虽然还小不太懂事,但是老家解放时在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的同时禁止童养媳制度没有少宣传,连我们这些毛头小孩都知道,不禁对她产生了同情。因为我们离的比较近,上学的时候常常会遇见,且都在上海呆过,说的还是上海的口音。毕竟还都是孩子,使我们经常一起去上学。

         村里许多人都没有看好这童养媳的婚姻,却都把我与她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俩是村里学习成绩最优异的两个。弄的我当时很不好意思,开始故意的避开她。好在不久我以优异成绩读完了那里的全部课程,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距家五华里外的当时赋有盛名的余榖区中心小学。她的父亲通过朋友介绍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她也去了北京,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我从心眼里为她高兴,终于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因为我距后来的学校比较远,我的大伯送我一辆日本制造的脚踏车,以代步我上学之用。当时脚踏车在我们老家属于稀有之物,无形之中给我的“知名度”,在上学的路上引起了许多大人和孩子的关注,以十分羡慕的眼光注视着我。在学校的班级里,同学都对我显得特别的友好,其中有许多镇上的商家子弟。我无法拒绝他们对我的这种受宠若惊的热忱。当时因为我距家较远,每天我都必须带着饭菜去上学,特别冬天,吃冰凉的饭菜确实是不能承受的,他们都热情邀我去他们的家。最后我去了镇上同学王均正家,因为我感觉他的父母也对我比较喜欢。王均正是个独苗,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几乎把他惯的什么都依他的,但他十分孝敬父母。我去了以后,他的父母果然对我非常的热情,倒一点也看不出因为是他们的儿子的缘故。特别王妈妈对我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般,根本不光是为我热饭菜而已,而是让我与他们一起吃午饭。他父亲在镇上开着一家杂货店,看来生意还可以,因为他家每天的午餐都比较丰盛,几乎每天都有鱼有肉有蛋,绝非是一般的小康生活。我占了他们不少的光。我母亲知道后非常感动,曾多次送些农副产品(鸡、蛋、花生等和各种蔬菜)去表示谢意。有时我上学时也带些新鲜的蔬菜去。我们两家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将在后面的章节里有更多的描述。

         在课余时间里,即使像我们这样区中心小学,学校的操场上也没有什么设施,就是约有2-3个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平地。我的脚踏车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玩具。一个月之后,他们几乎都学会了骑脚踏车。

         有一天,有消息传来将有一家马戏团来镇上演出。每年镇上总有两三次的类似于杂技团或地方戏来演出,对于当地的老百姓而言是难得的机会。马戏团来演出还是第一次,我们与当地的老百姓一样对它充满着期待。

         周六下午放学以后,我们依然在操场上玩脚踏车,突然,操场上来了两辆装满了大箱小柜的马车,后面又跟着一帮人。他们迅速打开箱柜,从里面取出帐篷、旗帜、服装和各种演出的道具和工具,又迅速在地上挖坑打桩,然后把帐篷围起来,很快便成了他们演出的场地。最后有一人把他们的旗帜用竹竿撑了起来,围观着的同学都哇的一声:“南通市双胜杂技团的演出!第一次来。“从他们的规模和排场是前所未有的,星期天将在这里演出。

         我们知道了底细后,又继续玩我们的脚踏车。因为我们的操场比较大,他们只占用了大半的操场,剩下的地方足够让我们玩的。

         此时,从他们帐篷里那里走出来一个推着一辆脚踏车的男孩向我们走来,他友好地与我们招呼:“你们好!“,看了我们的脚踏车便问:”是谁的脚踏车?我们能否交换着骑?“我的同学指着我说:”是他的。“,我马上走上前去与他握了一下手表示欣然同意。他的这种车我们在观看其他杂技团时看到过,他们杂技团里都称它为”飞车“,知道它与平常的脚踏车有所不同,但到底不同在哪里不知道,倒很想通过体验知道其不同之处,我当然很想尝试一下。他接过我的脚踏车,一个飞跃上了车,同学们都他吸引过去了。我不失这个难得的机会,骑着“飞车”在原地周围踏了几圈,觉得这个车非常轻便,只要用一点点力气就可踩动它了。怪不得他们车技表演时,一下子能载十来个人还运转如飞。体验了过后,似乎完成了心愿,我被他们吸引了过去。

