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关税战 祭出特里芬 文不对题

风鸣,《疯狂2023:美利坚分众国》、
《激荡2024:美利坚战美利坚》作者。
时文和视频首发于文学城、Youtube。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转载请留言。感谢点赞、评论、转发。

这集再说美元,重点看特里芬困境。这是川普关税战的理论基础,米利药方的核心。

这些年,最时髦的说法是:美国必须不断输出美元,否则美元会崩。而强势美元必然导致美国贸易赤字和制造业死亡。

依据,是一个60年前的理论,叫特里芬困境 Triffin Dilemma。

今天,2025年了,川普MAGA党还在拿这套说辞吓唬美国人:美国吃亏太久,全球占便宜太多。所以,必须嘛噶革命,必须对全世界关税大战,必须贬值美元,必须打倒贪婪资本、解放美国工人。

真相是:特里芬困境,已经往生。当今美国经济和世界贸易早已天翻地覆。

听着又有门槛和坡度。不过,有时用点力才好玩,才有新发现。

先说个好消息:本周开始,《风鸣拾夕》视频号增加每周课程栏目《风鸣私享》,服务商贸业者、经理人、MBA、EMBA。每周两讲,周一发更。主题与通播视频同步,但内容更详尽,包括不方便公开说、不被放行、需要补充、展开细看的内容。

先看今天最大经济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4月22日 周二公布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最新预期。预测,川普的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IMF对全球经济的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调至2.8%。预计今年美国经济仅能增长1.8%,比此前预期的2.7%低了0.9个百分点,预测40%美国衰退风险。IMF说,关税导致供应链不稳定,进而造成企业不敢投资甚至压缩投资,影响经济增长。

日本从1.1%下调到0.6%,英国从1.6下调到1.1,德国经济将处于停滞状态,出现零增长,与今年1月份相比增长预测下调了0.3个百分点。

中国受到严重冲击,今年经济增长仅为4.0%,比之前的预测下调了0.6个百分点。而中国为自己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中国尚未证实与美方沟通,川普公开宣称的与中国沟通很顺利也没得到回应。

川普当局对东南亚进口的光伏电池板加征3521%关税。越南严厉打击中国转口贸易。

好,开说特里芬困境。



困境,崩溃

那么,特里芬困境讲了什么?

1960年代,经济学家Robert Triffin 提出一个著名理论:

如果一个国家发行全球储备货币,比如美元,它就必须长期对外输出货币,提供“全球流动性”。那么,必然会长期出现贸易逆差。久而久之,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被掏空,失去对全球的信用。

听上去像个悖论,所以叫“困境”、“两难”。

罗伯特·特里芬 Robert Triffin 是比利时裔美国经济学家,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特里芬困境”闻名。特里芬教授在他发表的《黄金与美元危机》里说:我预测,如果美国矫正其持续支付平衡赤字,那么世界储备增长将缺供,而每盎司35美元的黄金生产不足以补起缺口。但如果美国继续维持赤字,美元按需转为黄金的能力将远远落后于其对外应付账款,迟早会动摇外界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形成不可持续的矛盾,这将导致美元-黄金危机。

大白话说就是:当一个国家(比如美国)同时承担全球储备货币的发行者角色,就必须长期输出美元、也就是长期贸易逆差,才能满足全球流动性需求。

他的理论在当时意义重大,因为正确预言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 Bretton Woods是1944年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贸易与经济金融秩序,通过主要盟国之间的协议,创造一个稳定的全球经济环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则与黄金挂钩。这个体系在一段时间内运作良好,但随着全球贸易的扩展,美国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贸易赤字压力,并需要供应大量美元供国际使用。

特里芬困境正是从这一冲突中提出,预言美国不可能在继续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同时,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这一矛盾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0年代初的崩溃。尼克松1971年实际脱钩了美元与黄金。上一次盟国协议解压美元货币压力问题,是里根时代的1985年,广场协定。

这套逻辑在当年帮助人们理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今天,全球金融体系和跨国资本流动早已发生剧变,特里芬的框架不够用了。



出货,吸金

为什么特里芬已经过时?

