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被很多中国人基于地域和族群“歧视”(我打了引号,说明这种歧视是另有含义)的一批人。
歧视到什么程度呢,上海人到中国的很多地方,不能说自己是上海人,如果说了,就有可能冒被辱骂,甚至被打的风险(这个故事列在-2)。
上海人去其他地方,如果说话带上海口音,商店卖货的售货员都不卖给他们。
经济上,上海人一直被盘剥,上海的GDP和给中央缴纳的税款一直在中国遥遥领先,其他的很多大城市不及一个零头。
为什么呢,就是传说中上海人骄傲,看不起外地人,有(地域,“种族”)优越感。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老邓开放了广州,但就是不愿意开放上海,当时理论界有很多争论,说长三角地区是工业基础最好的,特别是工人队伍是最顶尖的,如果开放,必定会起飞。
但老邓还是卡了很长时间不开放上海,那个时候的上海,和其他地方相比,城市建设,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准已经显得有点落后了。
我第一次去上海是80年代中期,上海还没有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住了3个月,莫名其妙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上海。当年的上海,没有我想象的时髦,没有我想象的先进,没有我想象的漂亮,但几件小事情让我喜欢。
记得当年上海街头有妇女穿着一个有很多兜兜的围裙卖织毛衣的针,各种型号的竹针,质量非常好,我小时候喜欢编制围脖和帽子,一下子就喜欢得不得了,卖针的阿姨也非常诚实,我一下子买了好几幅。
第二件事情是公车,记得其他城市的公车到站之后一窝蜂猛挤,车门吊着人,中间的挤上去又挤下来,鬼哭狼嚎,一片混乱。如果想要挤上去,必须有年轻精壮的男人掩护,他一把跳上去趴着车门,女伴在他的掩护下才得以挤上公车,否则即使到了车门,挤上去还会被挤下来,然后等下一辆,在公车等好几辆才能上车的女孩子不在少数,都能挤哭,气哭。
上海的公车没有这种野蛮的挤车现象,大家自愿分成慢车道,快车道,比较有秩序的上公车,这一点当年给我的感觉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第三是上海人对我这个“外地人”非常友好,无论是在商场买水果,还是逛街,他们都非常热情有礼貌。
而且,我喜欢他们的小黄鱼,小排,大排,还有清炒的草头菜。
三个月快结束的时候,我看电视,当年有一个歌唱比赛,上海赛区的女孩子并不占优势,既不是很漂亮,也不是很时髦,甚至有点土,有点胖。
我当时那个为她加油啊!仿佛自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我后来的人生没有加入上海文化圈,而是在中部,北京,上海后来也开放了,繁荣了。
我也渐渐地忘记了。
直到现在,我生活在美国的南方,和所谓的LILLY WHITE的人群在一起。
突然有一天我感受到,美国的地域政治版图会不会有点像当年的中国。
上海人曾经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我今天把当年的上海人称为“中国的盎格鲁萨克孙人”。
因为这两者在政治境遇上有相似之处,我的观感也很相似。。。
不过今年看电视剧“繁花”,我为上海人高兴,他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经济也得以腾飞,上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