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七十年

澳洲大葱 (2025-11-26 17:26:21) 评论 (0)

1955年的豫西山区,峰峦叠嶂裹着贫瘠,我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贫困小县。记事起,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便笼罩着童年,地里的玉米、谷子成片枯黄绝收,光秃秃的田垄上只剩下被晒得干裂的泥土,饥饿像只顽固的野兽,日夜啃噬着肠胃。村里办起集体大食堂,一口大铁锅架在土台上火光熊熊,可煮出来的稀粥清得能照见人影,每人每天分到的口粮只有一小碗,咽下去没多久肚子就又咕咕叫。我总跟着母亲去山坡挖野菜,蒲公英、灰灰菜、马齿苋,凡是能入口的绿色植物都被采光了,后来连树皮都被剥下来磨成粉掺进粥里,涩得难以下咽。

更让人胆寒的是禁止私厨的规定,公社的民兵带着红袖章四处巡查,谁家烟囱敢冒青烟,就会闯进门砸碎铁锅,那些铁锅被拉去村头的土高炉炼钢铁,火星四溅中,只留下满屋狼藉和家人的叹息。邻居王大爷偷偷在灶台后藏了口小砂锅,夜里煮了点红薯粥,被民兵发现后,砂锅当场被砸得粉碎,王大爷还被拉去公社批斗了三天。浮夸风也席卷了整个乡里,村支书站在土台上扯着嗓子喊“亩产千斤粮”,可我们这些跟着收割的孩子看得明白,一亩地收上来的麦子连两百斤都凑不齐,晒干扬净后,大部分都要上交,留给村民的寥寥无几。虚假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墙上刷满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标语,转过身来,人人都在暗夜里忍受饥肠辘辘的煎熬,不少人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浮肿病,腿肿得像灌了铅,一按一个坑。

懵懂间踏入初中,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又汹涌而至。朗朗书声被“停课闹革命”的口号取代,我们这些半大孩子,胸前戴着红袖章,懵懵懂懂地跟着高年级学生喊口号、贴标语,拿着墨汁在墙上涂写“打倒走资派”。那时的我们不懂什么是修正主义,只知道跟着人群冲进老师办公室,把书本扔在地上踩踏,把黑板砸得粉碎。记得教数学的李老师,因为曾经说过“学习要沉下心”,就被打成了“走资派”,我们围着他批斗,逼着他低头认错,现在想来,那位总是耐心讲题的老师,当时该有多寒心。十年光阴,本该是寒窗苦读的年纪,我们却在批斗会、游行队伍中消磨时光,书包里装的不是课本,而是传单和红袖章。国家日渐清贫,商店里的商品寥寥无几,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本,连块水果糖都稀罕得很,可墙上的标语却愈发响亮,“生活越来越好”的口号与碗里的粗糠野菜形成刺眼的对比。可我们这一代人,仿佛天生带着“又红又专”的烙印,上面号召什么就追随什么,从不问缘由,只知听话照做,把最珍贵的青春耗在了无意义的喧嚣里。

成年后,我们这群没文凭、没学识的年轻人,却扛起了建设祖国的重担。我被分配到县里的农机厂,每天在车间里挥汗如雨,跟着老师傅学车床技术,机器的轰鸣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上永远沾着油污。那时的工厂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工资不高,每月只有几十块钱,但日子过得踏实。深知学识不足的短板,上世纪八十年代,夜大、电大的课堂里挤满了我们的身影。我报了电大的机械制造专业,白天在车间里干八个小时活,晚上骑着自行车赶十几里路去上课,教室里灯火通明,20多个班级同时开课,场面十分壮观。老师特地提前到校答疑,还自己刻写钢板、油印补充资料,我们这些学员带着工作的疲惫,趴在课桌上认真记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围着老师请教,常常学到深夜才回家。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好不容易熬到拿到文凭,以为能安稳度日,却遇上了九十年代初的国企改革,工厂大面积倒闭,我们这一代人又成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看着朝夕相处的工友们含泪告别厂房,我手里攥着下岗证明,心里一片迷茫,上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母亲常年咳嗽需要吃药,父亲的腿因为早年逃荒落下病根,下有年幼的子女要抚育,孩子上学要学费,一家人的生计压得人喘不过气。

就在迷茫之际,邓小平同志“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论断,像一束光划破迷雾。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这些下岗工人放下体面,涌上街头摆摊创业。我和妻子凑了几百块钱,买了辆二手三轮车,支起一个小吃摊,卖油条、豆浆和馄饨。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和面、生火,天不亮就推着车去县城的十字路口,寒风中守到深夜才回家。夜市上到处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下岗工人,服装摊前挂满廉价衣物,小吃摊冒着热气,大家起早贪黑,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成了市场经济的急先锋。我们厂的王班长,以前是技术骨干,下岗后带着十几个工友组建了装修队,把自家新房当成“练兵场”,从蹲“马路市场”找零活儿开始,凭着过硬的手艺慢慢站稳了脚跟,后来还成立了公司,带动了百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当然,也有人没那么幸运,隔壁车间的老李,摆摊卖水果被城管没收了摊子,急得跳脚,后来铤而走险参与盗窃,被判了刑,再见面时,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那些年,汗水与泪水交织,希望与失望并存,我们在商海浮沉中摸爬滚打,硬生生撑起了一个个家。

如今,岁月已在眼角刻满皱纹,满头青丝也染成了霜雪,我们这代1955年出生的人,已然走过了七十个春秋。上个月同学聚会,当年一起在车间干活、一起上夜校的老伙计们聚在一起,大家都已两鬓斑白,聊着年轻时的苦日子,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七十年风风雨雨,我们见证了国家从贫弱到富强,从买东西要票证到网购送货上门,从自行车是奢侈品到家家户户有汽车,从土坯房到高楼大厦。那些曾经的失败与后悔,都已沉淀为生命里的印记;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难,都成了滋养我们从容前行的养分。现在的我们,不再追逐功名利禄,每天晨起和老伴去公园散步,打打太极,午后泡上一壶茶,和老伙计们坐在树荫下聊聊过往,说说儿女的近况。孩子们孝顺,总想接我们去城里住,可我们舍不得老家的院子,舍不得邻里乡亲。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保重身体,不给子女添麻烦,在平淡安稳中,安享这来之不易的晚年。

这七十年,我们跟着时代跌跌撞撞,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这一辈子,虽坎坷丛生,却也活得踏实坦荡。我们吃过饥荒的苦,经受过运动的乱,扛过下岗的难,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五十年代出生的朋友们,看了我写的这篇文字,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故事,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都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财富。要不要也把你的七十年经历写出来分享?让我们一起回望岁月,珍惜当下。

我可以帮你把文章整理成带老照片插图的图文版,或者按时间线梳理成更清晰的回忆录框架,需要我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