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郯
水天空阔,恨东风(3),不借(4)世间英物。
蜀鸟(5)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6),金人(7)秋泪,此恨凭(8)谁雪?
堂堂剑气(9),斗牛(10)空认奇杰(11)。
那信(12)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13)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14)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15),回旗走懿(16),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念奴娇·和友》
文天祥
乾坤能(17)大,算(18)蛟龙,元(19)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20)无著(21)处,那更寒蛩(22)四壁。
横槊题诗(23),登楼作赋(24),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25)还有英杰。
堪笑(26)一叶漂零,重来淮水(27),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28),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29)。
故人应念,杜鹃(30)枝上残月。
1.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酹江月。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2. 驿:驿站。
3. 东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联合刘备,依靠诸葛亮“借东风”,大败曹操于赤壁。
4. 借:此处指帮助、协助。
5. 蜀鸟:蜀地的鸟,指杜鹃鸟,鸣声凄厉。
6. 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的一座大型建筑。作者词中借用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
7. 金人:铜制塑像。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这里借指南宋亡国之伤感。
8. 凭:凭借,依靠。
9. 剑气:古代传说好的宝剑有剑气直冲北斗、牵牛星。
10.斗牛:北斗星、牵牛星,据传说能接受剑气。
11.奇杰:英雄豪杰。
12.那信:哪信,不相信,不情愿。
13.属:齐聚,聚集。
14.鸥盟:海鸥,海鸟。
15.睨柱吞嬴: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
16.回旗走懿: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司马懿怕中计,赶忙退兵。
17.能:通“恁”(nen4),如此,这样。
18.算:数、料想。
19.元:原本。
20.牢愁:忧郁,忧愁。
21.著:寄托,着落。
22.寒蛩(qiong2):深秋的蟋蟀等昆虫。
23.横槊题诗:用曹操在马上横着长矛赋诗的典故,指能文能武的气概。
24.登楼作赋:指东汉文学家王粲所作《登楼赋》。此赋抒发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
25.方来:将来。
26.堪笑:怎堪自嘲。
27.淮水:指秦淮河、金陵。
28.龙沙:指北方沙漠。《后汉书·班超传》:“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29.一线青如发:语出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青山一发是中原。”
30.杜鹃:指杜鹃鸟,跟前一首词的“蜀鸟”同义。
邓剡(1232-1303年),字光荐,又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景定三年(1262)进士及第,后隐居在家。文天祥起兵勤王,他举家参加。祥兴元年(1278年),任礼部侍郎,二年(1279年),厓山海战时,陆秀夫抱帝赴海死,邓剡也悲愤投海,被元兵捞起。张弘范劝降,被拒,于是将邓剡和文天祥一同押送元都燕京。邓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文天祥就义后,邓剡怀着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介绍文天祥的事迹,颂扬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邓剡是庐陵诗派、庐陵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词造诣很深。著《续宋书》、《德祐日记》、《填海录》等书,惜已失传。不过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文天祥保存了他的《驿中言别》、《行宫》等诗词,今有《中斋词》一卷存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1.
--------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 ,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生于富有人文气息的江西庐陵地区,家族历来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他十几岁时进入著名的庐陵白鹭书院读书,受到很好的儒学教育。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20岁的他参加科举考试,论策深得理宗欣赏,亲自选拔他为状元。在随后的数年里,文天祥经历了数次宦海沉浮。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次年春临安沦陷。此前后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抗元。经过两年多的周旋,终因寡不敌众,他在今广东潮阳县五坡岭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大都(今北京)。在被俘后的4年时间里,元朝用多种方法劝降无果,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47岁。
文天祥有诗才。他早期的诗以酬答和抒情为主,但也有豪迈奔放的言志之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诗风变得慷慨豪放,风骨凛然。文天祥存词不多,但大多遒劲有力,感情激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诸公之上。”说他远在"宋末四大家"中的三人之上,评价是相当高的。
文天祥自撰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版。近年有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和《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本为底本的《文天祥全集》(上、下册),由大陆“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文天祥现存诗词共100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3.
