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在外面吃饭,一个朋友说,他好喜欢《出埃及记》这首音乐。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铿锵的曲调。
《出埃及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乐曲。熟悉这个公众号的朋友,对这首乐曲也一定很熟悉。
大家都知道,在每天的推文前面,我都会配一首乐曲,这些乐曲以宁静悠扬的古典音乐为主。然而,自从10月7日,以色列遭受哈马斯越境屠杀并随之展开自卫反击行动以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配发的音乐几乎都是同一首乐曲----《出埃及记》。
人们比较熟悉的《出埃及记》是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的,可谓激情澎湃,荡气回肠,许多人甚至以为这首乐曲就是马克西姆创作的。其实这首音乐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产生了,它是美国1960年拍摄上演的电影《出埃及记》的主题曲。
这部电影根据美国作家里昂.尤里斯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讲述了以色列复国前的一段历史。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许多犹太人无家可归,更有不少犹太人意识到,只有回到祖先生存过的那一块故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才能拥有真正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经历辗转坎坷,一定要回到那一片古老的家园。而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人却违背了当初对犹太人的承诺,动用军舰在地中海拦截运载犹太难民的船只,把他们关在塞浦路斯岛上的集中营里。
电影中的主人公班.迦南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哈加纳成员,他假冒殖民地官员,从英国军队管理的犹太集中营中接出600多名犹太人,借口把他们送往德国汉堡,上了一艘提前预备好的轮船奥林匹亚号。
然而,正当奥林匹亚号启程驶往巴勒斯坦的时候,英军却看出破绽,用驱逐舰封锁了港口,要求奥林匹亚号立刻返回码头,否则英军将强行登船。班.迦南回应说,我们在船上装载了200磅炸药,只要英国军人强行登船,就立刻引爆炸药。
船上的回答让英军最高首脑苏哲南将军害怕。2年前,英军曾在海法扣留一条犹太难民船,结果船上的人引爆了炸药,236位犹太难民全部遇难。
苏哲南将军告诉船上的人,英军不会登船,也不会放行他们去巴勒斯坦,但可以供应船上需要的饮食。班.迦南明白,英军这样把船困在港口,等于把轮船变成了一座新的集中营。
船上的难民经过投票,决定绝食抗议。他们不仅拒绝了英军提供的食物,而且把船上的食物也扔进大海,并把这艘船改称为“出埃及号”。
为了保护船上的孩子,班.迦南决定把孩子和母亲送到岸上,但孩子的母亲却拒绝上岸。一个母亲告诉班.迦南,我们的孩子都是在铁丝网圈着的集中营里诞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不用像牲口一样从围栏里向外眺望。他们已经自由了,任何人都不能再次把他们关起来。
班.迦南让一个上船来探望难民的美国护士给苏哲南将军捎信说,船上600位男女老少拼死追求的,就是请给我们一个国家,一个祖国,一个家园。告诉苏哲南将军上帝曾让摩西对埃及法老说的话:“容我的百姓去!”
犹太难民的决心让苏哲南将军深深震动,经过向伦敦请示,英军放行难民船,允许这艘船驶往巴勒斯坦。“出埃及号”在地中海上快速分开波浪,载着犹太难民奔向应许之地。
这部电影的开始、高潮、结尾,一次次响起《出埃及记》的主题音乐。
这首主题歌的歌词是-----
这是我的土地,主给予我这片土地
给予我这片肥沃而古老的土地
当晨光照亮她的山峰和平原
我看到这片孩子们能自由奔跑的土地......