因为今天的现实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特里芬逻辑的基础,是工业时代、制造业主导、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全球经济结构。

今天,我们生活在后工业时代、金融时代、国际资本时代,美国维持美元霸权的方式,早已不是靠“出货换钱”,而是靠资本吸血,原因是:

  1. 美元不是靠出口维持,而是靠资产市场。美国靠深厚宏大的金融市场吸引全球资本。全球央行、富豪、公司宁愿把钱投在美国买债、买股,也不回本国搞投资。

  2. 不是“出血”,而是“吸血”。美国并非因为输出美元才必须买别人的货,而是别人为了买美国资产,不得不先挣到美元、囤积美元。

  3. 资本远超贸易。今天全球每天的金融流动量,是货物贸易的几十倍。iPhone设计在美国,利润留在美国,哪怕是在中国生产、全球销售,跨国企业的价格转移。

  4. 全球增长覆盖了美元扩张的“副作用”。当年特里芬担心美元过多会引发通胀、信用危机。但今天全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美国科技不断创新,美元供应的“负担”远远没他当年想象的那么严重。

一句话:在一个流动性主导、资本统治、颠覆创新的时代,Triffin的模型已经不适用了。



现今经济学界广泛质疑特里芬理论60年后的适用性。特里芬的理论虽然在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解释今天全球经济的复杂性时已经不再适用。随着金融化、全球资本流动以及其他经济结构的变化,特里芬的核心假设逐渐过时。

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经济学与政治学教授巴里·艾肯格林 Barry Eichengreen说,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与特里芬时代的背景大不相同,今天美元的主导地位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贸易赤字,而是由于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化的深度融合。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戈夫Kenneth Rogoff,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首席经济学家。他认为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中,该理论已经不完全能解释美元的主导地位。他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系中,金融资本流动远远超过了实际的贸易流动,因此美国可以维持贸易赤字,而不导致美元崩溃。

马克·布莱斯 Mark Blyth 是藤校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专注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治理。他认为,特里芬的困境过于简化了全球经济复杂的动态。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由金融化主导,贸易赤字不再是美元主导地位的唯一或最主要原因。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比特里芬的观点更能解释当前经济中的变化。

迈克尔·佩蒂斯 Michael Pettis 是北京大学教授,专注于全球贸易失衡。他分析全球不平衡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指出今天的全球经济体系远比特里芬所描述的复杂。仅仅关注贸易赤字已远远不能解释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本账户、金融流动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

穆罕默德·埃里安 Mohamed El-Erian 是安联公司首席经济顾问,曾任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首席执行官。他分析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认为虽然美元仍然主导全球金融体系,但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化和全球投资流动在推动美元需求中的作用已大于贸易失衡所能产生的影响,特里芬的理论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康奈尔大学的贸易政策和金融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 Eswar Prasad说,现代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尤其是金融化的程度,已使得特里芬的理论无法解释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普拉萨德认为,美元的主导地位更多是由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法律体系的稳定性以及全球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投射所支持,而不仅仅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

归纳一下不再适用的原因:

  • 金融化 - 今天的全球经济更多依赖于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和金融化,而非传统的贸易流动。因此,特里芬的理论过于侧重于贸易失衡,忽略了金融流动的主导地位。

  • 全球资本市场 - 美国可以发行大量债务来维持赤字,部分原因在于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资产(如美国国债)的强烈需求,而不是依赖于贸易逆差来保持美元流动性。

  • 全球供应链 - 如今全球经济高度全球化,生产网络非常复杂,因此,单纯关注贸易逆差无法准确反映现代经济的变化。

  • 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 - 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和全球化金融工具的兴起,使得特里芬困境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显得过于狭隘。



“世界货币”

美元霸权维持至今,根本原因在于美元已经成为世界货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川普川党还在拿Triffin说事?川普和他的经济顾问们,为什么还在拿这套过时的陈旧理论当发动嘛噶革命解放、世界关税大战的国家主义大旗?