宋雨:文天祥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南宋末年的大臣,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被人们诵咏。文天祥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那时金国已经灭亡,强大的蒙古国已经跟南宋正面冲突。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爆发了平阳关之战,宋军损失惨重。
唐风:文天祥的一生,注定是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中度过。在他的早年,南宋王朝尚能维持,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天资出众、又经过在白鹭洲书院研读的文天祥高中状元。然而在入仕后的十几年中,文天祥也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数度遭到贬斥。
宋雨: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已建立数年,全力灭宋。当时长江上游告急,已经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xian3),感觉很恐惧、绝望。宋廷下诏令天下兵马勤王(指君王有难,地方上募兵救援)。这时候看到朝廷大势已去,不少人持观望态度,响应者寥寥。而文天祥接到诏书后,散尽家财,招募兵卒万人。
唐风:在江苏常州,他临时组织的勤王义军,完全不是久经沙场的元军的对手,损失大半,他不得不率领残部退保余杭。然而起初文天祥却被拒绝入城,因为在宰相陈宜中等人看来,文天祥的勤王之举是“儿戏”,文天祥的忠诚反衬这些朝臣的明哲保身。一直到元古兵已将临安城团团包围之时,文天祥才被允许进入临安城中。
宋雨:在兵临城下之际,左丞相留梦炎和右丞相陈宜中、以及大批的官员都逃跑了。朝廷几乎无人可用,于是谢太皇太后只得颁发懿旨,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全权负责朝廷事物。城中少量残兵无力再战,无奈之下,文天祥只得代替宋廷出城与元军主帅伯颜谈判。因与伯颜抗争辩论,伯颜怒将文天祥扣押。
唐风:十天以后的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南宋朝廷在临安向元军投降,149年前的靖康之变历史重演。然而就在投降之前,谢太皇太后后命礼部侍郎陆秀夫等人,秘密护送7岁的赵昰(shi4)和5岁的赵昺(bing3)出走福州,试图保存赵宋皇族最后的血脉。1276年5月,陆秀夫和赶来护驾的张世杰一起,在福州拥立赵昰登基,是为宋端宗。
宋雨:与此同时,被元军押解北上的文天祥,在镇江逃脱南下,辗转来到福州,并被任命为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在此后的三年里,他再次组织义兵,一度收复了赣州、吉州等地。然而在江西永丰,他的军队战败,妻妾子女都被俘虏。在进军广东潮州途中,他的军队又流行瘟疫,夺走了他唯一的儿子的性命。但他仍然坚持战斗。
唐风:文天祥率领残部一路转战,在退到广东海丰五坡岭时,被元朝将领张弘范部队突然袭击。部下大多战死,文天祥被俘。张弘范又要求他写信劝降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出《过零丁洋》以明心志。据说弘范读后对文天祥也很佩服。
宋雨:在文天祥被捕的当年,即1278年,年仅9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流亡途中病逝。随后,陆秀夫、张世杰又拥立当时年仅7岁的赵昺为帝(宋少帝),继续抗元。1279年2月,在广东崖山,陆秀夫和张世杰率领的的十多万南宋军民,与元兵展开了最后的战斗。结果宋军残部惨败。
唐风:不愿投降的陆秀夫,背着8岁的宋少帝投海自尽。随后张世杰也跳海自尽。据史书记载,在崖山之战中,南宋残存的十多万军民, “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这些忠义之士,在临安1276年沦陷之后,又奋战了三年。张弘范让文天祥在船上远观崖山海战,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宋雨:文天祥作为被俘官员,一路北行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一起被押北行还有另一位被俘的南宋官员邓剡。这些官员被俘以后并不被杀头,而是作为战利品押解北上,他们甚至还得到一定的礼遇。元朝希望这些官员能归顺,帮助他们管理这个农耕大国,否则光靠蒙古人是玩不转的。
唐风:邓剡是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当年他们一起在白鹭洲书院读书。他也是进士出身,是一名优秀的诗人、词人,而且他的民族情感跟文天祥也很相投。几年后,文天祥因为坚决不与元朝合作而被杀了,而邓剡却活了下来。他成了第一个为文天祥作传的人。
宋雨:当一行人路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时,邓剡患病走不了,就被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之时邓剡写了一首《念奴娇·驿中言别》赠送给文天祥,对国家之难表现出极大的悲愤。文天祥也和一首《念奴娇》酬答邓剡,写得壮怀激烈。二词均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韵脚“物”、“壁”、“雪”、“杰”、“發”、“灭”、“髪”和“月”顺序也不变,是严格的步韵(或称“次韵”)。注意出发的“發”和头发的“髪”,繁体是两个不同的字。
唐风:我明白你的意思。两个大相径庭的同音字,在简化字中被合并成一个“发”,经常很成问题。还有如“干”、“幹”、“乾”合并成一个“干”字(但是“乾坤”不简化),也很混乱。另外“厂”、“广”等简化字失去了汉字的均衡美。这些恐怕算是汉字简化中的败笔。
