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无 锡 旅 情
芮少麟
小引
2021年9月,无锡大型史料《滨湖文库》国内出版,这套每本厚约寸许的八巨册精装版,文化内涵丰富,系历史淘洗积淀下的精品,是未加工的“原生文献”,受到国内史料界重视,毕竟历史上无锡人杰地灵,源远流长,有目共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先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故乡民众教育与民情民俗方面的一点文字留迹,有幸甄选入集,成为草根家庭出身者的荣幸。多年前,我与儿子曾去无锡在先人留迹故地一游,有过几篇日记,现重新整理成文,请忘年友们指正。
无锡惠山、锡山和梅园周边的环太湖一线,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被誉称“如今天骄是无锡”的著名风景区,是笔者祖父辈的世代生息地,也是我们移居青岛的儿孙们似曾相识,却未曾驻足过的向往故乡。
2011年冬,我的长篇文学传记《重吻大地---我的父亲芮麟》在上海出版面世,翌年初夏,带几本新书馈赠故乡图书馆,顺便去无锡按图索骥,试图从时代巨轮碾压后的留迹中,寻找一点父亲笔下的屐痕,以增强后代人的家乡观念,始终是迈入耄耋之年的我的一种心愿。6月21日上午,离开金陵的秦淮白鹭洲,带着若干赏心悦目的雨花石,登上沪宁高铁,转瞬抵达蠡湖侧畔的目的地。下车后拖着行李箱,直奔太湖广场边的市图书馆,我与故乡终于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去采编部将几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父亲的《神州游记(1925-1937)》和他的长篇文学传记,作为纪念品赠送,又至历史文献中心晤面朱刚先生并小叙半小时,交流了父亲一生在家乡内外的些许历史和文学创作情况,辞别后,即赴下榻的锦江大酒店,等候儿子端阳节前赶来作相伴两日的逍遥游。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去著名的锡惠公园。父亲1930年于设立在崇安寺的无锡民众教育馆工作,这里是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父亲自诩为山水知音,有过“江南驴背客”的诗中自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他运用“勤将山水化诗媒”的文学手法,将所到之处的自然景观,和用汗水与心血凝聚成的实地感受,在诗文相间的游记里随笔记录下来,在当时的文坛,曾独辟蹊径。而父亲对故乡的眷恋痴迷情结,也融汇在这些山水画卷里,成为他工作之余,偷闲讴歌故乡青山绿水的真情展示。
锡惠公园街区里的历代贤哲祠庙、名人祠堂,不胜繁多。每家祠堂从柱础到瓦脊,各类石雕、木雕、砖雕形态各异,题材多样,精美可叹,堪称为无锡的民间艺术宝库。地方纪念建筑群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锡惠公园的古建筑群不愧是故乡的重要文化地标。
这里的园林建筑以寄畅园为代表,我从父亲二、三十年代的描述中,对此早已略知一二,虽初次抵锡,却充当孩子的“导游”,把从他爷爷游记里获得的点滴知识,转述一番。
寄畅园内假山、湖石、流泉、池沼、古松、翠柏,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从惠山二泉映月高处引入泉水泡出的香茗,被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品尝、夸赞着。父亲当年曾留有《秦园茗坐偶成》一首,我无能,只想坐下细品香茗,无奈要去的地方很多,怕时间紧迫,遂作罢。
