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来伦敦时留下了一个遗憾,不过也成了再来伦敦的理由,那时候在伦敦有一周的时间,却没有参观免费的大英博物馆,原因是两个小孩子都不愿意去。所以这是我期待已久的大英博物馆之旅,网上买好了票,但也要排长队,并过安检。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具规模的博物馆之一,以其丰富的世界各地历史文物收藏而著称。馆藏数量超过800万件文物,涵盖从史前至当代、横跨五大洲的文化与历史,涵盖了超过两百万年的世界历史。 它位于英国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区,于1753年成立,1759年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国家级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有多大?很大。倘若每天看8小时展览,平均每件文物花一分钟的时间,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整个博物馆文物全看一遍?
对外展出文物(约5万件),每天看480件 , 要花104天左右(约3.5个月)。假如能看完800万件全馆藏品(理论上),每天480件 ,要花约16,667天,相当于45年半!(每天8小时不休息)。
大英博物馆地址是:Great Russell St, London WC1B 3DG, United Kingdom。其常设展门票免费(特别展览需购票), 最好网上订票。参观时,一般大家就重点地看一些镇馆珍品。
伊丽莎白女王中庭(Great Court)——从光影开始
一走进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高大宏伟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The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玻璃穹顶下的光洒在洁白石柱上,有一种神圣感,也有些神秘感。这里曾是图书馆,如今成为博物馆的心脏。拍下一张广角照,及穹隆顶照准备开启这趟探寻文明之旅。

这个玻璃穹顶的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2000年,由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属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成为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

这是宽大的阅读室:

埃及展厅(Room 4)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凝视
第一站当然是罗塞塔石碑。从大中庭往左边走,看到人山人海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展出于第4展厅,它被三层厚玻璃包围着,却依然无法掩盖它的传奇光辉。这块石头静静躺着这里,却解开了数千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密码。站在它面前,仿佛能听见法老低语。博物馆里面的自拍杆都要求到最低才行。
罗塞塔石碑于1799年在埃及罗塞塔被发现,1802年被带到英国,所以是原件,我几年前在埃及博物馆看到的罗塞塔石碑却是复制品。大英帝国从世界各地拿到不少精品,不过保存的不错,且免费参观。

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中最著名的文物之一,这是一块花岗闪长岩碑文,来自公元前196年的古埃及。碑文内容是托勒密五世统治时期颁布的官方法令。该法令本身并不特别,但由于它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使其成为埃及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罗塞塔石碑之前,没有人能读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石碑上的文本使用的三种不同的书文字是:
1. 象形文字(Hieroglyphs) —— 古埃及用于宗教和纪念性碑文的正式书写系统。
2. 世俗体(Demotic) —— 古埃及人日常使用的书写体系,意为“人民的语言”。
3. 古希腊文(Ancient Greek) —— 由于当时埃及由托勒密王朝统治(亚历山大大帝将军托勒密一世的后裔),希腊语成为官方行政语言。
由于当代学者仍能读懂古希腊文,他们利用它作为解码钥匙,最终破解了象形文字,从而解开了古埃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之谜。破解象形文字的突破性进展来自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他在1822年成功解读了碑文。通过比较三种语言的内容,商博良发现部分象形文字不仅代表事物,还代表声音(音节),从而建立起理解象形文字的基础。
这一突破使得学者们能够翻译和理解古埃及碑文、墓葬铭文和宗教文献,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古埃及文明的认知。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埃及学,让研究人员能够深入探索法老、神祇、日常生活及来世信仰;如果没有这块石碑,埃及学家可能要花更长时间才能解读古埃及庞大的文字体系,理解这个伟大文明的历史。
罗塞塔石碑不仅是破译象形文字的关键,也是语言学和考古学的里程碑。它证明了一件文物可以开启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是研究古埃及文化、宗教和社会的重要工具。难怪大家蜂拥而至, 将其作为首选观看的文物。
继续前行,是一整排木乃伊和石棺。这些木乃伊不是恐怖,而是庄严——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灵魂。
埃及馆另一重要的是文物是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Bust of Ramesses II)