很简单:简单好用、唬人蒙人、方便当成打贸易战的幌子。你跟他们谈自由贸易,他们跟你讲“美元出血”;你说美国经济很强,他们说“美元撑不下去”;你提中国供给美国低价商品,他们反说“我们被绑架了”。

背后的动机是:如果能证明美元地位让美国“吃亏”,那就可以对外加税、搞保护主义、封闭市场、制造对抗。

这种国家主义嘛噶话术适合打选战、挑动民族情绪,但经不起推敲。真正理解美元霸权的人,都知道今天靠的是全球资本结构,不是卖汽车、卖玉米,也不需要抢回口罩、T恤衫就业,更不靠挖煤、卖油。

Triffin Dilemma发生的条件不复存在,美元纸币已从布雷顿时代的准黄金,变成了货真价实的世界货币。

货币是由当局发行、强制流通的价值交易凭证,这正是理解“特里芬已死”的关键点。

货币的本质,不只是贸易中介,更是国家权力的延伸。美元之所以强,不只是因为美国有大量出口,而是因为它拥有全球最强的金融市场、最强的法律体系、最强的军事压舱石,以及对全球资本最强的吸附力。而且别忘了:美元不是靠“市场自发流通”,而是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制度强制确立其地位。

当年特里芬忧虑美国无法长期维持贸易逆差,但如今美国的霸权不是靠出口,而是靠吸引资本回流,靠美元资产对全球资金的统治性定价能力。这个体系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设计+制度+惯性+压制竞争者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说:美元不是名义世界货币,而是世界被迫使用的货币。

所以,贸易逆差不再是美元霸权的“风险”,而是这个体系的设计产物。这是MAGA试图复活特里芬逻辑的根本误区。



日本,英国

我们再看两个现实世界的例子:制造超级强国日本,老牌金融帝国英国。

日本有贸易顺差,但没货币霸权,打脸MAGA逻辑。

日本制造业强大,商品出口长期顺差,看起来很符合“贸易顺差=强国”的模板。但现实呢?日本经济多年低迷,内需疲软,工资停滞,资产泡沫破裂后一直靠超宽松政策续命。虽然日企出口全球,但日本的资本市场不够开放、缺乏吸引力,日元没有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这说明了:光有制造业和贸易顺差,不代表国家经济就健康强大;相反,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更多取决于它金融制度的开放性、法治稳定、以及能否吸引全球资本。而这些,才是美元霸权真正的基础。

所以,别再说“只要制造业回来,美国就强了”——这话在21世纪根本站不住脚。

日元没有国际清算能力,资本市场也不开放,日本挣再多顺差,也无法挑战美元地位。那么,为什么日元没有国际清算能力?

  • 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国际清算能力意味着一种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和储备中。日元在这方面并不具备广泛的接受度。美元、欧元和英镑等货币才是全球广泛使用的储备货币。

  • 全球支付体系:日元在全球支付系统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和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并不像美元和欧元那样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

  • 对外贸易的货币使用:尽管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大部分国际贸易仍然是以美元或欧元结算,而非日元。

  • 资本市场封闭性:日本的资本市场相对于其他经济大国(如美国)来说较为封闭。尽管东京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之一,但外国资本进入和退出日本市场的门槛较高,且日本的金融监管环境也存在一些限制。

  • 外资参与度:虽然日本的股市吸引了一部分外国投资者,但整体外资流入的比例仍然较低,特别是在与美国和欧洲市场相比时。

总的来说,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货币的角色与美元、英镑、欧元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而日本的资本市场,也因其相对封闭和监管限制,缺乏与全球其他市场的完全开放性。这些因素使得日元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弱。

