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食品券与惊人的食物浪费

远远的雾 (2025-11-02 18:38:49) 评论 (15)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才发现美国的食品浪费竟然大到没有天理的程度。从小就听说西方往海里倒牛奶的故事,感觉不可思议,但现在的浪费远不止于此。在美国,一边是几千万家庭担心吃不饱饭,一边是成吨的食物被直接倒进垃圾桶。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为饥饿与浪费的悖论(The Paradox),听起来荒谬,却非常真实。

美国目前大约有四千二百万人靠政府的食品券补助(SNAP)过日子。但与此同时,美国又是全球最大的食物浪费国。2023年,美国生产的剩余食物价值高达382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40%的食物都被浪费掉。这个数字简直不可思议。仓库里、超市里、餐馆后厨,天天有成堆的食物被扔掉。大部分被扔掉食物完好无损、还能吃,只是“没卖完”或“过期一天”。一边是饥饿,一边是浪费,这就是当今美国最刺眼的现实。

美国是消费型经济。有趣的是,SNAP其实不仅仅是救济穷人的福利,它对经济也有带动作用。美国农业部估算,每1美元的SNAP补助能带来1.5美元的经济活动。换句话说,这笔钱不仅养活人,还在拉动超市、农场、运输、包装等整个食品供应链。SNAP被砍,不只是福利减少,更等于是经济循环中一根重要的齿轮被拔掉。

对低收入社区的小超市来说,SNAP用户往往是他们的主要顾客。一旦福利减少,这些商店的收入会立刻缩水,可能不得不关门。社区没了商店,居民想买点新鲜蔬果都难,只能转向加工食品,健康问题随之而来。再往下,教育、就业、医疗,全都受牵连。饥饿从来不是孤立问题,它是一连串社会后果的起点。

不过文章倒是指出了美国的一个社会现象:穷人家反而最不浪费。经济学家发现,低收入家庭浪费的食物远比富裕家庭少。原因很简单,他们没钱浪费。靠SNAP过日子的家庭,每一顿都得算着花,买得精,吃得干净。相反,越富裕的家庭越容易浪费,年轻人尤其如此,买一堆食材,吃几口就扔。可以说,浪费本身就是美国消费文化的副产品。买得越多,看起来越富;吃不完扔掉,似乎也都习以为常。

这一点让我想起华人家庭的习惯。我们从小被教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华人家庭普遍节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代人经历过苦难的日子。上千年积累的吃不饱饭的记忆已经深埋在文化里,让人天生对浪费有罪恶感。很多移民家庭,即便在美国住了几十年,也还是习惯把剩饭打包、食材冷冻保存、剩菜变花样再吃。相比之下,美国社会太富足了,物质丰盈到随意浪费,扔东西,包括食物,似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平时也感觉奇怪,美国人邻居每周摆到路边的垃圾永远是好几大袋子。实在不知道里边究竟装了什么,估计食品应该是一大宗吧。

不过现在,美国一种“反浪费经济”正在兴起。比如“Too Good To Go”这类手机应用,把餐馆和面包店卖不完的食物打包成半价“惊喜袋”,顾客既能捡便宜,商家也能减少损失。还有公司开发智能厨余桶、AI监控餐饮浪费、推广堆肥订阅服务。这些甚至都成了新的投资热点。听起来很环保,也确实能挽回一部分浪费,但问题的根源仍在于:美国生产得太多,消费得太任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富足是发到国家的骄傲,但美国的食品浪费,却是富足社会的一种常见病。穷人怕饿,富人怕“麻烦”;穷人对每一顿饭都精打细算,富人随心所欲,吃不了就扔。

看来,SNAP的存在,不只是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富裕国家在蜜罐中逐渐失去了对食物的敬意。或许,节制并不是穷人才懂的道理,而是一种文明该有的素质。

2025.11.2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