宋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词。在有些版本中,【念奴娇】作【酹江月】,来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歇拍“一尊还酹江月”。这两首词次韵苏词,若称“酹江月”也完全有道理。我们下面以韵脚为单位来赏析 —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唐风:这里的“东风”指的是赤壁之战时“借东风”的故事。当时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诸葛亮设坛祭神“借东风”,帮助周瑜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天,按道理应该是多刮北风,但是那天却刮起了东风,助东吴获胜。
宋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其实是虚构的。邓剡在这里说“恨东风”,是说很伤感老天爷不像帮助周瑜一样帮助南宋、帮助文天祥打败元军。“借”此处当“帮助”解。“英物”即英雄,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的敬仰和尊重。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唐风:这两句借凄惨的环境描述来反映亡国之痛。蜀鸟是蜀地的鸟,特指杜鹃鸟,也称子规、杜宇。它传说是古蜀国的国王杜宇变成的,叫声凄厉。“吴”泛指江南,这里特指与文天祥分手之处的金陵。在夕阳下听着杜鹃凄惨的叫声,看着遍地的野花,词人真是不忍心去看这座被铁蹄蹂躏得破败不堪的城市。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宋雨:这几句,词人用两个典故进一步抒发亡国之痛。“铜雀春情”指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说,赤壁之战时假如东风不帮周瑜,东吴就会失败,那么孙策和周瑜的夫人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到北方,关进曹操的铜雀台里了。这里词人是用这一典故暗指南宋灭亡,皇族被掳至北方。
唐风:当时文天祥被元军统帅伯颜扣押,南宋无力再战。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宋恭帝,带着南宋皇族出城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请求不要屠城。元军答应,临安城中几十万百姓的性命得以保全。虽然南宋皇族被掳至元大都,但忽必烈相对仁慈,那些人的命运比靖康之变后北宋皇族和宫女的命运要好很多。
宋雨:“金人秋泪”也是一个典故。“金人”即铜制塑像。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国家灭亡,皇族被掳,这是奇耻大辱。所以词人后一句设问:靠谁来雪恨?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唐风:斗牛即北斗星和牵牛星。传说晋朝人张华看到北斗和牵牛星之间的天空经常发出紫气,就邀请朋友来看。朋友说紫气是宝剑的发出的剑气,一定在某处有宝剑出鞘了。这两句意思是说:可惜了我手中宝剑,空认我为英雄豪杰。这是词人被俘后的哀叹。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宋雨:下阙词人继续在回忆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感情。邓剡被俘前是陆秀夫的下属。崖山海战失败后,邓剡悲愤投海,被元兵捞起,与文天祥一同押送元都。“那信”即“哪信”,词人不愿意在江湖度过余生,仍然要为抗元而战斗。 “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就是回忆义军在南方海上组织抗元的过程。“属”这里当聚集解。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唐风:“正为鸥盟留醉眼”是一句相当费解的话。我对这两句的理解是:正好似海鸥水鸟们睁着醉眼,真切地看到崖山海战中义军浴血奋战,最后灰飞烟灭。我在别处看到两个不同的解释,觉得较为牵强。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宋雨:这几句又用了两个典故,继续抒发豪情。“睨柱吞嬴”说得是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携国宝和氏璧出使秦国,后“完璧归赵”的故事。当他献上玉璧后,发现秦王没有以承诺的十五城交换之意,就机智地说“璧有微瑕”,借指给亲王看的机会,要回了玉璧。当时蔺相如持璧而立,怒发上冲冠,斜眼看着柱子。如果秦王强夺的话,他准备将自己的人头与玉璧一起在殿柱上撞碎。此典故比喻不畏强权的英雄气概。
唐风:“回旗走懿”是《三国志》里的一个典故。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领军追击。姜维令杨仪举旗鸣鼓,作出反冲锋的姿态。司马懿多疑,以为诸葛亮没死,怕中计,就退兵了。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宋雨:词的歇拍,作者从想象回到凄惨的现实。“伴人无寐”即无人伴寐。在被俘押解途中又卧病不能前行,只得写词与好友文天祥诀别,或成永别。词人心中的悲苦,用“秦淮孤月”的意向来显示,是很到位的。
唐风:这首词意向纷繁,用典颇多。词人回顾抗元救国的艰苦经历,向好友倾诉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亡国之痛。而文天祥步其韵和了一首【念奴娇】,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角度 —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宋雨:“乾坤能大”中的“能”,同恁(nen4),意即如此、这样。词的首句气魄宏大,将两人比作蛟龙,不应该拘于小池之中。这一句是与朋友共勉,希望双方能逃出拘役,再成就一番事业。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
