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mazon仓库里走动时,你会看到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马甲,有深蓝的“Process Assistant(PA)”,浅蓝的“Leadership”,粉色的“Learning”,还有“HR”,“IT”,”Wellness“,等等,当然最多的,还是我穿的这种橘红色,不带任何title的大头兵。和所有公司一样,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只是有一个超级宽大的橘红色”底座“。革命分工不同嘛,大家谁也别瞧不起谁,当然时薪还是有差别。 比如,PA应该比普通员工高出20-30%,再往上的Leader级别,高出50%+,多出个5-10加币,累积到年薪,还是很可观的,足以触发内部的上位竞争。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橘色的想穿上深蓝,深蓝的想穿上浅蓝,除了更高时薪,还能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也更操心,PA和Leader都要提前半小时到岗安排工作,延后半小时下班收拾交接,每天工作11小时,Leader还要强制去夜班轮换,根本算不上什么美差。但现代企业就是如此,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想以此为职业未来的人,似乎也是别无选择。
金钱,就是资源。如果你有了超能力,可以随意调动任何资源,仔细想想,你根本不需要金钱。但我们不是超人,便不得不为了这几张官方背书的纸片,或是那一串银行担保的数字,而匆匆忙忙的每日奔波。
不太记得了,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傍晚吧,离下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打包台边上,正是一天中最疲惫最难熬的时段。或许那一刻,河边的沙滩上,人们正在夕阳的余晖中,享受加国难得的夏日闲适;或是为了新的一周,超市采购准备一家人的食品日杂。而我,在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中,机械般挥舞中的双手,陡然停滞,周遭的喧嚣也突然安静了,脑子里清晰的浮现了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在哪?我这是在干什么?
对啊,如此美好的傍晚,我为什么会在这?一想到这些,整个人都不好了,随即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不确定,我是否正在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赚这几两碎银,难道只是为了喂养这副终将消失的躯壳?值得吗?这一切有意义吗?
对于这个问题,许三多说了一句,看似车轱辘一样的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但什么又是有意义的事?又由谁来定义有没有意义?其实,作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长期看法并不影响我眼下的乐观,我曾对家人朋友开玩笑说:虽然做两份工作,但我每周身体休息5天,大脑休息2天,每周休息7天,巴适地很。只不过,这几个突然冒出的问题,开始让我十分困扰,越想越头大,很长一段时间,心情十分低落,几乎再不想来仓库上班。当然也没那么任性,活儿还是要干的,双手麻木的挥动,像被一套固定程序戴上了镣铐,怎么都挣脱不开;但是,镣铐锁不住咱胡思乱想,“双手被缚”却脑海激荡,早就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 这也是我在仓库工作,保持长时间不无聊的秘诀。
繁忙的流水线上,一件商品在我手里只停留20多秒,就打好包送走,一两天最迟四五天后送达客户手里,一把裁纸刀,划开纸箱取出商品,纸箱丢到垃圾桶,此刻,我打包的全部价值也烟消云散,最多也就持续了5天。又想想我以前写的代码,在客户的系统里上线运行,可能服务5到10年,而后被新产品取代,价值最多持续1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直到电气时代被慢慢取代,影响持续两百多年。某个聪明的古人,发明了轮子造出了车,使得人类运输省力了5000多年。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发现可能会影响人类更长的时间,如果人类不灭绝的话,先算它个10万年吧。
快递打包vs相对论,5天vs10万年,哪个更有意义?那还用问吗,当然相对论更伟大更有意义!但你有没有想过,宇宙138亿年,地球45亿年,再过50亿年后,太阳终将燃烧殆尽,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整个地球。如果放到几十亿年这个时间尺度里,5天还是10万年,都只不过是一瞬一刹那,又有什么区别?
