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新人

波士顿的新人

德国之行4:莱比锡——音乐之都

波士顿的新人 (2025-11-26 15:17:04) 评论 (0)
莱比锡(Leipzig)是萨克森州的文化重镇,素有“音乐之都”之称,也是德国东部最富有文艺气息的地方之一。中世纪时期,它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重要贸易中心,今日则以大学城、出版业与音乐传统闻名。

在莱比锡的街头,你几乎处处能听见音乐的回声。这里孕育了巴赫、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等音乐巨匠,也留下了欧洲音乐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在城市的中心,矗立着著名的圣托马斯大教堂(Thomaskirche)。这座教堂最早建于12世纪末,是哥特式与后哥特式风格结合的建筑。高耸的尖塔、狭长的彩色玻璃窗与庄严的石墙,使它成为莱比锡的象征之一。

而这座教堂最令世人敬仰的,不仅是它的建筑之美,更因为它与一位音乐家的名字紧密相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圣托马斯大教堂
 
巴赫铜像
 
巴赫自1723年起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总监与圣托马斯合唱团的指挥,直至他去世的1750年为止,长达27年。在这段岁月里,他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宗教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Matthäus-Passion)、《约翰受难曲》(Johannes-Passion)、《B小调弥撒》(Messe in h-Moll)等。

如今,巴赫的墓地就安息在教堂内部主祭坛前的地面上。上面刻着巴赫的全名:Johann Sebastian Bach,仅此而已。“巴赫”之名,如雷贯耳,无需解释,无需赘述,唯有景仰。
 
圣托马斯大教堂主祭坛
 
巴赫墓


主祭坛前的洗礼池(Baptismal Font),是用于施行洗礼的器具。洗礼池正面刻有德语圣经:“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翰福音3:5)


这节经文强调了基督教信仰中洗礼象征属灵重生的意义,代表信徒通过洗礼与圣灵进入上帝的国度。洗礼池的造型华丽,属巴洛克风格,由两尊天使形象支撑,象征纯洁与神的帮助。它不仅是宗教仪式的重要器具,也是一件艺术珍品,见证了莱比锡数百年来的信仰与音乐传统。巴赫的多位子女就是在这座洗礼池中受的洗。
 
受洗池
 
教堂南侧的彩绘玻璃窗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描绘的正是巴赫,另一幅则描绘了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他两侧,左边是智者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当年保护路德的萨克森选侯,右边则是菲利普·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路德的挚友与神学伙伴。四人同列于彩窗之上,象征着音乐、信仰、护持与理性的并立,共同见证了德国宗教与文化的辉煌传承。


 
 
 
走在莱比锡的街头,最先吸引视线的,往往不是高楼或橱窗,而是那一抹抹在阳光下闪烁的金色。许多建筑的檐口、窗框与雕花都点缀着金箔装饰,细微却耀眼,仿佛这座城市在时光深处仍保留着昔日的荣光。
 
这些金色的线条,在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的立面上蜿蜒流转,反射着午后的光。它们出现在古老的商会、银行、教堂和音乐厅上,像是财富与信仰、艺术与荣耀的共同符号。莱比锡的金色,不是炫耀,而是一种沉静的辉煌。它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岁月的褶皱中依然闪亮,如同音乐的余音,柔和却悠长。
 
银行大楼
 
 
市镇广场
 
广场大钟
 
莱比锡老交易所
 
歌德雕像
 
莱比锡市政广场(Marktplatz)附近,著名的老交易所(Alte Handelsbörse)前,矗立着歌德的雕像。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与文学家之一。
 
歌德青年时期曾在莱比锡大学求学(1765–1768年),那时的莱比锡被誉为“德国的小巴黎”,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歌德在这里接触到启蒙思想、艺术与音乐,这段岁月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这座雕像由雕塑家卡尔·赛尔纳(Carl Seffner)于1903年创作。歌德举目眺望,姿态从容优雅。雕像基座上镶着金色浮饰,上书“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与背后的白色与金色相间的老交易所相互映衬,展现出莱比锡特有的文艺气息。
 
门德尔松雕像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指挥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自幼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被誉为“神童”。他曾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并于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他去世时年仅38岁,但在短暂的一生中,门德尔松不仅复兴了巴赫的音乐遗产(他于1829年指挥巴赫《马太受难曲》的复演),更以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Violinkonzert e-Moll, Op.64),一举登上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宝座
 
莱布尼茨雕像
 
在莱比锡大学校园内,矗立着哲学家兼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雕像。莱布尼茨1646年出生于莱比锡,并在此求学。他是微积分的共同发明者,也是启蒙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雕像由恩斯特·里特舍尔(Ernst Rietschel)设计,建于1883年。莱布尼茨身着学者长袍,手中展开书卷,神情专注,象征着理性与知识的力量。雕像基座上浮雕着寓意图案,展现他在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非凡贡献,也映照出莱比锡大学以理性与自由思想为核心的学术精神。
和平演变纪念碑
 
这是1989年和平演变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Peaceful Revolution),位于莱比锡市中心的购物步行街上。作品由艺术家马蒂亚斯·施密茨(Matthias Schmitz)创作,于1999年落成,用以纪念1989年在莱比锡爆发的和平示威——这场运动最终推动了柏林墙的倒塌和德国的统一。
 
雕塑的主体是一座形似十字架的青铜结构,象征信仰与牺牲,其上立着五个人像,姿态各异,象征着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不同情感——怀疑、恐惧、希望与觉醒。下方的交叉部分缠绕着象征束缚的绳索。
 
纪念碑不仅纪念历史事件,更象征着非暴力与自由意志的力量。1989年的莱比锡正是东德和平革命的中心,成千上万的人从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走上街头,高呼“Wir sind das Volk”(“我们是人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尼古拉教堂

 
《耶稣升天》祭坛画
 
教堂柱顶
 
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是莱比锡最古老、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教堂之一。教堂建于12世纪,以哥特与巴洛克风格融合而成,内部穹顶高耸,柱头饰以象征和平的棕榈叶图案。然而,它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不在建筑本身,而在于——这里是1989年东德和平革命的起点。
 
20世纪80年代末,莱比锡仍处在东德共产政权的严密控制之下。1982年,尼古拉教堂开始举行“为和平祈祷”的聚会,最初只是小规模的宗教集会,后来逐渐成为表达社会关切与改革呼声的聚点。1989年秋天,每周一傍晚,数以万计的市民聚集在教堂内外,手持蜡烛默祷,高呼“Wir sind das Volk!”(“我们是人民!”)。这场坚持非暴力、以祈祷和游行为形式的和平运动,迅速扩散到全国,成为柏林墙倒塌与德国统一的导火索。
 
如今,走进尼古拉教堂,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庄严与宁静。祭坛后的耶稣升天画面在柔和的光线下闪烁,而教堂的柱头依旧饰有象征希望的淡绿色棕榈叶。那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自由与和平的标志——正是在这片神圣的空间里,历史曾以最温柔的方式被改写。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