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中国, 常被民间称为“蒋经国的俄罗斯夫人”,是20世纪中俄(苏)联姻的传奇故事之一。
她自从进入蒋家, 始终过着近似传统中国农家妇女的生活,非常低调。虽然蒋经国后来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 但她几乎从未像国际间其他第一夫人那样,品尝到“妻随夫贵”的滋味。
所以后来有新闻媒体说:“蒋方良是一位没有声音的第一夫人。”
在蒋介石病逝后的每年“双十节”庆祝大会上,她都出现, 只在阅兵台一角,形单影只,从不抢眼。
蒋经国病逝后,她悲怆地坐在轮椅上送葬,终于成为注目焦点。
芬娜的一生充满坎坷,从苏联工厂的女工, 到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夫人,恐怕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身世!
在她嫁给蒋经国后, 最后来到台湾., 深居简出、隐忍低调,象征着时代变迁中个人的牺牲与适应。
此时她虽受瞩目,却依然隐秘,不愿让人了解,因此少有人真正知道;她在台湾如何自处,以及她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终及一生, 外界所知道的:蒋方良是一个不求名利,不揽权势的女人,她只把一生完全奉献给她中国的丈夫、儿女。
一, 早年经历与相遇:
1916年5月15日, 芬娜出生在俄罗斯帝国(今白俄罗斯)一个铁道工人家庭。但也有另一种说法, 他的父亲为前沙俄贵族,后被苏联当局关押。
她父母早逝,由姐姐安娜抚养长大。俄国十月革命后,全家迁至苏联乌拉尔地区的叶卡捷琳堡。
1932年,16岁的她, 进入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乌拉玛什)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蒋经国则是1925年底赴苏留学的。
因为那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 讨伐北洋军阀的时期,受新思潮与共产主义宣传的影响,许多有志青年都把赴苏留学当作最有实际意义的一步革命行动。
蒋经国是热血青年,自不甘落人后,他多次给父亲写信,要求支持他赴苏留学。蒋介石当时还属国民党左派,标榜“以俄为师”,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然,蒋介石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想让蒋经国赴苏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想让他学一点政治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以便将来对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推进到长江中下游之际,蒋介石从背后向革命势力开了一刀,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所谓“反共清党政变”,致使中国上空乌云翻滚。中苏两国也因此而变恶!
1927年国共分裂后, 蒋经国被苏联扣留,因他在苏联不再受信任。虽然他曾登报揭发自己的父亲,当众宣布与蒋介石断绝关系,但仍然被怀疑是间谍。
因此蒋介石的长公子蒋经国, 被斯大林一度充当人质,送到俄国西伯利亚进行改造。
同时他改名:尼古拉(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
1930年,蒋经国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学校毕业后,被下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力多年,在苏联1932年的大饥荒中差点饿死。
1934年,他因为工作卖力,被提拔为一家重型机械厂的工程师、副厂长,兼任厂报主编,也因此与刚从工人技校毕业的女工芬娜相识相恋。
其实两人相遇相识细节, 有多种传说:
1, 美人救英雄版:蒋经国流放途中, 病倒在小站,芬娜为其生火取暖、分享面包,温暖了这个东方青年的心。
2, 蒋经国在此期间,以极大的工作热情与政绩赢得了同行与苏联当局的信赖,被调到斯夫洛斯克“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任技师,后升任副厂长。
就在蒋经国任职重型机械长领导期间的一天晚上,他从工厂走回宿舍,当他走到工厂旁边的小树林边时,看到一个彪形壮汉正拦截一位下夜班的青年女工,欲施暴力,意图不轨。
蒋经国连忙上前制止,那壮汉见他个子小,不将他放在眼里,大声喝到:
“你给我滚开!”