唐风:“牢愁”的意思是忧愁。“著”即寄托、着落。“那更”意即兼有、更有。“寒蛩”即秋虫,往往具有孤寂、凄清等意向,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岳飞《小重山》)这两句写眼前景象,既是描述囚徒生活的凄苦,也是抒发词人对于江山易主、人民遭到浩劫的愁肠百结。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宋雨:“横槊题诗”出自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说的是曹操表现出的文韬武略。槊(shuo4)是一种马上使用的类似于矛的兵器。
唐风:“登楼作赋”说的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名作作《登楼赋》。此赋抒发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得施展的忧思,以及思乡、怀国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希望天下太平、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宋雨:说到乱世中的才子王粲,我联想到南宋末年诗人王中的《干戈》提到他,道出了读书人的无奈。我很喜欢这首无名气诗人的作品:“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鹡鸰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文天祥本是文武双全的状元,如果遇到一个好的时代,前途不可限量。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让词人产生“万事空中雪”的喟叹。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唐风: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味地消沉下去。“江流如此”,指江山代有才人出,抗元复国事业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方来还有英杰”中“方来”即将来,也算是对邓剡词中“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一句的回答。词人是在极不乐观的境况下表现出一种终极的乐观。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宋雨:词的整个的下片,作者立足于现实抒发情感,与朋友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哀婉的道别。下片前三句词人的意思是,哪堪自嘲如一叶飘零。现在又来到金陵秦淮河畔,阵阵寒风吹来。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唐风:这两句真是无比的痛彻深沉啊!李煜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虞美人》)但宋太祖毕竟保留了他那雕栏玉砌的皇宫。而今天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正如邓剡前面所言,只有“荒城颓壁”。而自己转战三年,被俘多日,也已是憔悴不堪。唯一不变的,只剩下词人对大宋的忠诚。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宋雨:“去去”意思是远去、远至。“龙沙”是指北方的沙漠。《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一线青如发”出自苏轼七绝《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青山一发是中原”, 意思是地平线上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正是中原故地啊!词人这是在设想他被押解到元大都以后,回首南方的感受。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唐风:“故人”这里特指面前的老朋友邓剡,意思是说你以后怀念我的时候,就听听树枝上杜鹃鸟的悲鸣,看看挂在枝头的残月吧。这与他在同一时期创作的七律《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现的是同样的满腔血泪和赤子之心。
宋雨:这两首《念奴娇》唱和,作于两位被俘的南宋志士北解途中。虽然词人对现实难免显示出悲哀的叹息,但更多的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气概和未曾磨灭的信念。词中显示的忠义之心令人肃然起敬。王国维对文天祥的评价是颇高,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有人认为,文天祥的词是宋词最后的光辉,你同意吗?
唐风:我同意文山词是豪放宋词最后的辉煌。至于是不是可以扩展的整个宋词,则值得商榷。同时代其他风格的词(可归于婉约、骚雅等)有些也是可圈可点的。蒋捷、张炎、周密等也是活到元朝的优秀的词人。王国维认为文天祥词在他们之上,我认为不好比,风格和题材不同,且文天祥的词较少 …… 我也有一个问题问你:这两首词写得壮怀激烈,也颇有艺术水准,但用典很多,不好懂。这是不是反映词人有掉书袋的毛病呢?
宋雨:用典过多一般是缺点,更不利于现代读者理解作品。但就这两首词而言我倒是不批评作者。因为这种押解过程中的唱和是比较个人化的,他们可能想象不到词会存至后世。两人都是学富五车的进士、状元,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是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在词的有限字数下多用典故,实际上是凝练、集中了更多的信息,对老朋友说了更多的话,表露了更多的心迹。
唐风:嗯,你这个观点有道理。这篇赏析文已经很长了,在结束之前,我们向读者再交代一点:两首《念奴娇》为邓剡和文天祥的唱和,这只是一种观点,唐圭璋先生考证后持此观点。但另有一些学者,比如莫砺锋先生则认为第一首词也是文天祥的作品。如果用后一种观点的话,词的具体解读会有一些不同,但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影响。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天祥的精神境界也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