多年前,我虽然读过纪实小说《出埃及记》,但昨天看这部电影,还是深深为之感动。
这部电影也想让我想起三千四百多年前,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地(如今的巴勒斯坦)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就来到这块土地上。后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后来改名以色列)带着全家人去埃及逃避灾荒,他的后裔在埃及生活达430年之久,沦为埃及人的奴隶。直至摩西兴起之后,听随至高者的呼召,带领二百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以色列人离开之后,埃及法老心生悔意,带领军兵战车在后面紧紧追赶。当以色列人行至红海边,滚滚波涛挡住去路。前有大海,后有追兵,以色列人眼看陷入绝境之际,上帝让摩西举手向海伸杖,红海的海水向两边分开。
以色列人下海走干地,海水在他们左右如同墙垣。以色列人刚刚上岸,埃及军兵战车也紧跟着追过来。摩西向海伸杖,海水就合在一起,跟着以色列人下海的埃及人全被淹没。
不少人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视为神话传说,然而近年常有考古学家提出证据,在红海底部发现埃及军队遗物及人骨化石。早在1978年,考古学家怀亚特出示照片,证明在红海海床上有车轮、人骨跟马骨化石。瑞典科学家摩勒曾带着研究人员调查红海底部,也发现许多属于埃及军队的遗物。
以色列人穿过红海,标志着这个民族摆脱了奴隶身份,赢得了独立和自由。
而今,面对哈马斯的血腥屠杀和汹涌澎湃的反犹主义,以色列仿佛再一次身处绝境。
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争中,已经有三百多名以色列官兵丧生,其中包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侄子,而以色列总统赫佐格的儿子也在战斗中失去联系。
一位阵亡士兵的父亲呼吁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取得胜利,我们孩子的血才不会白流。
犹太拉比克莱门松的儿子也在营救伤员时牺牲。他说:“以色列正在承受的痛苦,比我个人的痛苦更重要。”
50年前,当赎罪日战争爆发,以色列面临埃及和叙利亚两面夹攻的时候,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对来访的美国参议院拜登说,不必为我们担心,我们以色列人有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我们无路可提。
自由向来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一劳永逸,自由是向死而生,是在不屈信念引导下的追求和抗争。
这一次的以哈战争,可以说是以色列人再一次向死而生的“出埃及记”。在这个时候欣赏音乐《出埃及记》,备受感动和鼓舞。
为什么我们听这首乐曲时会有这样的感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在仅有一次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出死入生的“出埃及记”,挣脱困锁得自由。
作者: 诗意恩典1
出埃及记---向死而生的勇气
sandstone2 (2025-11-05 08:35:59) 评论 (1)前天晚上在外面吃饭,一个朋友说,他好喜欢《出埃及记》这首音乐。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地哼起那铿锵的曲调。
《出埃及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乐曲。熟悉这个公众号的朋友,对这首乐曲也一定很熟悉。
大家都知道,在每天的推文前面,我都会配一首乐曲,这些乐曲以宁静悠扬的古典音乐为主。然而,自从10月7日,以色列遭受哈马斯越境屠杀并随之展开自卫反击行动以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配发的音乐几乎都是同一首乐曲----《出埃及记》。
人们比较熟悉的《出埃及记》是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演奏的,可谓激情澎湃,荡气回肠,许多人甚至以为这首乐曲就是马克西姆创作的。其实这首音乐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产生了,它是美国1960年拍摄上演的电影《出埃及记》的主题曲。
这部电影根据美国作家里昂.尤里斯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讲述了以色列复国前的一段历史。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许多犹太人无家可归,更有不少犹太人意识到,只有回到祖先生存过的那一块故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才能拥有真正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经历辗转坎坷,一定要回到那一片古老的家园。而托管巴勒斯坦的英国人却违背了当初对犹太人的承诺,动用军舰在地中海拦截运载犹太难民的船只,把他们关在塞浦路斯岛上的集中营里。
电影中的主人公班.迦南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哈加纳成员,他假冒殖民地官员,从英国军队管理的犹太集中营中接出600多名犹太人,借口把他们送往德国汉堡,上了一艘提前预备好的轮船奥林匹亚号。
然而,正当奥林匹亚号启程驶往巴勒斯坦的时候,英军却看出破绽,用驱逐舰封锁了港口,要求奥林匹亚号立刻返回码头,否则英军将强行登船。班.迦南回应说,我们在船上装载了200磅炸药,只要英国军人强行登船,就立刻引爆炸药。
船上的回答让英军最高首脑苏哲南将军害怕。2年前,英军曾在海法扣留一条犹太难民船,结果船上的人引爆了炸药,236位犹太难民全部遇难。
苏哲南将军告诉船上的人,英军不会登船,也不会放行他们去巴勒斯坦,但可以供应船上需要的饮食。班.迦南明白,英军这样把船困在港口,等于把轮船变成了一座新的集中营。
船上的难民经过投票,决定绝食抗议。他们不仅拒绝了英军提供的食物,而且把船上的食物也扔进大海,并把这艘船改称为“出埃及号”。
为了保护船上的孩子,班.迦南决定把孩子和母亲送到岸上,但孩子的母亲却拒绝上岸。一个母亲告诉班.迦南,我们的孩子都是在铁丝网圈着的集中营里诞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不用像牲口一样从围栏里向外眺望。他们已经自由了,任何人都不能再次把他们关起来。
班.迦南让一个上船来探望难民的美国护士给苏哲南将军捎信说,船上600位男女老少拼死追求的,就是请给我们一个国家,一个祖国,一个家园。告诉苏哲南将军上帝曾让摩西对埃及法老说的话:“容我的百姓去!”