这尊雕像是大英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展品之一——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雕像半身像也被称为年轻的孟农像The Younger Memnon)。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最强大、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大约在公元前1279年至公元前1213年间统治。这尊雕像原本位于埃及底比斯(今埃及卢克索)的葬祭庙——拉美西姆神庙(Ramesseum),是花岗岩雕刻而成。仅是上半身部分就高达2.5米以上(约8英尺),重约7吨!这座雕像由探险家乔瓦尼·贝尔佐尼(Giovanni Belzoni)于1816年运至英国。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展品之一。
还有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头部和上半身雕像。

阿蒙霍特普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位法老(约公元前1386年至公元前1353年在位),是阿肯那顿(Akhenaten)的父亲。他统治时期是古埃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尤其在艺术和建筑上。雕像是用石英岩(Quartzite)雕刻而成。原本坐落于底比斯(今卢克索)卡尔纳克的穆特神庙(Temple of Mut)。现存部分是雕像的头部和肩膀,他戴着传统的法老头巾(Nemes头巾)和假胡须,神情庄严肃穆。陈列在第4展厅,靠近拉美西斯二世巨像,是馆内重要的古埃及雕塑之一。
木乃伊:

亚述展厅(Room 10)——王者狩猎的浮雕(中东馆,Middle East),该展厅以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文明为主
这是一部分巴拉瓦特之门(the Balawat Gates),一组来自亚述国王沙尔马内塞尔三世(King Shalmaneser III, 公元前858-824年)雪松木宫殿的古代青铜和木门,位于巴拉瓦特,靠近尼姆鲁德(今伊拉克)。这些门在19世纪70年代被发现,高约七米,带有青铜带,上面有详细的浮雕,描绘了国王的军事征战和贡品场景。


接下来,是令人震撼的亚述宫殿浮雕馆。亚述狮子狩猎浮雕(Assyrian Lion Hunt Relief)位于大英博物馆亚述展厅(Room 10)

浮雕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Austen Henry Layard)于19世纪从尼尼微挖掘后运至英国的。
让人震撼的是拉马苏(Lamassu) 雕像——描述的是一种巨大的带翼生物,它有着人头、牛身和鹰翼,通常成对出现,守护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宫殿的入口。它们是权力和守护的象征,代表着力量、智慧和自由。


描绘皇家狩猎场景的精美雕刻。亚述狮子狩猎浮雕是古代亚述帝国艺术的杰作,现存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些浮雕展现了亚述国王在仪式性狩猎中展现的权威与力量,堪称亚述艺术的巅峰之作。浮雕创作于公元前645年至前635年间,来自尼尼微(Nineveh)的亚述王宫遗址。讲的是是亚述帝国最后一位强大国王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

狮子狩猎在亚述文化中不仅是贵族的娱乐活动,更是象征国王力量和对混乱的控制。这些浮雕作为宫殿装饰,也用于宣扬王权的威严和天命。1. 狩猎场景• 国王以战车或步行的姿态狩猎狮子,旁边有士兵和猎犬辅助 • 狮子被从笼子中放出后,国王将其猎杀。• 浮雕细致刻画了狮子的反抗和死亡过程,表现出生命的张力。2. 象征意义• 狮子被视为混乱与野蛮的象征,而国王的胜利代表秩序的建立。• 浮雕也表现了对动物力量的敬畏,特别是狮子英勇的斗争。

如果看累了,可以在博物馆咖啡厅吃点东西,喝点咖啡休息一会。

古希腊与古罗马馆(Ancient Greece and Rome)
直奔帕特农神庙雕塑展厅(Room 18,The Parthenon Sculptures,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Elgin Marbles),似乎走进了雅典神庙。这座长厅中陈列着从雅典帕特农神庙的运来的一些断臂神像与浮雕,让观者惊叹于古希腊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我曾在希腊雅典卫城看到残缺不全的那些遗物,原来不少都搬到了这里, 至今希腊和英国还在争论这些文物的归属。展品内容包括楣饰、帕台农神庙山墙上雕刻、梅托普浮雕,以及帕台农神庙的建筑残件。

这些古希腊雕塑大约雕刻于 2500 年前(公元前 438-432年)。装饰着帕台农神庙,这是一座位于雅典卫城的神庙。这座神庙供奉的是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帕提诺斯女神。帕提诺斯这个词的意思是“少女、女孩”或“处女、未婚女子”。

