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
《读者文摘》杂志曾介绍一中国儿童乔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的故事。
美国夫妇对乔视若己出,对他毫无保留地付出爱。
因为乔自幼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生活了多年,所以他从小就很胆小,害怕院长的责骂,害怕保育员严厉的目光,害怕逢年过节那种不能诉说的孤单。
所以来到美国头几年,乔表现得十分自闭。
有一次,乔在外面受了委曲,回到家中,没有吃饭,就将自己关在房间,不理任何人。
养父母知道以后,去房间安慰他,他也没有什么反应。
养父母对乔这个状态既着急又心疼,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你有什么难过,就哭出来吧。你这样对自己不好。”……
这个小孩后来在美国发展得相当好,上了名校,后来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了一名工程师。
这个故事当时给我很大震撼。
因为我在中国生活过,我了解中国父母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态度。
首先中国父母对子女很严厉。
许多中国父母打着一切为了子女好的旗号,严厉对待子女,从来不考虑子女真实想法、情感需要、以及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或者说耻于表达对子女的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够清晰说明这一点。
民国文人朱自清与他父亲应该说感情深厚,然而父子之间很少有这种感情的口头表达。朱自清的父亲来车站为远行的儿子送行,没有什么言语,只是艰难穿过车站旁边的栅栏,爬过铁轨,为儿子买了几个桔子。当朱自清在车站看到父亲远去的背影时,才有许多的不舍和难过。
我们再回头看这对美国夫妇对孩子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公开表达的,
而且他们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
许多去过北美的中国人回来都说,北美少年儿童长有一副不受欺负的脸。
如果说北美是成年人的战场的话,那北美就是少年儿童的天堂。
而北美的少年儿童之所以有一副不受欺负的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受欺负。
有人说,中国人的个性与西方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中国人的个性由中国人的文化所决定。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那么中国人的文化又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认为,文化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一个民族或者族群个性特质、生活方式以及外在物质条件的总和。
族群的生存状态是这个族群文化的核心。
我们中国人二千多年的生存状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封建专制文化的连绵不绝的动态呈现。
当代中国有一著名小说,那就是余华的《活着》。
小说写江南地主之后人徐福贵解放前夕败光了父辈的的财产,作为穷人进入了新社会。然后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他的亲人接二连三去世,而自己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生只是苟且的“活着”。
余华在归纳这本书的主题时说:“命运让他经受了这么多苦难,但他还是要平静的对待生活,心无怨恨的活着。”
几个中国的评论家评论《活着》,故作高深,说得云山雾罩。
他们回避了如此艰难活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果文学只是展示苦难,而不能告诉人们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告别苦难的方法,那么这种文学又有什么价值呢?!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则一针见血,它说:“在余华笔下,小说主人公一生在动物本能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
从北美遥望神州,我一直想,如果活着只是动物的本能,那么优雅、自由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正道。
许多人这样感慨:“我们年轻时,雄心勃勃,要改变这个世界。到我们年老时,我们才明白,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当我们自己改变后,或许有一天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句话很有意思。
北美随笔:活着
大地之晨 (2025-11-26 17:20:18) 评论 (3)
多年前,
《读者文摘》杂志曾介绍一中国儿童乔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的故事。
美国夫妇对乔视若己出,对他毫无保留地付出爱。
因为乔自幼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生活了多年,所以他从小就很胆小,害怕院长的责骂,害怕保育员严厉的目光,害怕逢年过节那种不能诉说的孤单。
所以来到美国头几年,乔表现得十分自闭。
有一次,乔在外面受了委曲,回到家中,没有吃饭,就将自己关在房间,不理任何人。
养父母知道以后,去房间安慰他,他也没有什么反应。
养父母对乔这个状态既着急又心疼,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你有什么难过,就哭出来吧。你这样对自己不好。”……
这个小孩后来在美国发展得相当好,上了名校,后来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了一名工程师。
这个故事当时给我很大震撼。
因为我在中国生活过,我了解中国父母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态度。
首先中国父母对子女很严厉。
许多中国父母打着一切为了子女好的旗号,严厉对待子女,从来不考虑子女真实想法、情感需要、以及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或者说耻于表达对子女的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够清晰说明这一点。
民国文人朱自清与他父亲应该说感情深厚,然而父子之间很少有这种感情的口头表达。朱自清的父亲来车站为远行的儿子送行,没有什么言语,只是艰难穿过车站旁边的栅栏,爬过铁轨,为儿子买了几个桔子。当朱自清在车站看到父亲远去的背影时,才有许多的不舍和难过。
我们再回头看这对美国夫妇对孩子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公开表达的,
而且他们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
许多去过北美的中国人回来都说,北美少年儿童长有一副不受欺负的脸。
如果说北美是成年人的战场的话,那北美就是少年儿童的天堂。
而北美的少年儿童之所以有一副不受欺负的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受欺负。