无锡历代的道教庙宇与佛寺建筑,明显多于北方的青岛,这是祖籍的地方特色。青岛建制仅百年有余,因城市的欧式建筑风貌在国内独具一格,和近代从列强手中回收史迹的著名沿革,被划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即使如此,像堪比苏州拙政园之美的无锡寄畅园,青岛再美的园林,也难望其精美项背。而苏州拙政园的环境清幽和庭园建筑规模,则无法与寄畅园的气势相媲,无怪乎当年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于此登园游览,留下那么多千古不朽的墨迹碑刻,被后人瞻仰。
寄畅园内外的景点,目不暇接,在匆匆盘桓两小时后,它们逐渐在流连忘返中消失,我们又向着惠山九峰登山索道的始端前进。
二泉映月处的二泉亭,本是步行登山的必经之路,我们因乘缆车,只得忍痛割爱了。
坐在缓缓上行的缆车上,俯瞰着惠山脚下的映山湖里,人们脚踏着游船的转轮,在湖中游来荡去,操作自如。我们被山风拂面,四顾周边的竹海,似波浪般晃摇起伏,妙趣横生,真是惬意无比。
下缆车,西行一里,即达惠山的头茅峰。父亲游记里称这里应有道院一座,却只见一堆文革时的颓垣断壁立于此,感慨万千,据说这里快要改造了,1930年父亲在该道院廊柱上刻留的“得道溯华阳”楹联,看来也只能从无锡道观的记载史料中,去寻找印迹了。
惠山在无锡市区的峰峦中起伏连绵,有大小九峰,我们沿峰脊,迤逦向西走去,山路较平坦,约四、五十分钟后抵二茅峰。这里原有禅院一座,现在也不见留下丝毫踪迹,代之的是一个现代通讯站,天线高耸,整个峰头为其使用,下面盖成游客憩乐休息的第三产业之地。二茅峰既然也寻找不到父亲当年写留的“昆季接真元”楹联,我们只得再向他经常留迹的三茅峰挺进。
三茅峰路途较远,峰峦起伏更大。我与儿子穿行在山间小路上,休息期间,我俩不断观赏着两侧风光,可惜雾气太重,景物模糊,无锡城的新貌已难见真容。儿子说:“前些年站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与这里的海拔高度差不多,但巴黎全景几乎可以尽收眼底,一目了然,现在长三角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已今非昔比了。爷爷诗中说站在峰顶南望“青螺一点是湖州”的喻比,再无这种意境了”。
经一个多小时,抵达三茅峰,确还有一座被称看似的古寺,只不过它也未必是当年的道观原貌了,现时留下的多是香客们尽表善缘的名录,而父亲当年所写留“鹤驾跋灵修”的楹联遗迹,同样无从觅寻,我们盘旋一周,只得悻悻离去,结束了一天的辛劳行程,心中留下的只有遗憾二字。
6月23日,我俩从火车站乘公共汽车,前往今日统称灵山的马迹山,原准备顺路浏览一下无锡至马山沿途的各个风景点,但阵阵中雨,时大时小,只能集中精力去瞻仰渴望已久的大佛了。
我们下意识地关注了从火车站去灵山途中的各个站名,梅园、华藏……这些虽没有去过,却在父亲1925年的《梅园游记》、《华藏游记》和1934年的《马迹山游记》里,它们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字。细雨霏霏,下个不停,我们只能在车里远处遥望这些身不可及,却在雨雾中飞速掠过的梅园、华藏、古竹、内闾、耿湾等知名景点。
无锡灵山大佛,是当代的宏伟佛教建筑,该景点系今人利用唐宋名刹祥符禅寺旧址,扩建而成。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考察马迹山民众教育实验区时,曾在马山逗留过四天,他当年曾在《马迹山游记》里,对马山绝佳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有过超乎寻常的赞赏。他这样记载:“神骏寺在秦履峰下,居重湖叠嶂间,幽回独绝。唐贞观建,名小灵山;宋大中祥符中,改祥符禅院,宣和四年升寺;清康熙赐御书神骏寺,易祥符旧名。现寺内存有乾隆、康熙御书各一,水月禅心额一,缘端砚一”。父亲的《月夜诣神骏寺》绝句,道出了他当年“不是此行偏爱月,敢偷月魄换诗心”的诗人情怀。