日元在全球支付和储备货币中的有限角色,既可以归因于设计(有意的选择),也可以归因于演变(历史性和系统性的发展)。

设计(有意的选择):

  • 经济政策:日本通常偏好更为内向的经济政策。尽管日本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但其政府并没有像美国那样推动日元成为全球主要货币的政策。日本更注重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而非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角色。日元的稳定性,而不是其国际地位,通常是日本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 资本市场控制:日本的资本市场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长期以来相对封闭,外国投资的流入流出受到更多限制。这是日本历史上为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外部冲击而实施的政策之一。例如,在历史上,日本曾在不同时间段实施资本管制,以限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 偏好稳定性:日本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更注重长期增长和经济稳定,而不是使日元成为全球主导货币。这种策略导致日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演变(历史性和系统性的发展):

  • 二战后的遗产: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主导的超级大国,美元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尽管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但其重点放在了经济重建上,而没有采取步骤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巩固了全球储备货币和贸易货币的地位。

  • 全球化与美国霸权: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主导地位,源于美国独特的全球经济地位,尤其是其深厚、流动性强的资本市场以及美元在全球金融网络中的角色。与此相对,日元没有发展出同样规模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或全球使用网络。

  • 缺乏金融基础设施:尽管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它没有与美元或欧元相匹配的金融基础设施,也缺乏类似美联储这样的全球金融机构来支撑其货币的全球使用。欧洲在1990年代欧元的推出,进一步加固了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并为其提供了一个次要的替代选择,但也未能超越美元的主导地位。

日元未能成为全球主要货币,既是由于有意的设计选择(日本更注重国内经济稳定,而非推动日元国际化),也由于历史演变,在二战后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经济的崛起及全球对美元的依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元未能获得与美元或欧元相等的全球地位。因此,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局限性是设计和演变相结合的结果。

再看英国。

英国早已不是制造业强国,却仍吸引全球资本。

MAGA党说“美国制造业完了,全是因为贸易逆差,中国把我们榨干了”,但你看看英国就知道,这逻辑根本站不住。

英国早就不是制造业大国了,商品贸易年年逆差,有时候一年能逆到两千亿英镑。但你看它倒下了吗?没有。人家伦敦金融城照样全球资本狂奔,服务出口全球领先,英镑照样是硬通货。为什么?因为一个现代经济体,靠的不再只是造东西、出口货柜,靠的是资本流通、金融服务、全球信任。

英国没靠关税拯救制造业,而是靠开放的资本市场、稳健的制度与金融创新,撑住了经济基本盘。你说制造业重要?当然重要。但真要复兴,也不是靠一纸关税命令就能办到的。

所以MAGA动不动就说“关税能救美国”,那请先解释解释英国吧。怎么解释?解释不了。

英镑没倒,伦敦金融城照样吸金,靠的是制度信任与全球金融枢纽地位,这说明:货物贸易已非决定一国货币地位的核心变量。

英国凭什么能吸引大量全球资本?

  • 金融中心地位:尽管英国的制造业比例下降,但伦敦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依然吸引着大量资本。伦敦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都具有高度的全球影响力。金融服务业,尤其是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领域,依然是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稳定的法律体系和商业环境:英国拥有非常成熟和透明的法律体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企业治理和产权保护方面,英国拥有极高的信誉。无论是外国直接投资还是资本市场投资,全球资本都看重这一点。

  • 创新和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尽管制造业不再是英国的主导产业,但英国在科技、制药、创新和服务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伦敦、剑桥、牛津等地的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

  • 高等教育和人才优势: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全球领先,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和管理精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工程和金融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全球资本。企业和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市场发展的领域。

  • 全球化的贸易和跨国企业:尽管英国的制造业有所萎缩,但英国企业依然广泛参与全球化市场。很多英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经营,甚至在海外拥有重要的投资和市场份额。全球资本在英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和市场前景中看到了回报的潜力。