有人说,中国人的个性与西方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中国人的个性由中国人的文化所决定。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那么中国人的文化又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认为,文化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一个民族或者族群个性特质、生活方式以及外在物质条件的总和。
族群的生存状态是这个族群文化的核心。
我们中国人二千多年的生存状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封建专制文化的连绵不绝的动态呈现。
当代中国有一著名小说,那就是余华的《活着》。
小说写江南地主之后人徐福贵解放前夕败光了父辈的的财产,作为穷人进入了新社会。然后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他的亲人接二连三去世,而自己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生只是苟且的“活着”。
余华在归纳这本书的主题时说:“命运让他经受了这么多苦难,但他还是要平静的对待生活,心无怨恨的活着。”
几个中国的评论家评论《活着》,故作高深,说得云山雾罩。
他们回避了如此艰难活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果文学只是展示苦难,而不能告诉人们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告别苦难的方法,那么这种文学又有什么价值呢?!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则一针见血,它说:“在余华笔下,小说主人公一生在动物本能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
从北美遥望神州,我一直想,如果活着只是动物的本能,那么优雅、自由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正道。
许多人这样感慨:“我们年轻时,雄心勃勃,要改变这个世界。到我们年老时,我们才明白,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当我们自己改变后,或许有一天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句话很有意思。
《读者文摘》杂志曾介绍一中国儿童乔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的故事。
美国夫妇对乔视若己出,对他毫无保留地付出爱。
因为乔自幼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生活了多年,所以他从小就很胆小,害怕院长的责骂,害怕保育员严厉的目光,害怕逢年过节那种不能诉说的孤单。
所以来到美国头几年,乔表现得十分自闭。
有一次,乔在外面受了委曲,回到家中,没有吃饭,就将自己关在房间,不理任何人。
养父母知道以后,去房间安慰他,他也没有什么反应。
养父母对乔这个状态既着急又心疼,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你有什么难过,就哭出来吧。你这样对自己不好。”……
这个小孩后来在美国发展得相当好,上了名校,后来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了一名工程师。
这个故事当时给我很大震撼。
因为我在中国生活过,我了解中国父母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态度。
首先中国父母对子女很严厉。
许多中国父母打着一切为了子女好的旗号,严厉对待子女,从来不考虑子女真实想法、情感需要、以及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或者说耻于表达对子女的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够清晰说明这一点。
民国文人朱自清与他父亲应该说感情深厚,然而父子之间很少有这种感情的口头表达。朱自清的父亲来车站为远行的儿子送行,没有什么言语,只是艰难穿过车站旁边的栅栏,爬过铁轨,为儿子买了几个桔子。当朱自清在车站看到父亲远去的背影时,才有许多的不舍和难过。
我们再回头看这对美国夫妇对孩子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公开表达的,
而且他们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
许多去过北美的中国人回来都说,北美少年儿童长有一副不受欺负的脸。
如果说北美是成年人的战场的话,那北美就是少年儿童的天堂。
而北美的少年儿童之所以有一副不受欺负的脸,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受欺负。
有人说,中国人的个性与西方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中国人的个性由中国人的文化所决定。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
那么中国人的文化又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认为,文化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一个民族或者族群个性特质、生活方式以及外在物质条件的总和。
族群的生存状态是这个族群文化的核心。
我们中国人二千多年的生存状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封建专制文化的连绵不绝的动态呈现。
当代中国有一著名小说,那就是余华的《活着》。
小说写江南地主之后人徐福贵解放前夕败光了父辈的的财产,作为穷人进入了新社会。然后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他的亲人接二连三去世,而自己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生只是苟且的“活着”。
余华在归纳这本书的主题时说:“命运让他经受了这么多苦难,但他还是要平静的对待生活,心无怨恨的活着。”
几个中国的评论家评论《活着》,故作高深,说得云山雾罩。
他们回避了如此艰难活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果文学只是展示苦难,而不能告诉人们苦难的原因以及如何告别苦难的方法,那么这种文学又有什么价值呢?!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则一针见血,它说:“在余华笔下,小说主人公一生在动物本能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
从北美遥望神州,我一直想,如果活着只是动物的本能,那么优雅、自由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正道。
许多人这样感慨:“我们年轻时,雄心勃勃,要改变这个世界。到我们年老时,我们才明白,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当我们自己改变后,或许有一天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句话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