灵山大佛,背依灵山,面向太湖,雄伟壮观至极。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雨丝,足足在灵山胜境瞻仰了六个多小时。无论是音乐喷泉环拥着的九龙灌浴、大照壁、百子戏弥勒,还是祥符禅寺的大雄宝殿、218级登云道、万佛殿、摸佛脚、五印坛城等等诸去处,更要数青铜大立佛与灵山梵宫最引人瞩目。这两处应该是灵山中的精中之精,而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梵宫。
进梵宫一楼,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两边建有巨大的园柱撑顶,彩灯萦绕,穹顶壁画《天象图》里布满有形态各异、阿娜多姿的仙女飞天雕塑图案;梵宫剧院的穹顶,全部用一片一片的雕刻佛像组成,佛龛内装饰有彩灯;剧场大厅开演时千余盏金灿灿的莲花灯瞬间亮启,刹那间圆形穹顶上,仿佛变成星光灿烂的天穹,心境交融的《觉悟之路》演出,在这种如梦如幻的奇妙景象中开启帷幕。如此完美的声、光、电立体技术和舞台表演,综合演绎了太子由智者成为释迦牟尼的全过程;梵宫的镇宫之宝,是一幅巨型琉璃壁画《华藏世界》。它以佛教极乐世界为图景,镶饰有大量黄金、猫眼、翡翠、珊瑚、玛瑙、红蓝宝石等奇珍异宝,中间嵌着的毗卢舍那佛,由纯金打造,流光溢彩,活灵活现,散发出阵阵佛光。这真是宗教文化与工艺珠联璧合的极品之作。
梵宫集佛教瑰丽无比、奢华无比的建筑艺术精品于一体,若非建筑年代之故,它似乎可与法国著名的卢浮宫平分秋色。
无锡虽没有青岛的碧海蓝天,却有着广袤太湖的浩渺烟波,与夏荷初绽的蠡湖之滨,更有着绝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灵山大佛。倘若游览无锡,不到灵山圣境,真可谓虚有此行了。
无锡经斗转星移,一展现代雄姿,确再难觅寻到父亲那个时代横断面留下的宁静幽逸和人文遗迹,但他附在我们脑海和诗文里的记忆,却成为永存的史迹。
诸事缠身,去来匆匆,在无锡的两天,飘忽而过。24日上午,我带着恋恋不舍、如梦如幻的太湖之情,和些许的遗憾与期待,与儿子作别,又独自踏上风驰电掣的北去归途。
我 的 无 锡 旅 情
青岛苍龙岭 (2025-11-05 12:13:46) 评论 (0) 我 的 无 锡 旅 情
芮少麟
小引
2021年9月,无锡大型史料《滨湖文库》国内出版,这套每本厚约寸许的八巨册精装版,文化内涵丰富,系历史淘洗积淀下的精品,是未加工的“原生文献”,受到国内史料界重视,毕竟历史上无锡人杰地灵,源远流长,有目共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先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故乡民众教育与民情民俗方面的一点文字留迹,有幸甄选入集,成为草根家庭出身者的荣幸。多年前,我与儿子曾去无锡在先人留迹故地一游,有过几篇日记,现重新整理成文,请忘年友们指正。
无锡惠山、锡山和梅园周边的环太湖一线,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被誉称“如今天骄是无锡”的著名风景区,是笔者祖父辈的世代生息地,也是我们移居青岛的儿孙们似曾相识,却未曾驻足过的向往故乡。
2011年冬,我的长篇文学传记《重吻大地---我的父亲芮麟》在上海出版面世,翌年初夏,带几本新书馈赠故乡图书馆,顺便去无锡按图索骥,试图从时代巨轮碾压后的留迹中,寻找一点父亲笔下的屐痕,以增强后代人的家乡观念,始终是迈入耄耋之年的我的一种心愿。6月21日上午,离开金陵的秦淮白鹭洲,带着若干赏心悦目的雨花石,登上沪宁高铁,转瞬抵达蠡湖侧畔的目的地。下车后拖着行李箱,直奔太湖广场边的市图书馆,我与故乡终于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去采编部将几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父亲的《神州游记(1925-1937)》和他的长篇文学传记,作为纪念品赠送,又至历史文献中心晤面朱刚先生并小叙半小时,交流了父亲一生在家乡内外的些许历史和文学创作情况,辞别后,即赴下榻的锦江大酒店,等候儿子端阳节前赶来作相伴两日的逍遥游。