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姥姥(儿子的口气)今年86岁,从56岁开始跟着电视里的养生节目找穴位。这一按就是三十年。她平时散步不是掐掐这儿就是揉揉那儿。我们儿女们都习以为常毫不在意了。现在才明白,姥姥早起一个小时的按摩操和平日小动作就是最朴素的养生智慧呀!
特别说明
我们不是专业医师,这套方法来自姥姥的实践,穴位名称和功效来自DeepSeek的整理,仅供日常保健参考。具体问题还请咨询专业医师哦!
一、头部穴位
1. 百会穴
-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中点。
- 功效:缓解头痛、失眠、眩晕,提升阳气。
- 按摩:用指腹轻揉3-5分钟。
2. 太阳穴
-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
- 功效:缓解偏头痛、眼疲劳、紧张。
- 按摩:双手拇指打圈按压1-2分钟。姥姥揉100次
3. 风池穴
- 位置:后颈部,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发际两侧)。
- 功效:改善颈椎病、头痛、感冒鼻塞。
- 按摩:拇指与食指捏按,向上推压。姥姥推100次
二、面部穴位
1. 印堂穴*
- 位置:两眉中间。
- 功效:安神、缓解头痛、鼻塞。
- 按摩:食指指腹上下推按。
2. 迎香穴
- 位置:鼻翼两侧凹陷处。
- 功效:缓解鼻炎、鼻塞、面部浮肿。
- 按摩:食指打圈按压。
三、颈肩部穴位
1. 大椎穴
- 位置:低头时颈后凸起骨(第7颈椎)下方凹陷处。
- 功效:缓解感冒、肩颈僵硬、发热。
- 按摩:拇指用力按压或热敷。
2. 肩井穴
- 位置:肩膀最高点与颈部连线中点。
- 功效:改善肩酸、落枕、手臂麻木。
- 按摩:拇指与其余四指捏拿肌肉。
四、上肢穴位
1. 合谷穴
- 位置:手背虎口处,第1、2掌骨间。
- 功效:止痛(牙痛、头痛)、缓解便秘。
- 按摩:拇指用力掐按。
2. 内关穴
- 位置:腕横纹上2寸(三横指),两筋之间。
- 功效:缓解心悸、恶心、晕车。
- 按摩:拇指垂直按压。
五、胸腹部穴位
1. 膻中穴
-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 功效:舒缓胸闷、焦虑、咳嗽。
- 按摩:手掌顺时针揉按。
2. 中脘穴
- 位置:肚脐上4寸(约五指宽)。
- 功效:改善胃痛、腹胀、消化不良。
- 按摩:掌心轻柔打圈。
3. 姥姥揉肚
- 位置:上肚皮和下肚皮
- 功效:增加蠕动,缓解便秘
- 按摩:顺时针揉100次
?
六、腰背部穴位
1. 肾俞穴
- 位置: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约两指宽)。
- 功效:补肾强腰,缓解疲劳。
- 按摩:双手搓热后上下摩擦。
2. 命门穴
- 位置:后腰正中,与肚脐相对。
- 功效:改善腰酸、畏寒、精力不足。
- 按摩:手掌横擦至发热。
七、下肢穴位
1. 足三里
- 位置:膝盖下3寸(四横指),胫骨外侧。
- 功效: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
- 按摩:拇指用力按压。
2. 三阴交
- 位置:内踝尖上3寸(四横指),胫骨内侧。
- 功效:调经、祛湿、改善睡眠。
- 按摩:拇指点按(孕妇禁用)。
八、脚部穴位
1. 太冲穴
- 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
-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压力、头痛。
- 按摩:拇指从脚趾向脚踝方向推压。
2. 昆仑穴
- 位置: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凹陷处。
- 功效:缓解脚踝疼痛、腰痛。
- 按摩:拇指与食指捏按。
3. 涌泉穴
- 位置:足底前1/3凹陷处。
- 功效:引火下行,缓解失眠、头痛。
- 按摩:睡前用拳头轻敲100次。
4. 姥姥揉脚踝
- 位置:脚踝周围有解溪穴(足背和消退交接横纹中央,两筋之间)、太溪穴(内脚踝和跟腱之
间的凹陷处)、三阴交(内脚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和昆仑穴
- 功效: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坏、调节脏腑功能
- 按摩:揉100次
注意事项
1. 此文乃分享,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医师。
2. 按摩力度以酸胀感为宜,避免用力过猛。
3. 饭后1小时内、皮肤破损或孕妇慎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