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经查阅资料,梁思成先生二十世纪初曾在该校留学,并在其名著《中国雕塑史》中评价过这尊罗汉像:“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写实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梁思成老师的评论引起了我对这尊罗汉像的极大兴趣,于是追根寻源,挖出了一个埋藏久远的故事:二十世纪初,德国汉学家和古董商人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 (Friedrich Perzynski)在中国北方寻宝,并将在中国期间的曲折经历写入了他在 1920 年出版的德文著作《Von Chinas Göttern: Reisen in China》(中文译为《神佛在中国:中国行记》)。
帕金斯基在书中记载了易县的辽三彩罗汉像的情况:早在1912年,北京的古董商向他兜售一尊辽三彩罗汉坐像;帕金斯基惊叹于造像的高超写实魅力,对此赞叹不已,并谋求收购这批罗汉造像。据他了解到的情况,这些罗汉像出自河北省易县(古称易州)八佛洼山中的睒子洞;洞穴位于山腰,地形险峻,交通不易;它们属于辽代 (907–1125) 的陶质三彩罗汉造像,为等身(真人大小)的雕塑,洞中原来共有 16尊罗汉像。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北京的古董商们曾勾结村民将陶罗汉运至北京,意欲出售给对此感兴趣的外国人。村民们在夜晚将罗汉像盗运下山过程中,至少打破了三尊无比宝贵的罗汉像。 帕金斯基曾在1912年11月间走访了现场,并拍摄不少照片。此时八佛洼山洞里的罗汉像已经被盗卖一空,现场狼藉不堪。当地县衙在获悉此事后也曾虚张声势,严令禁止当地居民向外国人出售任何文物,但事后证明上述举措不过是担心利益外流的故作姿态罢了。当地县衙曾保存有两尊罗汉,地方官虚与委蛇,一方面声称要将罗汉像安置供奉于某一庙宇,另一方面则巧妙暗示帕金斯基,造像可以善价而沽。帕金斯基于是在当地继续进行他的古董生意,并将好几尊辽三彩罗汉像转卖到海外。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些罗汉像中还有十二尊存世,其中四尊已经残缺不齐: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藏有一尊,如今不允许近看亦不容允许拍照;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也收藏了一尊,但因破损而未展出;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据称馆藏有一尊,但该馆自己的介绍资料中却没有提到这尊罗汉像;而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入藏了一尊,其头部因破损而后补,与原先的像差距甚远。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还藏有八尊保存完好的罗汉像,其中一尊被一位日本私人收藏家珍藏。通过查询有关资料,我对这批罗汉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乎在过去三年里,我曾将六尊易县罗汉像“收入眼中“ (当然不是“收入囊中”),除了宾州大学那一尊,首先当然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两尊:



我曾观看了陈丹青老师的视频节目《局部》里的第二季第四集,他认为塑造罗汉像的辽代天才匠人,半自觉地偏离了佛教艺术神化形象的规范,没有把罗汉脸塑造成虚无缥缈的神像,反倒像是以庙里两位有名有姓的和尚为原型创作。两尊罗汉像的面容结构准确生动,神态里既有宗教的深沉感与自在感,还有那种笃定掌握真理的自信,甚至带着不容辩驳的信仰的傲慢。这种充满真实情绪的刻画,让造像多了浓厚的人间气息,其艺术水准可以比肩西方顶尖雕塑,称其神态直追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刻家多纳泰罗的作品。 陈老师还特别点明大都会博物馆的这两尊是整套罗汉像中的极品。
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博物馆,也藏有一尊易县罗汉像,我还和它“合影”留念:

法国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馆是欧洲收藏亚洲艺术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涵盖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中亚、伊朗等地区的艺术品。那里也珍藏一尊: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也珍藏一尊:

另据报道我国湖南博物院也藏有一尊辽代罗汉,以后回国一定去参观。
中外学者们都认为这些罗汉像是中国古代写实主义造像的典范:它们的人体比例恰当,结构精准,体态自然,肌肉、骨骼结构、衣褶都处理得十分细致; 每一尊的脸部细节神态多样,有的平和,有的沉思,有的眉头紧皱,显示出不同的个性。这批罗汉像在中国佛教雕塑史上具有极高价值,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同时,又独树一帜,即使是传统佛像造像中异常大的耳朵,也因为高度写实的面部衬托,更显气韵生动、神容毕真,如同进入了“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的至高无上的禅定境界。
?
让人疑惑的是这些罗汉像为什么会被安置在深山洞窟里,而不是被供奉在寺庙里? 有学者的研究显示,在佛教传统中,高僧或罗汉往往选择山林和石洞进行禅修与闭关,五台山和天台山等地都有将僧侣修行与洞窟联系起来的传统。易县的睒子洞位置偏僻、光照弱、环境封闭,非常适合象征“苦修”和“远离尘嚣”的佛教语境:这叫做“清净境”——越远离世俗越接近佛境。这些罗汉们要么抱膝沉思,要么侧身而坐,皱眉,扶膝俯身,平坐入定,这更像是这些修行者各自进入不同的禅境。 有学者还推测了当时这些罗汉像被安置山洞内的位置。

可惜清末民初政权衰弱,地方盗凿猖獗,洞穴不在寺院体系内,无僧人管理,地方政府不清楚其价值,结果这批罕见的辽代三彩罗汉几乎全被盗运海外。此后这批罗汉像以堪比罗马造像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顶尖雕塑的艺术水准震撼西方艺术界,其将东方禅意与写实技巧结合的风格,为西方雕塑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参照,同时也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传统传播到了西方。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