蒋经国气愤至极,他一言不发,挥拳向大汉猛击,三拳两脚就把大汉打倒了。大汉急忙爬起来跑了,姑娘此时回过神来,非常感激这位尼古拉(蒋经国的俄文名字)厂长。
蒋经国连忙问姑娘叫什么名字?姑娘告诉他叫“芬娜”,是刚从技校毕业分到他们厂工作的。这一段英雄救美人的传奇遭遇,使他们暗暗相爱了。
此时两人同为异乡孤儿,蒋经国远离故土,芬娜父母双亡,彼此“同病相怜”。芬娜外表瘦长、娴静温柔,不似典型俄罗斯女孩的热情开朗,更似中国江南女子,这让蒋经国倍感亲切。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逢蒋经国到工厂技校上课,芬娜必去听课,并且坐在第一排。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勇敢的芬娜主动邀请尼古拉厂长跳舞,舞间她向他表示了真挚的爱,当然,芬娜是在蒋经国危难时刻向他表示爱慕之情,决没有想当中国的“第一夫人”,更没有想到她能够当上中国的“第一夫人”。
二, 婚姻与家庭:
1935年3月,蒋经国与芬娜,这对异国的情人,在苏联党政机关的特别批准下结婚了。
婚礼是隆重的,披着雪白礼服的新娘和西装革履的新郎,首先向列宁、斯大林的画像三鞠躬,然后互相鞠躬,信誓旦旦:“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对于这段异国恋情滋生的经过,蒋经国在《我在苏联的日子》一书中轻描淡写地这样提及:
“我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那几年,芬娜是我唯一的朋友,也是我的部属。她最了解我的处境,每逢我遇到困难,她总会表示同情并加以援手。1935年3月,我们终于结婚……”
另据他们的媒人——龄高八十的玛丽亚,在西伯利亚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回忆:少女时代的芬娜不仅面目清丽,走路姿态也特别高雅迷人。这对情侣常去海边游泳,“尼古拉很听芬娜的话,他对她所做的事,也都很满意。”
1935年前后,蒋经国、蒋方良在苏联海滨度假。
婚后,芬娜随夫改用俄名“瓦赫列娃”(Vakhreva)。
1935年12月,生下长子蒋孝文(爱伦);1936年生女蒋孝章(爱理)。回国后,又于1945年和1948年分别生下了蒋孝武与蒋孝勇。三男一女的文、章、武、勇均为“老总统”蒋介石所赐。
爱伦出生后,使蒋经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对芬娜更加宠爱。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经国心急如焚,向苏联当局数度提出回国申请,均遭拒绝,同时还取消了他候补共产党员的资格,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
此际,芬娜替丈夫担起生计重担。蒋经国在笔记中写道:
“我的情绪极度低落,朋友亦渐渐远离我。这6个月的艰苦日子,一家3口只靠我妻子的收入维生。我太太有空安慰我的时候,我就尽量松弛一下”。
1936年12月,中苏关系缓和,斯大林允许蒋经国携家回国。一家三口(时蒋孝文仅1岁)途经新疆,历经艰险抵达杭州。
蒋介石夫妇最初对这“洋媳妇”持保留态度:蒋介石因与儿子积怨不愿见她,并要求她穿旗袍、行跪礼(芬娜初次拜见时站立未跪,引发不悦);宋美龄则视她为“单纯无心机,但政治上无用”。
后来蒋介石亲自赐她中文名“蒋方良”(原拟“蒋方娘”,后经蒋经国生母毛福梅改“方良”以避辈分混淆)。
蒋方良随夫在浙江溪口与毛福梅同住,学习官话和宁波话,融入中国家庭。她与蒋经国感情深厚,蒋经国曾赞她“精神上没有压抑,非常轻松”。
三, 在台湾的生活与第一夫人生涯:
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蒋方良随家定居台北。蒋经国升迁后,她深居简出,避免影响丈夫政务。
1967年迁入大直官邸后,生活更显神秘:鲜少公开露面,只参与劳军、妇联活动,或与蒋经国院中散步。她热爱京剧,常携夫观赏;也思乡心切,1968年短暂回苏联探亲(停留一周),但晚年因经济拮据(仅靠抚恤金)再也没有返国探亲。
作为第一夫人(1978—1988),她低调朴素:穿旗袍、说流利国语,却未教子女俄语。友人赞叹她是一位“称职中国媳妇,非称职的俄罗斯妈妈”。
蒋经国去世后,她独居“七海官邸”,生活简朴,甚至买不起回俄机票。
俄罗斯友人忆她“收藏起内心的热情”,在当年亲美抗苏的氛围中, 她愈发沉默,仅一次会见白俄罗斯市长,聊家乡往事。
四, 晚年与逝世:
蒋方良晚年健康欠佳,2004年12月15日因肺赘生物导致呼吸衰竭,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
葬礼上,当时的陈水扁总统颁褒扬令,国民党副主席覆盖党旗,遗体火化后与蒋经国合葬在台湾。
她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从苏联劳工到台湾贵妇,她一生隐忍,鲜有怨言。
五, 历史影响与轶事:
1, 文化融合:蒋方良是中苏联姻象征,推动蒋经国“亲苏”转向“亲中”。她的子女多在政商界活跃。
2, 乡愁:她爱听俄罗斯音乐、吃罗宋汤解乡愁,却终未重返故土。
3, 争议:蒋经国早年有原配章亚若(1930年苏联婚,1939年疑中毒亡),蒋方良为其“正室”,但她从不提及,体现传统贤妻本色。
蒋方良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奇,更是20世纪中俄交汇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