  • 低税政策和资本流动性:英国的税收政策相对宽松,尤其在资本市场方面,政府通过税制改革等手段促进外资进入。此外,英国市场流动性极强,这使得全球资本能够方便地进入和退出。

  • 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尽管英国经历了脱欧(Brexit)等重大政治变动,长期来看,英国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继续吸引全球资本的流入。

结论:尽管制造业在英国的经济中所占比例下降,但金融中心地位、创新领域投资机会、稳定的法律体系、跨国企业的影响力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性,使得英国依然能够吸引全球资本。

再看英国的贸易逆差,除了脱欧 Brexit 因素外,还有几个主要原因:

  • 制造业衰退:英国的制造业在长期内出现下滑,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服务业和金融业。虽然这推动了银行业、保险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也意味着英国对商品的进口多于出口。

  • 全球化与外包: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导致了便宜的进口商品,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商品,这也加剧了英国的贸易逆差。许多英国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已将生产转移到海外。

  • 石油进口:尽管英国曾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但现在它是石油的净进口国。国内石油产量的下降(尤其是北海油田)直接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增加。

  • 货币强势:强势英镑虽然有助于便宜地进口商品,但也使得英国的出口商品对于外国买家来说更贵,从而影响了出口表现。英国的贸易平衡对货币波动非常敏感,英镑走强时往往会加剧逆差。

  • 消费支出:英国的消费者支出水平较高,且很多消费品来自进口。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便宜的进口商品,这也是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之一。

贸易逆差是否有害且持久?

持久性: 是的,英国的贸易逆差已经持续了多年。尽管如此,商品方面的逆差仍然由服务业的顺差部分抵消,特别是金融服务业。

有害吗?:贸易逆差不一定是坏事,尤其对于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来说。贸易逆差意味着该国进口多于出口,但如果逆差是通过外部投资(如外国直接投资或资本市场)来融资,那么它可以是可持续的。英国庞大的金融部门和全球投资的联系帮助弥补了这一逆差。然而,持续的逆差也可能反映出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对进口的依赖和制造业基础的衰退。

英国如何应对?

  • 服务业:英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继续保持顺差。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非常强大,吸引着大量资本,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品贸易逆差带来的压力。

  • 投资流入:英国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FDI),这有助于融资贸易逆差。伦敦作为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脱欧与贸易协议:脱欧虽然让与欧盟的贸易变得复杂,但英国正在寻求与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签署新的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可能通过促进某些领域的出口,从而帮助减少贸易逆差。

  • 进口替代:英国一直在努力提升其制造业,尤其是在技术和创新方面进行投资。然而,这是一项长期战略,结果仍需时间检验。

总的来说,英国的贸易逆差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虽然它已持续多年,但由于强大的服务业、投资流入以及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这一逆差并不一定意味着灾难。然而,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提升制造业能力,将是改善整体贸易平衡的关键。

那么,英国贸易赤字是否“杀死”了制造业?

与MAGA支持者对美国的说法类似,认为贸易赤字“杀死”了英国制造业也过于简单化,忽视了更广泛、复杂的因素。

英国确实经历了制造业的衰退,但这并非仅仅因为贸易赤字。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变化:

  • 全球化与外包:与许多发达经济体一样,英国将大量制造业外包到低成本国家,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外包趋势远远超出了贸易赤字的影响,是英国制造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 技术进步与自动化:随着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制造业向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英国的传统制造业未能及时跟上技术变化,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英国在技术更新方面落后。

  • 政策转型:英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主义”政策推动了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则逐渐萎缩。全球化趋势促使金融市场和服务业的兴起,而制造业却逐步被忽视。

尽管英国长期存在贸易赤字(尤其是商品赤字),但这并非制造业衰退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很多发达经济体都存在贸易赤字,英国也不例外。英国之所以存在贸易赤字,主要是因为:

  • 服务业的优势:英国在服务领域,特别是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方面的贸易顺差,往往弥补了商品的贸易赤字。这使得英国的整体贸易赤字并不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或制造业崩溃。

  • 全球商品需求:作为一个高收入国家,英国从低成本国家进口大量消费品,这也加剧了赤字。但这更多反映了全球经济模式的变化和英国经济的消费驱动,而非单纯由贸易赤字导致的制造业问题。

所以英国制造业的衰退更多是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如全球化和服务业的崛起),而不仅仅是贸易赤字的问题。贸易赤字反映了英国作为全球消费品主要进口国的角色,也显示了该国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过程。

贸易赤字并没有“杀死”英国制造业,但它确实突显了英国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更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化的进程以及政策选择。贸易赤字是英国作为全球消费品主要进口国的结果,它们并非英国制造业衰退的主要原因。真正的问题是制造业未能跟上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投资不足导致产业萎缩。

MAGA支持者认为,贸易赤字和外包是导致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根本原因。虽然将外包归因于贸易赤字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 自动化与技术变革:类似英国,美国的许多制造业岗位并非完全外包,而是被自动化技术取代了。过去失去的许多制造业工作并非外流,而是因为机器和自动化技术取代了人工劳动。

  • 全球供应链:美国和英国一样,都从全球供应链中受益。如今,许多产品设计在一个国家、制造在另一个国家、组装在另一个国家。贸易赤字往往是全球化生产模式的结果,而不是导致工业衰退的直接原因。

美国面临类似挑战,但规模和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尽管美国的制造业规模比英国大,并且经历了显著的去工业化,但它也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技术领导力和吸引全球资本的金融系统。正如英国一样,美国的贸易赤字并非导致制造业衰退的唯一原因,技术变化、政策选择和全球竞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国长期维持贸易逆差(包括商品和服务),但经济依然没有崩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资本流入平衡账户赤字

虽然英国的经常账户持续赤字,但资本账户保持顺差——外国资金不断流入。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吸引全球资本投资英国房地产、政府债券、股票和企业资产。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证券投资源源不断地涌入英国,用于弥补贸易逆差带来的资金缺口。

2. 英镑仍具有吸引力

尽管存在赤字,英镑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因为投资者对英国有信心;法治健全、契约可执行;政治稳定,机构可靠;资本市场深厚、流动性强。

3. 海外收益有助于平衡

英国许多跨国企业在海外经营良好,带来投资收益,这部分“净投资收入”可以部分抵消贸易逆差。

4. 逆差≠经济灾难

贸易逆差并不等于经济出问题,只是说明英国消费和进口多于出口。只要资金来源稳定,投资者信心未崩,这种结构就能维持下去。

5. 但它确实是结构性弱点

长期逆差也暴露出以下问题:本国制造业萎缩;生产力增长缓慢;对金融和服务业过度依赖。一旦发生金融动荡或国际信心动摇,这种模式就可能变得危险。

总结一句话:英国靠吸引全球资本,支撑了其“花多赚少”的贸易模式。只要伦敦还在发光,这种不平衡就能继续存在——但不代表没有风险。

英国的例子确实可以用来反驳MAGA(美国优先)派关于“用关税解决贸易逆差和制造业衰退”的主张:

1. 长期贸易逆差 ≠ 国家衰败

英国长期存在商品贸易逆差,但整体经济并未崩溃,反而依赖服务业、金融业和高附加值领域维持强劲吸引力。说明一个国家即使商品逆差严重,也可以靠资本流入和服务顺差平衡外部账户。

2. 制造业萎缩并非单因

英美制造业下降,更多是产业升级、全球分工、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不是简单因为“外国竞争太强”或“关税太低”。加税并不能恢复已失去的制造生态。