犹太难民的决心让苏哲南将军深深震动,经过向伦敦请示,英军放行难民船,允许这艘船驶往巴勒斯坦。“出埃及号”在地中海上快速分开波浪,载着犹太难民奔向应许之地。
这部电影的开始、高潮、结尾,一次次响起《出埃及记》的主题音乐。
这首主题歌的歌词是-----
这是我的土地,主给予我这片土地
给予我这片肥沃而古老的土地
当晨光照亮她的山峰和平原
我看到这片孩子们能自由奔跑的土地......
多年前,我虽然读过纪实小说《出埃及记》,但昨天看这部电影,还是深深为之感动。
这部电影也想让我想起三千四百多年前,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地(如今的巴勒斯坦)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就来到这块土地上。后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后来改名以色列)带着全家人去埃及逃避灾荒,他的后裔在埃及生活达430年之久,沦为埃及人的奴隶。直至摩西兴起之后,听随至高者的呼召,带领二百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以色列人离开之后,埃及法老心生悔意,带领军兵战车在后面紧紧追赶。当以色列人行至红海边,滚滚波涛挡住去路。前有大海,后有追兵,以色列人眼看陷入绝境之际,上帝让摩西举手向海伸杖,红海的海水向两边分开。
以色列人下海走干地,海水在他们左右如同墙垣。以色列人刚刚上岸,埃及军兵战车也紧跟着追过来。摩西向海伸杖,海水就合在一起,跟着以色列人下海的埃及人全被淹没。
不少人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视为神话传说,然而近年常有考古学家提出证据,在红海底部发现埃及军队遗物及人骨化石。早在1978年,考古学家怀亚特出示照片,证明在红海海床上有车轮、人骨跟马骨化石。瑞典科学家摩勒曾带着研究人员调查红海底部,也发现许多属于埃及军队的遗物。
以色列人穿过红海,标志着这个民族摆脱了奴隶身份,赢得了独立和自由。
而今,面对哈马斯的血腥屠杀和汹涌澎湃的反犹主义,以色列仿佛再一次身处绝境。
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争中,已经有三百多名以色列官兵丧生,其中包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侄子,而以色列总统赫佐格的儿子也在战斗中失去联系。
一位阵亡士兵的父亲呼吁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取得胜利,我们孩子的血才不会白流。
犹太拉比克莱门松的儿子也在营救伤员时牺牲。他说:“以色列正在承受的痛苦,比我个人的痛苦更重要。”
50年前,当赎罪日战争爆发,以色列面临埃及和叙利亚两面夹攻的时候,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对来访的美国参议院拜登说,不必为我们担心,我们以色列人有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我们无路可提。
自由向来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一劳永逸,自由是向死而生,是在不屈信念引导下的追求和抗争。
这一次的以哈战争,可以说是以色列人再一次向死而生的“出埃及记”。在这个时候欣赏音乐《出埃及记》,备受感动和鼓舞。
为什么我们听这首乐曲时会有这样的感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在仅有一次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出死入生的“出埃及记”,挣脱困锁得自由。
作者: 诗意恩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