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众发钱,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怕钱掉陷阱里吗?

女耕女织 (2024-08-04 16:29:40) 评论 (41)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一个中国央行顾问建议政府给人民直接发钱,说是发钱可以刺激大众需求,从而能提高通货膨胀率。

我回国亲历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个顾问的话,纯属痴人说梦。咱姑且不说他在做弥天大梦,政府啥时候给被统治得服服帖帖的百姓发过钱呢?太逆天了吧?

我这次回国,二妹比我晚一天回到老家,之前我俩都是同一天到达。原因呢,她是忙着把儿子新房的房贷全部还清,办手续耽搁了一天。

她儿子,就是我外甥,前年夏天结婚,婚前买了一个碧桂园的新房子。那是22年初,刚刚从疫情中解封出来,他准备结婚了。

我妹妹有两套房子,连她儿子未来老丈人都说,就住那个八十多平的房子吧,两室一厅,那个厅方方正正,有二十平。重新装修一下,当婚房挺好的。有孩子之后,也够住。

我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我劝他别买新的。对中国房市,我一直持悲观态度。记得18年和19年我回国的时候,哈大线两边有好多烂尾楼。甚至在16年夏天,沈阳北部大学城附近,我就已经看到好几栋烂尾楼了。同事告诉我,没钱了,银行也不给贷款了,预售没达标。那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楼市的惨淡,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初露端倪了,政府和地产商都等着疫情后来一个小阳春。想啥呢?天上掉馅饼吗?也不回头看看疫情三年都做了什么。封控三年,有多少家底经受得起?很多人不上班,坐吃山空,手里也没钱了,用啥买房啊?骨感而残酷的现实,令后疫情时代的楼市一路任性地低迷。

我劝外甥先住旧的,等两年看看,楼价降了,再换新的,能省不少钱。那小子坚决不要旧房子,一定要买新的。后来他和我解释,这个八十平的房子离他妈妈的房子太近,怕他妈妈干涉他们。

那就买新的吧。这小子还比较贪婪,先是看了两室两厅的,九十五平米的高层,已经很不错了,还能看见不远处有小河淙淙流过。外甥还要带妈妈去看三室的单元,妹妹坚决不去!她过极简生活,不想铺张。她说,她如果去看了三室的,那就肯定会买三室的。干脆就不看吧,免得抓心挠肝。

当时碧桂园开出的条件很大方阔绰:不满意的地方,免费给重装修!这个看似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令我发冷:他们的房子不好卖了,不然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变向降价啊。

当时有一些房贷,如今房贷利率那么高,眼看着挣不到钱,外甥也失业在家看娃,还不赶紧把房贷都还上?响应上边的号召,过紧日子吧。

很快,我发现急着还房贷的,不只我妹妹一个人,大家都在张罗着提前还房贷;多余闲着的房子,最好是卖掉——这个想都别想,根本就没人买。提前还房贷,一时间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

一方面大家都急着偿还债务,另一方面,把钱放进银行存起来,不花了。硬币的另一面是,经常会接到勾引你贷款的电话,我在国内就接到过两次这样的电话。网上关于贷款优惠的广告到处都是——没人借钱了,尽管利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百姓自己的钱都不花呢,干嘛去借钱啊?

结果呢,政府一看没人买东西,银行账户里还躺着那么多存款,干啥啊?钱也想躺平啊?于是乎,“改革家”就张罗着刺激消费需求。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消费,的的确确是太疲软了,到了需要刺激的地步。

我妹妹崇尚极简生活,不买车,不买衣服。就是偏好存钱,每个月定期去存稿费。只有看着银行账户里的钱在稳步地增长,她才感觉更安全一点。

在这样一个大众都捂住钱包,铆足劲存款的时代,房价下降,不买,就是不买;政府也开始与民众较劲:你们不是都不花钱吗?放银行里吃利息?没门!——调低利率!利率下调,再下调,那点存款利息少得太可怜了。去年五月我存钱的时候,存款利率还2.75%,今年就变成了1.45%,还说给我优惠呢。看看吧,一年时间,存款利率同比降了多少?基本上就是一个腰斩。

瞧瞧太平洋的另一面,美国加拿大的利率,5%。纵使利率如此之低,中国人还是排队去银行存钱。无他,对未来没有信心了。眼看着年轻人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摊上一个躺平摆烂的熊孩子,不存点钱,怎么得了?

央行建议给百姓直接发钱,我相信,若是真发钱了,百姓肯定转身就把钱存银行——还是不花!

上述种种迹象,都指向一个节点——流动性陷阱。这是一个令所有经济学家和政客们都胆寒的名词。但是,害怕归害怕,目前中国已经显现出流动性陷阱的所有症状:

-----不投资,着急还贷。像我妹妹那样,麻溜把儿子的房贷还了。妹妹说,不还房贷,儿子就要用那点钱去做买卖,租店面。做啥买卖啊?疫情中倒闭的那些店铺,门都还关着呢。

-----高储蓄率,不花钱,不消费,就是认准了一门:存钱。谁知道未来还能发生什么,存款多了,感觉安全一点。所以利率低,也存钱。

-----经济衰退。GDP连续下降两个季度,就已经是经济衰退了,中国的GDP从8%降到现在连3%都保不住,下降持续的时间可不是两个季度,是两年多了,这是往短了说;其实,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了。

GDP持续下降的同时,失业率上升,企业的产量和利润下降,这些情况在中国都是现在进行时。

-----通货紧缩。我回去购物,处处感觉到通货紧缩——东西比我去年回去便宜了很多,甚至比疫情之前的18年,都便宜;猪肉18年的时候,二十五六块钱一斤,今年的价格是十二三块钱一斤。

咱们说说两个大宗商品吧,房子的价格,都降了百分之好几十了吧?汽车呢,年初就开始打价格战,这次唱主角的居然是之前一脸高冷的电动汽车,终于也熬不住了,放下身段,呼呼降价。官方学者还硬撑——扩大市场占有率。

这两大主要消费品的降价态势,就能说明一切了。官方的统计数字,还在遮遮掩掩,终究还是捉襟见肘。什么CPI环比上升了百分之0.1%,同比下降了0.5%,纯粹是企图掩人耳目的数字游戏。要知道,单单是CPI 没有把房子的价格变动算进去的,就够搞笑吧?

-------最后一点是货币政策无效。降低利率,大家还是认准了去存钱,就是不花,已经无效了;扩大货币供应,就是增发货币,上个月已经增发了天文数字的国债,不知道都用来做啥。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会直接发给百姓。

前几天看着宣传延长大运河呢。把杨广同志当年修的大运河,一直延长到广东境内,要花数万亿银子,这大头症vs大头症,有一拼。

走进流动性陷阱的所有症状,都已经具备了,发钱?没什么用了,会被吸进陷阱。

不过有趣的是,发达国家面对此时此景:惜贷,银行才不会轻易往出放贷呢,收不胡来咋办。中国的央行高喊着发钱,因为银行是国家的,反正咋折腾大银行也关不了门。

没人敢提流动性陷阱这个词,谈虎色变就别谈,满满的负能量啊,谁敢说?国家经济像陷入沼泽泥潭一样,没个三四十年功夫,是扑腾不出来的。日本是前车之鉴,但是,不要和日本比,人家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家出口到欧美市场的是高附加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