         他们正玩在兴头上,我看到尽管我这样一辆普通的脚踏车,一到他的手里就被玩转了。在我的车上他做了一个个的高难度动作,使同学们都惊叹不已。我看着他一只车轮突然腾起另一只车轮却继续前进,又将腾起的轮子突然着地,然后飞速向着我们冲过来,眼看着我们被撞到了,我们都惊叫了起来,可是他的前轮仅距我几公分之差的地方突然停下了。笑着带着抱歉的口吻说:“吓着你们了。”我坦言:“真是一场虚惊。”同时不由自主地向他伸出了大拇指,表示十分的赞赏。

         他推着“飞车”临走时自我介绍说:“我叫铃童,希望你与你的同学明天来观看我们的演出。“说着又从口袋里拿出两张戏票给我。我不太愿接受他的馈赠,他有些不高兴的说:”那你明天不来观看我们的演出?那你可以送给你的同学呀。“我忙解释说:”不!我们都很想来看,我与几个同学都说好了,我们一起买票来看你们每一场的演出。“,既然他如此真诚的执意要我收下他赠的票,我就坦然地从他手里接过了票。

         我回家吃过晚饭,骑着脚踏车很快到了杂技团的演出现场,那天观众特别的多,但我不能直接进去,因为我们几个同学约好了一起进场坐在一起观看的,我便去了约定的地方。王均正等同学已经在那里等候了,见我去都一起走了过来,一起进了场。

         戏场里几乎坐满了观众,我们就只能挤在观众的人群之中。观众们聊天的聊天;有的在人群里突然发现了熟人,便大声高呼着他(她)的名字;也有的似乎等的有点不耐烦了,胡乱的高呼着:“时间到了!”…...。就在这一片的嘈杂声中,戏团的铜管乐开始响起,演出就要开始了。

        突然,从他们的帐篷里从小到大走出来二十多个演员,个个穿着杂技演员特有的亮丽的服装,精神抖擞的快速在演出场的中央站成一列,向前后的观众鞠躬,以致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宣告演出开始。其中最小的演员大约四五岁,接着约六七岁的全都是女孩子,萧铃童当时才十一二岁。后来才知道,前面的三个小女孩全是他的妹妹,排在他后面的是他的两个姐姐、大姐夫和他的同事们、排在最后的是他的父母。父亲萧子林是杂技团团长,所以素有萧家班杂技团之称。看着这样的非凡的阵容,期待着后面的精彩表演。

         他们全场的演员退出后,场上只剩下那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她在铜管乐的伴奏下,向着观众表演几个柔术的热身动作。有一个报幕员出来向前后的观众鞠躬并报称:“下一个节目柔术表演”咬花“,表演者萧宛冬。”同时有人搬出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来,放在演出场的中央,然后将板凳放在桌子上,板凳中间还放着一只插有一枝花的花瓶。女孩热身以后,从容地纵身一跳上了桌子,又上了凳子,在凳子上表演了一系列的柔术,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她分开双腿站在板凳的中央,然后仰天徐徐向后弯下腰来,继续弯下,弯下,直至把板凳上的一枝花咬在嘴巴里。顿时响起了雷雨般的掌声。然后她咬着花,把花从花瓶里取出,再徐徐的仰起身来,直到身体直立起来。然后向前一个跟头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全场又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接着我们又看了高难度节目“空中晃板”、我们小时候所崇拜的气功节目“拷打方砖”、拳术节目“醉打八仙”、“飞车表演等等。其中唐小飞的“小丑”表演印象深刻,穿着一身彩色的连衣裤,嘴巴化妆的很夸张显得特别的大,鼻子上顶着一只小红球,脸部的表情显得很憨厚而谦卑。他在学习杂技的一些高难度动作中显得很惧怕,譬如在学习走钢丝时,他在两米多高空中,在其上要骑独轮车通过,对于初学的他,显得非常的惧怕,他在想象着种种失败所引起的种种后果,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惧怕表情演的淋漓尽致,引发观众们的捧腹大笑。然而,通过他的慎密思考,最终他顺利地通过每一个高难度动作,又表现一种兴奋异常,无比自豪的神态,显得特别的可爱、可敬,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对杂技有着特别的兴趣,并十分的崇拜他们,与他们的友谊长期的记忆在我的脑子里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