神庙装饰华丽,雕刻由艺术家菲迪亚斯(Phidias)设计。山墙(神庙顶部的三角形结构)和间板(雕刻面板)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情节,而雕带则描绘了雅典人民参加庆祝女神生日的宗教游行。神庙内曾矗立着一尊用黄金和象牙打造的雅典娜巨像,但现在已经遗失。帕特农神庙建造代表了古希腊艺术的巅峰。雕刻内包括楣饰浮雕(Frieze):展示了泛雅典娜节(Panathenaic Procession)的场景,包括祭祀、运动和庆典活动。山墙雕刻(Pediments):描绘了雅典娜的诞生和她与波塞冬的争斗。梅托普(Metopes):刻画了拉庇泰人与半人马的战斗(Lapiths and Centaurs)。

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伯爵(Lord Elgin)获得许可,将这些雕刻从帕台农神庙移走。从1801年至1812年,大量大理石雕被运往英国。1816年,埃尔金伯爵将这些雕刻出售给大英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永久藏品。
索菲洛斯花瓶(Sophilos Vase,Room 13,希腊陶器馆) 是大英博物馆馆藏中最著名的古希腊陶器之一,展示了希腊黑绘陶器艺术的巅峰。制作者:索菲洛斯(Sophilos)——最早在作品上署名的雅典陶工和画家之一。年代:约公元前580–570年,属于古风时期(Archaic Period)。材质:陶制,采用黑绘风格(Black-Figure Style)。尺寸:高约70厘米,是一件大型陶器。功能:婚宴用的大型酒混合器(Dinos),用于调和葡萄酒与水。

黑绘风格(Black-Figure Style):该花瓶采用黑绘技术,即用黑色颜料绘制人物和场景,然后在窑中烧制,使图案呈现黑色,而背景保持陶器本色。画家通过刻画线条(incising)表现细节,并使用红色和白色附加色增强效果。索菲洛斯的署名 这是已知最早的署名画家之一,索菲洛斯在花瓶上题写:“索菲洛斯制(Sophilos megraphsen)”,意为“索菲洛斯绘制了我”。这标志着陶工和画家开始获得个人声誉,而不仅仅是无名工匠。
描绘的神话场景
索菲洛斯花瓶的装饰主题取自希腊神话,主要描绘珀琉斯(Peleus)与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的婚礼。珀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因未受邀请的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投掷“金苹果”而引发了后续的特洛伊战争,这是特洛伊战争前的重要神话事件。
画面中,珀琉斯邀请奥林匹斯众神参加婚礼,神祇们乘坐战车盛装出席。• 人物身份由旁边的铭文标注,包括宙斯、赫拉、波塞冬、阿波罗、阿尔忒弥斯、赫尔墨斯、狄俄尼索斯等。画面细节展现了宴会的欢乐氛围,神祇们的服饰和仪态各具特色。
索菲洛斯花瓶不仅是一件技艺高超的古希腊陶器,也是研究早期希腊绘画风格和神话故事的重要文物。它代表了古风时期陶艺的巅峰,也标志着陶工艺术向个性化与艺术家署名的过渡。对于研究希腊神话、黑绘陶器和古希腊社会,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蹲踞的维纳斯》(Crouching Venus,Room 23 )
《蹲踞的维纳斯》(Crouching Venus)是一件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雕塑,描绘了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Venus,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 Aphrodite)在洗浴时蹲踞的姿态。这座雕塑在古典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复制,是古希腊雕塑美学的典范之一。原作时代是希腊化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风格是希腊化时期雕塑(Hellenistic Sculpture)• 材质是大理石• 原作归属:通常认为由多伊多尔(Doidalses)创作,原作已遗失。现存版本大量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存世,其中最著名的一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雕塑的艺术特色
1. 罕见的蹲姿造型• 传统上,维纳斯(阿芙洛狄忒)雕像通常呈站立或半裸躺姿,而《蹲踞的维纳斯》则罕见地采用蹲坐姿势,展现出独特的动态感和平衡感。• 这一姿势让雕像的体态更加紧凑、柔和,同时充满动感,展现出女性身体的自然美。

