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凝视人心
——重读 Loren Eiseley 与 C. S. Lewis
这几天重读洛伦·艾斯利(Loren Eiseley)的《一位进化论者看现代人》( An Evolutionist Looks at Modern Man )。
那是 1958 年刊登在《周六晚邮报》(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 的一篇文章,也是著名“心灵历险记”( Adventures of the Mind ) 系列的首篇。
在该系列的序言中,文学家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写下几句至今仍令人震动的话:
> “In this age of science, this age that worships knowledge, can we nevertheless be said to know what we are doing? Are we preserving the world or destroying it? Are we controlling nature or is nature controlling us? …
And ‘we’ here means all of us, for if we have forgotten our humanity it is everybody's fault.”
> “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在这个崇拜知识的时代,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们是在保护世界,还是在毁灭它?我们是在控制自然,还是被自然所控制?……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所有人——因为如果我们忘记了人性,那是全人类的过错。”
这段话像是为整个系列定下了灵魂的基调。
艾斯利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下,写下他对“现代人”的沉思。
在文中,他提到一位朋友对他说:
> “America needs a strong enemy. It will keep her from getting fat and make her strong.”
“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那会防止她变得肥胖,也会让她保持强大。”
艾斯利并未评论,只是平静地记下这句话。
他仿佛在提醒:当一个文明需要“敌人”来维系清醒时,也许它已在内部失去了某种更深的力量。
六十多年过去,苏联、日本似乎都曾是那个“强敌”;
如今,轮到中国成为让她“重新伟大”的对手?
历史并未改变,只是换了新的镜像。
在文章结尾,艾斯利写道:
> “A future worth contemplating will not be achieved solely by flights to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It will not be found in space. It will be achieved, if it is achieved at all, only in our individual hearts.”
“值得思考的未来,不会仅靠飞向月球背面而实现。那未来不在太空,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果它终能实现的话。”
那一刻,我几乎能想象他在书桌前停笔的神情——带着科学家的冷静,也带着诗人的忧伤。
我想到上个月读过的 C. S. 路易斯(C. S. Lewis)小说《那可怖的力量》( That Hideous Strength )。
两位作家分属不同传统,却像在同一时代的两端相互呼应。
艾斯利以进化论者的目光审视理性崇拜;
路易斯以神学家的笔触揭示理性失控的黑暗。
他们或许都未曾料到,几十年后的世界竟如此相似——
科学更强大,社会更理性,而人却更孤独。
当“效率”与“进步”,当人工智能成为新的信仰,
人性与灵魂反而被排在身后。
路易斯笔下的 N.I.C.E.——那个名为“国家协调实验研究院”的理性怪物——并未消失。
它只是换上温柔的面孔,
藏进制度、算法与数据的深处。
他提醒我们:
> “The power of good is not control, but love.”
“善的力量,不在于控制,而在于爱。”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在于机器或 AI 会不会有思想,
而在于人类是否还记得——自己本该有灵魂。
那“可怕的力量”,或许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
而是潜伏在我们每一个自以为清醒的日常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徐徐道来 (2025-11-04 11:47:30) 评论 (0)
当科学凝视人心
——重读 Loren Eiseley 与 C. S. Lewis
这几天重读洛伦·艾斯利(Loren Eiseley)的《一位进化论者看现代人》( An Evolutionist Looks at Modern Man )。
那是 1958 年刊登在《周六晚邮报》(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 的一篇文章,也是著名“心灵历险记”( Adventures of the Mind ) 系列的首篇。
在该系列的序言中,文学家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写下几句至今仍令人震动的话:
> “In this age of science, this age that worships knowledge, can we nevertheless be said to know what we are doing? Are we preserving the world or destroying it? Are we controlling nature or is nature controlling us? …
And ‘we’ here means all of us, for if we have forgotten our humanity it is everybody's fault.”
> “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在这个崇拜知识的时代,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们是在保护世界,还是在毁灭它?我们是在控制自然,还是被自然所控制?……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所有人——因为如果我们忘记了人性,那是全人类的过错。”
这段话像是为整个系列定下了灵魂的基调。
艾斯利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下,写下他对“现代人”的沉思。
在文中,他提到一位朋友对他说:
> “America needs a strong enemy. It will keep her from getting fat and make her strong.”
“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那会防止她变得肥胖,也会让她保持强大。”
艾斯利并未评论,只是平静地记下这句话。
他仿佛在提醒:当一个文明需要“敌人”来维系清醒时,也许它已在内部失去了某种更深的力量。
六十多年过去,苏联、日本似乎都曾是那个“强敌”;
如今,轮到中国成为让她“重新伟大”的对手?
