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舆论反应颇为复杂:有人拍手叫好,说中国终于做了一件“让世界点赞”的事;也有人摇头叹息,觉得“单方面免签”不免显得有些“低姿态”;更有人从国际关系角度观察,认为这是一场带着微妙情绪的外交试验——既有开放的笑,也藏着无奈的叹。
从表面看,这是一项充满善意的开放举措。签证政策是国际往来的“门槛”,能否轻松跨境,影响游客、投资者乃至学者的选择。放宽签证——尤其是对经济体量大、国际影响力强的国家——无疑是向外界释放“欢迎你来”的信号。

对比过去的“入境难”,如今的政策显得格外友好:只要是名单国家的普通护照持有者,经商、旅游、探亲、交流、过境,都可在中国停留30天。这不仅简化手续,更节省了成本与时间,对疫情后疲软的旅游业和服务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事实上,自疫情以来,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数量远未恢复。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24年入境外国游客,仅恢复至2019年的四成左右。签证难、航班少、程序繁,是主要原因之一。此番延长免签政策,无疑是“打开窗户透气”的实招。这也算是一种“经济外交”。当出口增速放缓、内需疲软之时,吸引外国游客入境、刺激境内消费、带动地方旅游业,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补救办法。免签不仅是外交行为,也是经济调剂。
问题在于——这项免签政策是“单方面的”。换句话说,外国游客可以轻松入境中国,但中国公民去这些国家,依然要经过漫长繁琐的签证申请。这就像一次“单恋”:你热情地向别人敞开家门,却换不来对方同等的礼遇。在外交场合,这种不对等会显得有点失衡。
为什么要单方面?答案不复杂。中国急需展现对外开放姿态,尤其是在西方舆论中,“封闭”“高墙”“难入境”已成刻板印象。免签,是一种姿态——哪怕别人暂时不回应,也先表明“我不是闭关锁国的那一方”。
这其实是一种“被动开放”。过去几年,中外往来急剧下降,不仅是疫情的结果,也是信任滑坡的体现。外国人来华申请签证时,常被问及过多材料、审查周期漫长,还有签证被拒的案例。西方媒体由此构建出“中国收紧边境”的叙事。而免签政策正是要对冲这种负面印象:——你说我封闭?那我就给你免签,让事实说话。这种做法虽显得有点“自我证明式”的外交操作,却也反映出一种现实压力:中国需要重新赢得“友好可访”的国际形象。
从名单可以看出,中国这次的46国免签对象,分布颇具战略意味。亚洲有日韩与海湾六国;欧洲是重点区——几乎囊括了欧盟主要成员;南美有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金砖伙伴”;大洋洲则有澳新双雄。这些国家共同的特征是:在政治上与美国保持合作,但在经济上又希望与中国保持往来。中国此次“单方面免签”,正是抓住了这层“中间地带”的外交缝隙。
——给欧洲,看似礼遇,其实是拉拢。欧盟内部虽然在政治上倾向美国,但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用免签作为“人情筹码”,等于在贸易摩擦之外多开一扇“软门”。
——给日韩,既是姿态,也是测试。日韩都是美国盟友,但又都紧挨中国,人员往来密切。中方此举一方面是促进旅游交流,一方面也在试探彼此关系是否有回暖的可能。
——给拉美和中东,是“政治投资”。这些国家普遍对中国友好,免签可以巩固这种友好,体现“全球南方”合作的象征意义。
从整体格局看,这份名单并非随机挑选,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外交地图。它既展示“广交朋友”的开放形象,又巧妙绕开“敌对阵营”,形成一种“有选择的全球化”。
在这份看似“开放”的名单里,最显眼的空白,是美国和加拿大。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刻意为之。美国如今被中国视为头号战略对手,两国关系虽在部分领域缓和,但在科技、军备、地缘政治等问题上仍高度对立。免签本身是一种信任机制,而信任正是中美关系最缺的东西。
更现实的考虑是:中国担心来自美加的“政治性风险”。美国对中国学者签证的限制、间谍案报道、签证驱逐事件,都让中方心生戒备。北京不愿在这种氛围下“无条件开放”美国人入境——哪怕仅是短期访问。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象征性回击”。美加都未对中国公民提供免签,甚至收紧签证审查,设置“国家安全审查条款”。因此,中国也以“对等拒绝”的方式表达态度:——你不给我便利,我也不必急着给你。
从经济逻辑上看,中国当然希望更多外国人来访。但现实中,愿意来的人并不多。签证只是障碍之一,更深层的障碍是信任。外国游客对中国的顾虑并非签证问题,而是:——“网络受限”“支付困难”“个人隐私是否受监控”“社会氛围是否友好”。这些问题,单靠免签是无法解决的。免签像一扇大开的门,但门后面的路却坑洼不平。许多外国企业代表坦言:“政策很美好,但我们真正担心的,是在中国能不能自由使用网络、能不能顺利支付、能不能在签证期满后延签方便。”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也存在顾虑。有些民众担心免签会带来治安隐患、非法滞留或间谍活动;地方管理部门担心跨部门协调成本上升;舆论上也有一股“我为何要单方面开放”的情绪。
这就构成了中国在推进免签时的两难处境:既要开放,又怕开放太快;既要显得大度,又要防范风险。因此,这次免签期限设定到2026年底——看似慷慨,其实是一种“可撤回”的试验。政策执行两年后,如发现问题,可随时收回或调整。这种“短期测试式”外交,恰恰体现出中国的谨慎与现实主义。
事实上,中国的免签政策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一场“形象工程”。中国近年在国际形象上承受不小压力:疫情封控、外国企业撤离、媒体审查、数据监管——这些议题让外界对“中国的开放度”心存疑虑。免签正是为此“修复形象”的工具。它告诉世界:中国依然欢迎你:——欢迎你来投资,说明我们市场依旧;——欢迎你来旅游,说明我们安全稳定;——欢迎你来交流,说明我们并非封闭。
然而,形象工程终究要靠现实支撑。如果外国人入境后,依然面对网络屏障、数字支付困境、地方登记繁琐,那再多免签也只能成为“窗口展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免签政策是一场“单方面试验”:试验世界是否仍愿意走近中国,也试验中国是否真的准备好重新拥抱世界。
免签名单公布后,中国媒体普遍以“重大利好”“国际友好姿态”来解读。但在这份喜气背后,也不难察觉几分沉静与无奈。它的积极,是一种姿态上的开放;它的局限,是结构性的闭锁。中国正在试着用“签证”修复“信任”,用“名单”表达“善意”,用“短期开放”换取“长期理解”。这是一场外交的微笑,但微笑背后有叹息。叹的是开放之路的艰难——要让世界重新走近中国,不只是签证的问题,而是制度的、观念的、氛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