2. 洗浴场景的隐秘之美: 维纳斯被描绘为正在沐浴,似乎因被人惊扰而回头,流露出一种羞涩与警觉的情绪,这一细腻的刻画增强了雕塑的人性化特质。她一只手遮挡胸部,另一只手可能扶在膝盖或盆沿,塑造出欲遮还羞的效果,增强了雕像的吸引力。
3. 希腊化时期的写实风格• 这座雕塑属于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period)的典型作品,该时期的雕塑比古典时期更加注重动态、自然曲线和个性刻画。• 维纳斯的身体曲线流畅、肌肉刻画柔和,展现出典型的女性之美。
“抚发的维纳斯”(Venus adjusting her hair)或“阿佛洛狄忒雕像”

这尊雕像也在Room 23 -(Greek and Roman sculpture gallery),是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斐迪亚斯风格的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in the style of Phidias),也常被称为“抚发的维纳斯”(Venus adjusting her hair)或“阿佛洛狄忒雕像”。仿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刻大师斐迪亚斯(Phidias)的风格,这尊大理石雕像为公元1世纪左右的罗马时期复制品。女神站姿优雅,右手抬起似在整理头发,左手披挂衣褶,有典型的“湿衣风格”(Wet Drapery Style),既展现了布料的柔软,又隐隐勾勒出身体曲线,是古典美的象征。一千年前的雕刻师,用锤凿记录女神梳发的瞬间。她不言语,却美得令人屏息。
亚洲文明馆(Asia,Room 33)——遥望东方之光
亚洲馆涵盖中国、印度、日本、中东等地区的文物。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文物之一,参观是跨越五千年的“文化时空之旅”。涵盖从史前陶器、战国的青铜,到宋瓷的温润,到书画、玉器、佛像等多个门类,再到佛像的宁静,每一件都像从历史里走出来的信使,悄悄诉说中华文明的深邃。整体藏品超过 23,000 件,其中许多为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国宝级文物。作为一名华裔旅行者,怎么可能错过亚洲展厅?
中国展区
慈禧太后御笔: 平安富贵

罗汉彩陶像(Luohan figure),出自中国辽代或金代(约公元1000年左右)。

这尊罗汉雕像用彩釉陶瓷(Sancai-glazed pottery)制成,典型的三彩风格(橙、绿、奶白色),姿态端坐、神情庄严肃穆,手势为禅定印(双手在腹前交叠),显示出一种冥想中的宁静。罗汉是佛教中的修行者,被认为已证得果位,脱离生死轮回。
唐三彩骆驼与舞伎:代表盛唐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东西文化交流,色彩艳丽、造型生动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中非常珍贵的文物——木雕观音菩萨像,大约为辽代(公元10–12世纪)或金代早期的作品,来自中国北方。它保存了原始彩绘,神态安详、线条柔和,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中的典范之作。来自中国辽代的木雕观音菩萨像,原彩尚存,静坐于博物馆玻璃柜中,仿佛穿越千年依旧守护着尘世。

清代宫廷佛教(Buddhism at the Qing Court)展品:

明清外销瓷

中央的展品是一组釉面瓷砖(Glazed tiles),装饰有龙和莲花图案,色彩以青蓝色和金黄色为主,风格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出自清代,用于建筑装饰,比如宫殿或寺庙。
两侧的展品是青花瓷器,分别是香炉(Cloisonné incense burner)和茶壶,上面有复杂的花鸟图案,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瓷器的高超技艺,也是清时期的文物。
这些展品体现了亚洲特别是中国古代的陶瓷和装饰艺术,龙和莲花的图案象征着权力、吉祥和纯洁。
香炉(Incense Burner)

香炉上刻有复杂的图案和铭文,铭文显示为“中和殿用大”,表明它可能曾在中和殿中使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宫殿建筑,通常与清朝的紫禁城相关。这种青铜香炉在中国古代常用于宗教仪式或宫廷礼仪,象征着权力和神圣。它可能来自明朝或清朝时期。

香炉上刻有复杂的图案和铭文,铭文显示为“中和殿用大”,表明它可能曾在中和殿中使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宫殿建筑,通常与清朝的紫禁城相关。这种青铜香炉在中国古代常用于宗教仪式或宫廷礼仪,象征着权力和神圣。它可能来自明朝或清朝时期。
书画收藏:
这幅画是“春山花坞图:, 作者:赵令穰 (1070-1100)