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去著名的锡惠公园。父亲1930年于设立在崇安寺的无锡民众教育馆工作,这里是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父亲自诩为山水知音,有过“江南驴背客”的诗中自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他运用“勤将山水化诗媒”的文学手法,将所到之处的自然景观,和用汗水与心血凝聚成的实地感受,在诗文相间的游记里随笔记录下来,在当时的文坛,曾独辟蹊径。而父亲对故乡的眷恋痴迷情结,也融汇在这些山水画卷里,成为他工作之余,偷闲讴歌故乡青山绿水的真情展示。
锡惠公园街区里的历代贤哲祠庙、名人祠堂,不胜繁多。每家祠堂从柱础到瓦脊,各类石雕、木雕、砖雕形态各异,题材多样,精美可叹,堪称为无锡的民间艺术宝库。地方纪念建筑群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锡惠公园的古建筑群不愧是故乡的重要文化地标。
这里的园林建筑以寄畅园为代表,我从父亲二、三十年代的描述中,对此早已略知一二,虽初次抵锡,却充当孩子的“导游”,把从他爷爷游记里获得的点滴知识,转述一番。
寄畅园内假山、湖石、流泉、池沼、古松、翠柏,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从惠山二泉映月高处引入泉水泡出的香茗,被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品尝、夸赞着。父亲当年曾留有《秦园茗坐偶成》一首,我无能,只想坐下细品香茗,无奈要去的地方很多,怕时间紧迫,遂作罢。
无锡历代的道教庙宇与佛寺建筑,明显多于北方的青岛,这是祖籍的地方特色。青岛建制仅百年有余,因城市的欧式建筑风貌在国内独具一格,和近代从列强手中回收史迹的著名沿革,被划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即使如此,像堪比苏州拙政园之美的无锡寄畅园,青岛再美的园林,也难望其精美项背。而苏州拙政园的环境清幽和庭园建筑规模,则无法与寄畅园的气势相媲,无怪乎当年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于此登园游览,留下那么多千古不朽的墨迹碑刻,被后人瞻仰。
寄畅园内外的景点,目不暇接,在匆匆盘桓两小时后,它们逐渐在流连忘返中消失,我们又向着惠山九峰登山索道的始端前进。
二泉映月处的二泉亭,本是步行登山的必经之路,我们因乘缆车,只得忍痛割爱了。
坐在缓缓上行的缆车上,俯瞰着惠山脚下的映山湖里,人们脚踏着游船的转轮,在湖中游来荡去,操作自如。我们被山风拂面,四顾周边的竹海,似波浪般晃摇起伏,妙趣横生,真是惬意无比。
下缆车,西行一里,即达惠山的头茅峰。父亲游记里称这里应有道院一座,却只见一堆文革时的颓垣断壁立于此,感慨万千,据说这里快要改造了,1930年父亲在该道院廊柱上刻留的“得道溯华阳”楹联,看来也只能从无锡道观的记载史料中,去寻找印迹了。
惠山在无锡市区的峰峦中起伏连绵,有大小九峰,我们沿峰脊,迤逦向西走去,山路较平坦,约四、五十分钟后抵二茅峰。这里原有禅院一座,现在也不见留下丝毫踪迹,代之的是一个现代通讯站,天线高耸,整个峰头为其使用,下面盖成游客憩乐休息的第三产业之地。二茅峰既然也寻找不到父亲当年写留的“昆季接真元”楹联,我们只得再向他经常留迹的三茅峰挺进。
三茅峰路途较远,峰峦起伏更大。我与儿子穿行在山间小路上,休息期间,我俩不断观赏着两侧风光,可惜雾气太重,景物模糊,无锡城的新貌已难见真容。儿子说:“前些年站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与这里的海拔高度差不多,但巴黎全景几乎可以尽收眼底,一目了然,现在长三角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已今非昔比了。爷爷诗中说站在峰顶南望“青螺一点是湖州”的喻比,再无这种意境了”。
