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下午,一場莫名其妙的住宅大火,讓香港新界一個叫大埔的地方轟動世界。
我看香港官方電視台公布的數字:截至11月27日凌晨五點,大火已經造成44人死亡,279人失蹤的悲劇。
我聽人說,這幾棟80年代初入夥的居屋,大概有2000多戶人家,住房面積從200英尺到500英呎不等,當時售價一套房子也就10萬-50萬港元上下。99%的購買者,都是原來住在公屋,後來有了一點積蓄,才買下了相當於市場價的七折的屬於自己的“私家樓”。
按他們的話說“再也不用交租,看人顏色,好歹留給子孫的一點資產了”。
這也意味著購買者(香港人叫業主)以及居住者,絕大多數是本鄉本土的香港人。
我不是本土香港人,但我來香港生活了20年,由於喜歡觀察社會,結交各類朋友,多少了解一些本土香港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的獨特價值觀。

在我眼裡:
本土香港人是沒有國界,沒有家國情懷,只懂得樸素華人社會傳統,和非常認可普世價值的一群人。
說幾個不起眼的香港本地人的文化底色:
------香港人好喜歡說“關我什麼事”。意思是:我只關心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否則,我不會去管那麼多閒事的。
這很有點中國民間<增廣賢文>裡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句話。看來意思差不多,都是務實的生活態度。說明香港本地人,尤其是廣東、福建籍的香港人,繼承了很多中國老祖宗的東西,而且繼承的很徹底。
我最近,看到香港官方電視台(TVB)的一個泡疹廣告非常香港化,就是用一句港人的口頭禪做開場白“生蛇(香港人叫泡疹),關我什麼事”。很好地凸顯了泡疹是傳染病,需要大眾共同防禦,最好能接種疫苗才安全的廣告訴求。據說效果非常之好。
由此可見:大部分本土香港人看待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動物。打工掙錢---買樓找老婆---結婚生子留遺產,是他們的生活模式。
------絕大多數本土香港人是“以我為中心,以家為單位”的生活型態。大陸人總說“沒有大家,哪有小家”,“大河無水小河乾”;香港人卻說“沒有小家,哪有大家”。搞定自己,就搞定一切。
其實,這些樸素的思維方式,已經折射出中港兩地的居民,因為受教育的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對待人生也是明顯的分水嶺。

過往,移民香港生活前,我也經常來港公幹或買東西,感覺香港人都比較小器,一般不會請你吃飯(即使吃飯也喜歡AA制),至多是禮節性的請你喝個茶,或陪你走一走做個導購而已。
後來,自己來到香港生活,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來香港人打工的收入,跟公幹開銷分得十分清楚;朋友之間的應酬和玩耍,多半是花自己的錢,公司是絕對不會給你報銷的;這和內地人士來港公幹,開銷或花費,最後都是公司報銷完全兩碼事。
好像香港人的公司都是這個規矩。無論董事,還是高級經理人以及文員,都是聘用制,個人收入和公司花費分得清清楚楚,大家都知道這個遊戲規則。
一句話:香港人掙錢多,花費也大,一般人更沒有機會出去應酬,搞關係,因為錢不夠用。所以,見到好朋友,便“請你吃個包,飲杯茶”。但他們的錢,大多用於購買優質食品,看私家醫生,給銀行按揭,出國旅遊,還有子女的教育開銷。這是他們認為必須確保的。
這种剛性消費的生活理念,與大陸人的海綿生活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香港本土人非常勤力,堅韌而固執。與大陸人有很大不同。我記得:本土香港人有一句喜歡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食得鹹魚耐得渴”。意思跟大陸朋友說得“願賭服輸”差不多。這句話很有點內地人的“活著幹,死了算”的豪氣,只是香港本地人多了一些冷靜看世界的睿智。
聽說早年來港的打拼者,如李嘉誠,霍英東,包玉綱,李兆基,鄭裕彤等,都很認可香港人的這句話。可見,早年這些人,應該吃了不少苦;運氣也非常好;大環境給他們提供了發達的機會,三者之間似乎缺一不可。

聽說60-70-80年代的香港,很多人一天打三份工的不在少數。很多人下班後,都找一些計件活帶到家裡做,甚至忙一個通宵,早晨再上班的人大有人在。
但今天的打拼環境,與當年似乎不可同日而語。好多東西都變了。唯一沒有變的,可能就是本土港人的“食得鹹魚耐得渴”的倔強的打拼文化。
感覺香港是個大熔爐。無論早年的廣東人,福建人,寧波人;還是後來的江蘇人,湖南人,廣西人,或是其他省份的人,來了香港,性格都變了,做事的方式,更是中西合璧,總體還是比較講規矩的一幫人。
我聽說本土香港人對樓盤質量也很有研究。說是新鴻基的樓盤最貴,質量也最好,因為他們捨得用好材料。所謂“一份價錢一份貨”。感覺很多香港人很認可這個古老的商業法則。並非越便宜越好。尤其吃的東西。