刘易斯棋子与欧洲中世纪
时间临近闭馆,我们抓紧前往中世纪展区,其中刘易斯棋子值得一看。刘易斯棋子(Lewis Chessmen,Room 40,中世纪欧洲馆) 是苏格兰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棋具之一,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它们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神秘的历史背景闻名,被认为是最早期的国际象棋棋子之一。1831年,这些棋子被发现于苏格兰西部外赫布里底群岛(Outer Hebrides)的刘易斯岛(Isle of Lewis)。具体的发现地点是乌伊格湾(Uig Bay)的一处沙丘中,可能是某位维京商人埋藏的珍贵物品。这些棋子大约制作于公元1150年至1200年,属于12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艺术风格。目前认为,这些棋子很可能起源于挪威,尤其是当时著名的手工艺中心特隆赫姆(Trondheim)。12世纪时,苏格兰的西部岛屿曾被挪威统治,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棋子会出现在刘易斯岛。这些棋子主要由海象牙(walrus ivory)和鲸牙(whale teeth)雕刻而成。由于当时欧洲象牙稀缺,北欧地区通常使用海象牙进行雕刻。

现存93枚棋子,包括国王、王后、主教(主教即现代国际象棋的象)、骑士、战士(相当于车)和士兵(相当于卒)。其中82枚藏于大英博物馆,11枚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风格特点 这些棋子造型生动、富有个性,例如
• 国王(King):坐在宝座上,手握剑,表情庄重。
• 王后(Queen):手托下巴,呈现出沉思的神态。
• 骑士(Knight):身穿盔甲,骑在马背上。细节展示了维京风格的装备。
• 战士(Warders, 类似于车):手持盾牌和剑,展现威严的防御姿态。部分战士露出牙齿,表情凶猛,被称为“狂战士”(Berserkers)。
• 士兵(Pawns):雕刻最简单,呈站立姿态,看起来像修道士或农民。

棋子采用罗马式雕刻艺术风格,人物表情丰富,服饰细节考究,具有浓厚的北欧风情;部分棋子显得滑稽可爱,例如士兵们的表情夸张,王后看起来忧虑而非强势,这种设计可能带有讽刺或幽默的成分。
刘易斯棋子的造型曾出现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作为魔法棋盘的一部分。国际象棋最早起源于印度,经过中东和伊比利亚半岛传入欧洲,而刘易斯棋子则见棋子的服饰和武器细节反映了当时的维京文化和中世纪骑士制度。证了它在中世纪欧洲的发展。这些棋子表明,国际象棋早在12世纪的北欧和不列颠群岛就已流行。这些棋子可能属于贵族家庭或富商,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娱乐工具。
别错过非洲馆:
生命之树(Tree of Life,Room 25,非洲馆)
“生命之树”(Tree of Life) 是一座用武器回收金属制作的雕塑,代表着和平、和解与重生。它由四位莫桑比克艺术家创作,象征着战后非洲的希望。

雕塑的背景故事
1. 莫桑比克的战争历史• 莫桑比克在1975年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后,经历了1977年至1992年的内战,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成为难民• 1992年,政府和反叛组织签署和平协议,战争结束,但全国仍然遗留着大量步枪、手枪、子弹和其他武器。
2. “将武器变为工具”计划• 由莫桑比克基督教理事会(Christian Council of Mozambique, CCM)发起,该项目鼓励人们交出武器,换取工具、农业设备或自行车等生活必需品。• 这些回收的武器被交给艺术家们,他们将其改造成雕塑,以传递和平与重生的信息。
3. 生命之树的创作• 2004年,四位莫桑比克艺术家使用AK-47步枪、手枪、机枪部件等金属材料,焊接成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树上还有鸟类、动物等元素,寓意自然、和平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件雕塑成为非洲和平进程的象征,向世界传递战后复兴的可能性。
伊费头像(The Ife Head, Room 25,非洲馆)
伊费头像(The Ife Head)是一件来自尼日利亚伊费王国(Ife Kingdom)的青铜或黄铜铸造雕塑,被认为是西非最重要的艺术杰作之一。它代表了约公元12至15世纪的伊费文明,以其高度写实的雕刻风格和精湛的金属工艺闻名。这座雕像不仅反映了伊费王国的政治和宗教传统,也展示了当时非洲艺术的高度发展。• 名称:伊费头像(The Ife Head)• 文化背景:尼日利亚 伊费王国(Ife Kingdom)• 年代:约公元12至15世纪• 材质:青铜或黄铜(Bronze or Brass)• 尺寸:约35厘米高• 现藏地: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Room 25(非洲馆)