经一个多小时,抵达三茅峰,确还有一座被称看似的古寺,只不过它也未必是当年的道观原貌了,现时留下的多是香客们尽表善缘的名录,而父亲当年所写留“鹤驾跋灵修”的楹联遗迹,同样无从觅寻,我们盘旋一周,只得悻悻离去,结束了一天的辛劳行程,心中留下的只有遗憾二字。
6月23日,我俩从火车站乘公共汽车,前往今日统称灵山的马迹山,原准备顺路浏览一下无锡至马山沿途的各个风景点,但阵阵中雨,时大时小,只能集中精力去瞻仰渴望已久的大佛了。
我们下意识地关注了从火车站去灵山途中的各个站名,梅园、华藏……这些虽没有去过,却在父亲1925年的《梅园游记》、《华藏游记》和1934年的《马迹山游记》里,它们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字。细雨霏霏,下个不停,我们只能在车里远处遥望这些身不可及,却在雨雾中飞速掠过的梅园、华藏、古竹、内闾、耿湾等知名景点。
无锡灵山大佛,是当代的宏伟佛教建筑,该景点系今人利用唐宋名刹祥符禅寺旧址,扩建而成。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考察马迹山民众教育实验区时,曾在马山逗留过四天,他当年曾在《马迹山游记》里,对马山绝佳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有过超乎寻常的赞赏。他这样记载:“神骏寺在秦履峰下,居重湖叠嶂间,幽回独绝。唐贞观建,名小灵山;宋大中祥符中,改祥符禅院,宣和四年升寺;清康熙赐御书神骏寺,易祥符旧名。现寺内存有乾隆、康熙御书各一,水月禅心额一,缘端砚一”。父亲的《月夜诣神骏寺》绝句,道出了他当年“不是此行偏爱月,敢偷月魄换诗心”的诗人情怀。
灵山大佛,背依灵山,面向太湖,雄伟壮观至极。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雨丝,足足在灵山胜境瞻仰了六个多小时。无论是音乐喷泉环拥着的九龙灌浴、大照壁、百子戏弥勒,还是祥符禅寺的大雄宝殿、218级登云道、万佛殿、摸佛脚、五印坛城等等诸去处,更要数青铜大立佛与灵山梵宫最引人瞩目。这两处应该是灵山中的精中之精,而尤其震撼人心的是梵宫。
进梵宫一楼,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两边建有巨大的园柱撑顶,彩灯萦绕,穹顶壁画《天象图》里布满有形态各异、阿娜多姿的仙女飞天雕塑图案;梵宫剧院的穹顶,全部用一片一片的雕刻佛像组成,佛龛内装饰有彩灯;剧场大厅开演时千余盏金灿灿的莲花灯瞬间亮启,刹那间圆形穹顶上,仿佛变成星光灿烂的天穹,心境交融的《觉悟之路》演出,在这种如梦如幻的奇妙景象中开启帷幕。如此完美的声、光、电立体技术和舞台表演,综合演绎了太子由智者成为释迦牟尼的全过程;梵宫的镇宫之宝,是一幅巨型琉璃壁画《华藏世界》。它以佛教极乐世界为图景,镶饰有大量黄金、猫眼、翡翠、珊瑚、玛瑙、红蓝宝石等奇珍异宝,中间嵌着的毗卢舍那佛,由纯金打造,流光溢彩,活灵活现,散发出阵阵佛光。这真是宗教文化与工艺珠联璧合的极品之作。
梵宫集佛教瑰丽无比、奢华无比的建筑艺术精品于一体,若非建筑年代之故,它似乎可与法国著名的卢浮宫平分秋色。
无锡虽没有青岛的碧海蓝天,却有着广袤太湖的浩渺烟波,与夏荷初绽的蠡湖之滨,更有着绝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灵山大佛。倘若游览无锡,不到灵山圣境,真可谓虚有此行了。
无锡经斗转星移,一展现代雄姿,确再难觅寻到父亲那个时代横断面留下的宁静幽逸和人文遗迹,但他附在我们脑海和诗文里的记忆,却成为永存的史迹。
诸事缠身,去来匆匆,在无锡的两天,飘忽而过。24日上午,我带着恋恋不舍、如梦如幻的太湖之情,和些许的遗憾与期待,与儿子作别,又独自踏上风驰电掣的北去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