我之所以把香港人劃為華人社會的一部分,是因為本土港人的確很獨特。他們的勤勞的堅韌秉性,源於香港開埠的百年浸潤和傳承,深深刻入了他們的血液裡。他們的堅韌和倔強,以及做事的固執,比起海外華僑,台灣人,以及內地同胞,我個人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土香港人:可能是華人社會中最堅韌、勤力的一群人
Billzhou (2025-11-26 20:25:13) 评论 (1)2025年11月26日下午,一場莫名其妙的住宅大火,讓香港新界一個叫大埔的地方轟動世界。
我看香港官方電視台公布的數字:截至11月27日凌晨五點,大火已經造成44人死亡,279人失蹤的悲劇。
我聽人說,這幾棟80年代初入夥的居屋,大概有2000多戶人家,住房面積從200英尺到500英呎不等,當時售價一套房子也就10萬-50萬港元上下。99%的購買者,都是原來住在公屋,後來有了一點積蓄,才買下了相當於市場價的七折的屬於自己的“私家樓”。
按他們的話說“再也不用交租,看人顏色,好歹留給子孫的一點資產了”。
這也意味著購買者(香港人叫業主)以及居住者,絕大多數是本鄉本土的香港人。
我不是本土香港人,但我來香港生活了20年,由於喜歡觀察社會,結交各類朋友,多少了解一些本土香港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的獨特價值觀。

在我眼裡:
本土香港人是沒有國界,沒有家國情懷,只懂得樸素華人社會傳統,和非常認可普世價值的一群人。
說幾個不起眼的香港本地人的文化底色:
------香港人好喜歡說“關我什麼事”。意思是:我只關心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否則,我不會去管那麼多閒事的。
這很有點中國民間<增廣賢文>裡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句話。看來意思差不多,都是務實的生活態度。說明香港本地人,尤其是廣東、福建籍的香港人,繼承了很多中國老祖宗的東西,而且繼承的很徹底。
我最近,看到香港官方電視台(TVB)的一個泡疹廣告非常香港化,就是用一句港人的口頭禪做開場白“生蛇(香港人叫泡疹),關我什麼事”。很好地凸顯了泡疹是傳染病,需要大眾共同防禦,最好能接種疫苗才安全的廣告訴求。據說效果非常之好。
由此可見:大部分本土香港人看待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動物。打工掙錢---買樓找老婆---結婚生子留遺產,是他們的生活模式。
------絕大多數本土香港人是“以我為中心,以家為單位”的生活型態。大陸人總說“沒有大家,哪有小家”,“大河無水小河乾”;香港人卻說“沒有小家,哪有大家”。搞定自己,就搞定一切。
其實,這些樸素的思維方式,已經折射出中港兩地的居民,因為受教育的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對待人生也是明顯的分水嶺。

過往,移民香港生活前,我也經常來港公幹或買東西,感覺香港人都比較小器,一般不會請你吃飯(即使吃飯也喜歡AA制),至多是禮節性的請你喝個茶,或陪你走一走做個導購而已。
後來,自己來到香港生活,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來香港人打工的收入,跟公幹開銷分得十分清楚;朋友之間的應酬和玩耍,多半是花自己的錢,公司是絕對不會給你報銷的;這和內地人士來港公幹,開銷或花費,最後都是公司報銷完全兩碼事。
好像香港人的公司都是這個規矩。無論董事,還是高級經理人以及文員,都是聘用制,個人收入和公司花費分得清清楚楚,大家都知道這個遊戲規則。
一句話:香港人掙錢多,花費也大,一般人更沒有機會出去應酬,搞關係,因為錢不夠用。所以,見到好朋友,便“請你吃個包,飲杯茶”。但他們的錢,大多用於購買優質食品,看私家醫生,給銀行按揭,出國旅遊,還有子女的教育開銷。這是他們認為必須確保的。
這种剛性消費的生活理念,與大陸人的海綿生活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香港本土人非常勤力,堅韌而固執。與大陸人有很大不同。我記得:本土香港人有一句喜歡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食得鹹魚耐得渴”。意思跟大陸朋友說得“願賭服輸”差不多。這句話很有點內地人的“活著幹,死了算”的豪氣,只是香港本地人多了一些冷靜看世界的睿智。
聽說早年來港的打拼者,如李嘉誠,霍英東,包玉綱,李兆基,鄭裕彤等,都很認可香港人的這句話。可見,早年這些人,應該吃了不少苦;運氣也非常好;大環境給他們提供了發達的機會,三者之間似乎缺一不可。

聽說60-70-80年代的香港,很多人一天打三份工的不在少數。很多人下班後,都找一些計件活帶到家裡做,甚至忙一個通宵,早晨再上班的人大有人在。
但今天的打拼環境,與當年似乎不可同日而語。好多東西都變了。唯一沒有變的,可能就是本土港人的“食得鹹魚耐得渴”的倔強的打拼文化。
感覺香港是個大熔爐。無論早年的廣東人,福建人,寧波人;還是後來的江蘇人,湖南人,廣西人,或是其他省份的人,來了香港,性格都變了,做事的方式,更是中西合璧,總體還是比較講規矩的一幫人。
我聽說本土香港人對樓盤質量也很有研究。說是新鴻基的樓盤最貴,質量也最好,因為他們捨得用好材料。所謂“一份價錢一份貨”。感覺很多香港人很認可這個古老的商業法則。並非越便宜越好。尤其吃的東西。

我之所以把香港人劃為華人社會的一部分,是因為本土港人的確很獨特。他們的勤勞的堅韌秉性,源於香港開埠的百年浸潤和傳承,深深刻入了他們的血液裡。他們的堅韌和倔強,以及做事的固執,比起海外華僑,台灣人,以及內地同胞,我個人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