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最疯狂的年代里,小脚老太太也曾一度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如果你不幸进来了,你会失望。如果在这里,你学到点什么,或有什么感受,那更是浪费你的时间了,咳,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是发生在红卫兵运动的中后期,小脚老太们一度成为疯狂了的青少年的攻击对象。但这不一定是红卫兵的作为,更可能是小学生们(红小兵)自发狂热的泛化,但也与治安混乱和学校停课有关。攻击的理由是她们带有封建传统的残余标志,即小脚。全然不顾小脚老太本身是传统的受害者。在我记忆里,对小脚老太的一些人身攻击是发生在上海。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发生过。这现象存在的时间很短,大约两三个月。主要是语言上凌辱和威胁,也有小混混动手将她们携带的物品,如菜篮子抢走或踢翻等等。那段时间里,我也很担心我外婆的安危。老人家不太敢出门。

之所以会忽然想起来,是因为一位网友提问,作者浩然在小说【艳阳天】里,把一位大婶的足称之为白薯脚,因而提出疑问(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774812.html )。实际上,这种白薯脚反映的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痛苦经历。从裹脚到不裹脚的过程,不是一天内完成的。即便是一刀切,不同家庭背景,受现代教育程度,是否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女孩的反抗程度,以及父母的态度(开明与否)等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女孩的不同命运。而这其中,某一些特定年龄段的女性,她们曾一度被缠足,然后又被放开,她们的脚或许放开后仍然能发育成长,但部分畸形也会造成终身残疾(如跖骨折断,扭曲或变形等)。所以这些女性的脚,既非小脚,也不是天足,她们是被作家浩然蔑称为白薯脚,而官方的正面叫法是解放脚。

不知道浩然在去世前,有没有这方面的反思。指对普通人生理缺陷的嘲笑。它是以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陋习。记得赵本山的卖拐在CCTV公演,后来引起广泛批评(公愤),这改善了中国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在他之前,很多作家都有过这样和那样的表现。典型的如,鲁迅在《阿Q正传》里,因为阿Q长着一个癞痢头(秃子)成为嘲笑和鄙视的对象。即便如老毛,他也不止一次的嘲笑过小脚老太太们。如毛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党八股描写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一段描述在文革期间非常闻名)。毛解放后还经常批评党内比较保守的同僚为小脚女人等等。老毛的这些言论,或多多少少,或间接直接的,助长那些文革中攻击小脚老太太的小混混们的气焰。

不堪回首的过去。好在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带来了长足的进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