历史并未改变,只是换了新的镜像。
在文章结尾,艾斯利写道:
> “A future worth contemplating will not be achieved solely by flights to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It will not be found in space. It will be achieved, if it is achieved at all, only in our individual hearts.”
“值得思考的未来,不会仅靠飞向月球背面而实现。那未来不在太空,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果它终能实现的话。”
那一刻,我几乎能想象他在书桌前停笔的神情——带着科学家的冷静,也带着诗人的忧伤。
我想到上个月读过的 C. S. 路易斯(C. S. Lewis)小说《那可怖的力量》( That Hideous Strength )。
两位作家分属不同传统,却像在同一时代的两端相互呼应。
艾斯利以进化论者的目光审视理性崇拜;
路易斯以神学家的笔触揭示理性失控的黑暗。
他们或许都未曾料到,几十年后的世界竟如此相似——
科学更强大,社会更理性,而人却更孤独。
当“效率”与“进步”,当人工智能成为新的信仰,
人性与灵魂反而被排在身后。
路易斯笔下的 N.I.C.E.——那个名为“国家协调实验研究院”的理性怪物——并未消失。
它只是换上温柔的面孔,
藏进制度、算法与数据的深处。
他提醒我们:
> “The power of good is not control, but love.”
“善的力量,不在于控制,而在于爱。”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在于机器或 AI 会不会有思想,
而在于人类是否还记得——自己本该有灵魂。
那“可怕的力量”,或许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
而是潜伏在我们每一个自以为清醒的日常中。
——重读 Loren Eiseley 与 C. S. Lewis
这几天重读洛伦·艾斯利(Loren Eiseley)的《一位进化论者看现代人》( An Evolutionist Looks at Modern Man )。
那是 1958 年刊登在《周六晚邮报》(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 的一篇文章,也是著名“心灵历险记”( Adventures of the Mind ) 系列的首篇。
在该系列的序言中,文学家马克·范·多伦(Mark Van Doren)写下几句至今仍令人震动的话:
> “In this age of science, this age that worships knowledge, can we nevertheless be said to know what we are doing? Are we preserving the world or destroying it? Are we controlling nature or is nature controlling us? …
And ‘we’ here means all of us, for if we have forgotten our humanity it is everybody's fault.”
> “在这个科学的时代,在这个崇拜知识的时代,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们是在保护世界,还是在毁灭它?我们是在控制自然,还是被自然所控制?……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所有人——因为如果我们忘记了人性,那是全人类的过错。”
这段话像是为整个系列定下了灵魂的基调。
艾斯利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下,写下他对“现代人”的沉思。
在文中,他提到一位朋友对他说:
> “America needs a strong enemy. It will keep her from getting fat and make her strong.”
“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那会防止她变得肥胖,也会让她保持强大。”
艾斯利并未评论,只是平静地记下这句话。
他仿佛在提醒:当一个文明需要“敌人”来维系清醒时,也许它已在内部失去了某种更深的力量。
六十多年过去,苏联、日本似乎都曾是那个“强敌”;
如今,轮到中国成为让她“重新伟大”的对手?
历史并未改变,只是换了新的镜像。
在文章结尾,艾斯利写道:
> “A future worth contemplating will not be achieved solely by flights to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It will not be found in space. It will be achieved, if it is achieved at all, only in our individual hearts.”
“值得思考的未来,不会仅靠飞向月球背面而实现。那未来不在太空,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果它终能实现的话。”
那一刻,我几乎能想象他在书桌前停笔的神情——带着科学家的冷静,也带着诗人的忧伤。
我想到上个月读过的 C. S. 路易斯(C. S. Lewis)小说《那可怖的力量》( That Hideous Strength )。
两位作家分属不同传统,却像在同一时代的两端相互呼应。
艾斯利以进化论者的目光审视理性崇拜;
路易斯以神学家的笔触揭示理性失控的黑暗。
他们或许都未曾料到,几十年后的世界竟如此相似——
科学更强大,社会更理性,而人却更孤独。
当“效率”与“进步”,当人工智能成为新的信仰,
人性与灵魂反而被排在身后。
路易斯笔下的 N.I.C.E.——那个名为“国家协调实验研究院”的理性怪物——并未消失。
它只是换上温柔的面孔,
藏进制度、算法与数据的深处。
他提醒我们:
> “The power of good is not control, but love.”
“善的力量,不在于控制,而在于爱。”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在于机器或 AI 会不会有思想,
而在于人类是否还记得——自己本该有灵魂。
那“可怕的力量”,或许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
而是潜伏在我们每一个自以为清醒的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