啥意思?你一个破打包的,还想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还和相对论一样有价值?你在搞笑吧。没错,听起来确实可笑,但是在宇宙超大尺度下,两个又的确都没什么意义,亿万年或更久以后,破箱子也好,相对论也罢,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都难逃热力学第二定律,消失在一片死寂的宇宙中。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听起来相当扎心,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宇宙之浩渺,根本不会在乎一粒沙大小的银河系,也不在乎连灰尘都算不上的地球,更不会在乎地球上的那一群碳基复合体,到底是在研究相对论,还是在快递打包,还是在写这篇无聊透顶的破文章,对它来说,它都一视同仁的毫不在乎。
如此说来,那就不仅仅是工作了,整个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哲学家说,只发生了一次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只有一次的生命,也压根儿就没有活过。这听起来很惨,也相当悲观和虚无,不幸的是,这便是宇宙给出的冷冰冰的答案: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一切最终都毫无意义。
既然如此,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非得要刨根问底,就必须抛开宏大的上帝视角,回归到人的视角。历史上,无数的哲学家文化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人说是为了一场体验,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有人说是为了多维度的生理+精神+灵魂追求,等等。如此种种,在我看来,都不如我家小朋友当年十一二岁时,笑嘻嘻的随口一说的那一句,准确而精辟:人活着,就是为了 ---- 不死(not die)。
童言童语,当时自然引起一阵大笑。但后来仔细想想,却又觉得十分有哲理。所谓”不死“,即是”永恒“。如果非要赋予生命以某种意义,答案是不是:追求永恒?当然,也只是相对的永恒,因为绝对的永恒,根本就不存在。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了他做科研写论文的体会。他说,你看农民地里的小麦,遇到大旱之年,即使是麦秸秆没能长高,干瘪矮小,也会在成熟时节赶紧抽穗结籽,争取给世界留下点什么。没错,“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成一种“自己可见的永恒”,这可能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这种相对的所谓永恒,就是许三多在草原五班修的石头路,瓦特的蒸汽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斯克的星舰火星计划,以及我们普通人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子子孙孙。
有哲人说,人类所有的活动,目之所及,皆是生存和繁殖行为。生存是在拒绝死亡(“不死”),繁殖是在追寻”永恒“,一个被动一个主动,都在寻求“有限的永恒”,这不难理解。但这似乎也不准确,你怎么解释有些科学家,比如大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生未婚未育,生存也不成问题,却不断去创造出伟大发明?还有其他不少大科学家亦是如此,他的目的既不是生存也不是繁殖,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依我看,特斯拉们早已跳出了生存和繁殖的层面,追求一种更加长远的“永恒”:把他们的名字和影响,写进历史,刻入"看似永恒"的未来。还有一些人,拒绝了生育,或醉心艺术或寄情山水,致力于增加生命的宽度和精彩,精神愉悦身心健康,也客观上延长了生命。在我看来,增加生命宽度的努力,或是对生命短暂的畏惧,或是对生命长度的不满足,都算的上是“追求永恒”的一种吧。
生命的长度,名,生命的宽度,利;名和利,是人们难以逃脱的宿命枷锁,即便是最接近宇宙“秘密”的科学家,都难以从中解脱。比如杨和李的诺奖世纪之争,按照“追求永恒”的说法,似乎也很顺理成章不难理解了。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找寻和实现“永恒“;有些人很幸运找到了也实现了,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未找到。当然,所谓的有意义所谓的“永恒”,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去追寻自己所认可的那一种,就可以了,与他人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对于普通人而言,既不能把自己写进历史,也难以潇洒的只追求精彩,最显而易见的“永恒”,便是自己的下一代。生养和托举自己的孩子 --- 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便是我们普通人所可见的“永恒”,也是大部分人生命意义之所在。这伟大吗?高尚吗?不见得,可能也只是上帝刻入人类基因里的“代码”,一种本能而已;这和老虎抚育幼虎,鸟类喂养雏鸟,本质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既然”永恒“是意义是目的,那么驱动人类去实现它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人类的终极智慧大脑,在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里说,爱,是唯一的答案。有人考据说,爱因斯坦的这封信是假的,但没关系,我本人完全认可这种观点。