3. 关税未必能复兴制造业

英国并未大规模依靠关税手段来“保护制造业”,即便在脱欧后,也主要靠谈判自贸协定和服务出口来稳定经济。美国若仿效MAGA路径用惩罚性关税来“造工厂”,恐怕只会引发通胀与报复性关税,伤害更大。

4. 资本和服务决定现代经济命运

英国案例证明:在一个高度全球化、金融化的时代,资本市场开放度、法治环境、创新能力远比制造业总量重要。美国其实同样具备这种结构性优势,MAGA却刻意忽略。



借尸还魂

今天的美元地位,靠的不是“帮全世界印钞”的牺牲精神,而是靠“全球资本体系围绕美国转”的结构优势。Triffin的问题早就被现实解决了——不是美国变善良慷慨好欺负了,而是游戏规则彻底变了。美元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特权。回头看Triffin,不是在警告我们,而是在提醒美国:小心别太爽忘了底线。

MAGA如果真要解决美国中产的困境,就该解决财政分配、教育落差、资本过度集中,而不是甩锅全球、祭出一具老旧的特里芬悖论僵尸。

对川普贸易战最实质的挑战在这里:不是每个贸易逆差国都在‘垮掉’;不是每次制造业下降都该怪中国;不是每次开征关税都能拯救中产。

没有增长,一切结构都会坍塌。但正因为美国仍在增长,美元体系依然稳如磐石。要说危险,不是Triffin,是MAGA。用嘛噶人祸毁掉美利坚得天独厚,挖断、隔绝美元霸权的天时地利人和,愚蠢透顶,罪大恶极。

为川普关税世界大战辩护,还剩下最后一个堡垒:美国制造,制造衰退,制造回流。对吗?能吗?下集说。

《风鸣拾夕》的视频和纪说文章是两种作品,彼此关联。视频简明精要,文章充沛细说,服务两类习惯不同的阅友。鉴于内外有别,油管和文学城首发,修改调整后再在微信等平台同名同步。看视频首发可前往油管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xindomUSA,可能需要复制粘贴到浏览器,也可搜汉字“风鸣拾夕”,喜欢就订阅、转发。


延伸阅读

川普冲动退群 斩杀“经济北约” MAGA革命起 国家主义兴

贬值美元是解药吗?能做到吗?米兰《广场2.0》 川普葵花宝典

川普经济三板斧 硬把美国砍破产?

川普政治关税大战 雄霸豪赌势头渐失?

川普贸易核大战 对错几何?输赢几何?

川普贸易核大战 股市狂跌 对手反制

川普特使维特科夫赞普京理智有爱,举世哗然

川普关税战2.0开打 不惜经济衰退全球大乱


你怎么看?有高见评论区聊。欢迎关注,我是风鸣,下次见。

风鸣拾夕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美国资产是无限的吗?英国是世界总输出国吗?"谁那样说?
风鸣拾夕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荣确' 的评论 : 第一性原理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必然会走到贸易战甚至热战的地步来一决雌雄。这个有意思,是说零和吗?
风鸣拾夕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荣确' 的评论 : 美元地位...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在谁的手里,对于日元、英镑也是如此。意思是?请不吝赐教。
大荣确 发表评论于
特里芬困境既然不成立,说明美元的地位并不需要依靠对外贸易逆差来维持,那么川普消除、减少贸易逆差的做法并不会影响美元的地位。美元地位之所以形成的理由其实也不像文章作者描述的那么复杂,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在谁的手里,对于日元、英镑也是如此。第一性原理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其他都是幌子或者噪音。即使中国民主了,亦或美国共产党执政了,都不会影响中美之间必然会走到贸易战甚至热战的地步来一决雌雄。有鉴于此,对美国执政者而言,不管是不是川普,都必须采取措施来瓦解、削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决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你这就是个白马非马。美国资产是无限的吗?英国是世界总输出国吗?你这理论就算成立,最终也只剩下美国的壳,瓤子都不知道是谁的了。比如英国就穆斯林化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