艺术与雕刻特点
1. 写实风格的脸部雕刻• 头像的脸部具有惊人的写实风格,五官匀称、轮廓柔和,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 眉毛和眼睛雕刻精细,嘴唇微微闭合,展现出一种冷静而尊贵的神态。• 这种高度自然主义的雕刻风格在非洲艺术中极为罕见,使伊费雕塑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2. 神秘的平行线雕刻• 头部表面刻有许多平行的细线,这些线条可能代表:• 面部纹身或仪式性疤痕(Scarification),象征身份和地位。• 仪式性遮盖(如面具),可能暗示神性或王权。• 这些独特的线条增加了雕像的神秘感和象征意义。
3. 头部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伊费文化中,头部(O?ri)被视为精神和王权的中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尊头像可能描绘了一位伊费国王(O?oni of Ife)或神圣的王室成员,用于祭祀或仪式中。
历史与背景
1. 伊费王国的辉煌• 伊费(Ife)位于今天的尼日利亚南部,是约鲁巴人(Yoruba people)的圣城,被认为是他们的文化和宗教发源地。• 公元12至15世纪,伊费王国繁荣发展,成为贸易、宗教和艺术中心。• 伊费艺术以其精湛的金属铸造技术和高度写实的人像雕塑而闻名,被认为是西非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2. 伊费头像的发现• 1938年,尼日利亚伊费的一口废井中发现了十几座类似的青铜头像,其中就包括这座伊费头像。• 这些雕像的高度写实风格震惊了世界,因为此前许多西方学者错误地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具备如此高超的雕刻技艺。•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非洲文明和艺术史的认知,证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有高度发达的铸造和雕刻艺术传统。
1. 震撼西方艺术界• 由于伊费头像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写实风格和高度精湛的金属铸造工艺,它在1938年被发现后震惊了西方考古学界。• 许多欧洲艺术家将其与古希腊雕塑相比较,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后来被证实是伊费本土文化的杰作)。
2. 影响现代非洲艺术认同• 伊费头像成为尼日利亚和整个非洲文化自豪感的象征,影响了20世纪许多非洲艺术家。• 它帮助重塑了非洲文明的全球形象,证明非洲历史上同样孕育了高度发达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波利尼西亚文物:
哈卡纳奈亚(Hoa Hakananai’a):24 号房间展出的 Hoa Hakananai'a。玄武岩雕像,奥龙戈,约公元 1000-1200 年。

这座雕像被称为 Hoa Hakananai'a,来自复活节岛奥龙戈的仪式村。它是拉帕努伊岛著名的摩艾石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 1000-1200 年左右。
大多数摩艾石像都放置在平台(称为 ahu)上,平台通常背对海洋,因此雕像向内凝视着土地和人民。在整个波利尼西亚,岛民崇拜祖先,祖先的血统可以追溯到神灵。摩艾石像是为了纪念重要的神化祖先而建造的。今天,摩艾石像被描述为 aringa ora,即祖先的活面孔。
Hoa Hakananai'a 是用坚硬的玄武岩雕刻而成的,背上有许多岩画,描绘了军舰鸟头和人/鸟图案等。这些与岛上的“鸟人”仪式有关,该仪式与生育和资源获取有关。
北美州
海达族房屋柱(Haida House Pole): 大庭院中展出的 15 米高的海达族房屋柱。木雕图腾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卡扬,约 1850 年。

这根柱子制作于 1850 年左右,曾矗立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卡扬村一处氏族房屋的前面。柱子上有徽章——祖先的标志,标志着身份,并赋予家庭故事和财产的权利。由于 19 世纪欧洲人带来的流行病,卡扬族房屋和村庄被遗弃。族长将柱子卖给了一位医生,医生又将其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临别回望
离开前站回中庭中央,身边人声鼎沸,而我却有种沉静的满足。在一大半天的时间里,从埃及的尼罗河走到希腊的神庙,从亚述王宫来到唐朝帝都, 从美洲到非洲。大英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像是一部立体的世界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