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次反围剿”解读《清平乐·会昌》

鲁迅九 (2019-10-22 09:11:46) 评论 (33)

自1930年12月到1934年10月之间,盘踞在以瑞金为中心所谓苏区里的红军经历了共五次政府军的围剿,这个过程被红军称为五次反围剿。前三次的反围剿中,当时的军事指挥毛泽东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的内部将敌人消灭掉,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

由于毛泽东和共产国际的矛盾,第三次反围剿后,毛泽东失去了军事指挥的领导岗位。但是,第四次反围剿中,朱德等人仍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获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可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就不同了,政府军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在苏区外围建立密不透风的堡垒群,像铁桶一样将苏区围了起来,并将这些堡垒逐步向苏区中心推进。面对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建议暂时放弃苏区,跳到外线进行反围剿歼敌,但是,当时作为苏区军事指挥的博古和周恩来拒绝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并给毛泽东扣上逃跑主义的帽子,而且又质问毛泽东:“你不是主张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吗?这回怎么又要放弃苏区的土地了?” 于是,又给毛泽东戴上机会主义的帽子。就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与周恩来结下了梁子,但是,却和邓小平结下深厚的个人友谊。

国民政府军的策略很明显,就是将苏区困住,打消耗战,逼迫苏区进行阵地对阵地战、堡垒对堡垒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博古和周恩来必败。1934年10月,苏区的北、东、西大门都已被政府军封死,只有作为南大门的会昌还在红军的手中。此时的毛泽东就在会昌。他在那里干什么?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很善于和军阀和土匪打交道,毛泽东上井冈山就是为了和土匪融合,以求得生存。换句话说,红军就是从做井冈山山大王起家的。会昌南面面对的就是军阀陈济棠所在的广东省,毛泽东要与他谈判借路逃窜。请看下图,红军从会昌进入广东、广西,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结果完全在毛泽东的意料之中,这个失败恰恰衬托出了毛泽东的正确,这让毛泽东看到了今后的希望,于是,作诗《清平乐·会昌》。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下面,我解读这首诗:

反围剿的大战即将结束,结局快要明朗了。反围剿的失败证明我的正确,我要提早为重新获得军事指挥权做准备,即,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我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因此多病缠身,甚至,还有过潸然泪下的难过,但是,我仍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决心在今后展现我的军事指挥才能,只有我才能够指挥中央红军,真理在我方,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我站在会昌的会昌山上,极目远望,山峦起伏连绵,直达东海,都到这个时候了,我还是那么地浪漫,即,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我已和南面广东的陈济棠谈妥,让路给我,战士们的生死命运就在于南粤了,那里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意味着又有希望了,即,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