爱,是驱动追寻永恒的原动力。爱产生责任,产生无悔的付出,也产生在至暗时刻仍屹立不倒的毅力和勇气。我甚至觉得,生命的终点 --- 死亡,其实也是被爱所定义的,人会有两次死亡:一次是不爱了没牵挂了,与肉体无关;另一次是不被爱了不被想念了,也与肉体无关。爱与被爱的消失,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真正的彻底的终结。
蜉蝣一日,人生百年,皆是白驹过隙,又何必过于执着?我曾坐在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安大略湖畔,呆看汹涌的湖水,一波又一波的撞击岸边的岩石,溅起阵阵浪花。一滴水飞起来,又落下,滞空一两秒,生于大海又归于大海,刹那间灿烂,像极了一次生于天地,又归于尘土的生命短暂轮回。水滴溅起了的那一刻,你无法预测遇见的是晴空万里,还是暴风骤雨,时也运也。
有人说,文学,是失败者最后的避风港;宇宙学,就是失意者最好的遮羞布。也许是对的吧,so what?此后,每当有人问起我在仓库打包的事,语气或同情或轻蔑或赞佩,我可能会说哦对呀还好吧,心如止水,毫无波澜。
如果不是来仓库打包,我也许不会被这些无聊的问题所困扰吧。但我思故我在,胡思乱想,似乎自然是难以自制的。
又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包括正在读这篇幼稚文章的你。笑就笑吧,我可能会递上一杯水,说,您悠着点儿啊,可别岔了气,哈哈哈。
我在Amazon仓库打包的日子 (5) --- 碎银二三两,人生有几何?
大寒 (2025-11-17 11:47:20) 评论 (1)在Amazon仓库里走动时,你会看到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马甲,有深蓝的“Process Assistant(PA)”,浅蓝的“Leadership”,粉色的“Learning”,还有“HR”,“IT”,”Wellness“,等等,当然最多的,还是我穿的这种橘红色,不带任何title的大头兵。和所有公司一样,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只是有一个超级宽大的橘红色”底座“。革命分工不同嘛,大家谁也别瞧不起谁,当然时薪还是有差别。 比如,PA应该比普通员工高出20-30%,再往上的Leader级别,高出50%+,多出个5-10加币,累积到年薪,还是很可观的,足以触发内部的上位竞争。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橘色的想穿上深蓝,深蓝的想穿上浅蓝,除了更高时薪,还能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也更操心,PA和Leader都要提前半小时到岗安排工作,延后半小时下班收拾交接,每天工作11小时,Leader还要强制去夜班轮换,根本算不上什么美差。但现代企业就是如此,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想以此为职业未来的人,似乎也是别无选择。
金钱,就是资源。如果你有了超能力,可以随意调动任何资源,仔细想想,你根本不需要金钱。但我们不是超人,便不得不为了这几张官方背书的纸片,或是那一串银行担保的数字,而匆匆忙忙的每日奔波。
不太记得了,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傍晚吧,离下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打包台边上,正是一天中最疲惫最难熬的时段。或许那一刻,河边的沙滩上,人们正在夕阳的余晖中,享受加国难得的夏日闲适;或是为了新的一周,超市采购准备一家人的食品日杂。而我,在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中,机械般挥舞中的双手,陡然停滞,周遭的喧嚣也突然安静了,脑子里清晰的浮现了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在哪?我这是在干什么?
对啊,如此美好的傍晚,我为什么会在这?一想到这些,整个人都不好了,随即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我不确定,我是否正在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赚这几两碎银,难道只是为了喂养这副终将消失的躯壳?值得吗?这一切有意义吗?
对于这个问题,许三多说了一句,看似车轱辘一样的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但什么又是有意义的事?又由谁来定义有没有意义?其实,作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长期看法并不影响我眼下的乐观,我曾对家人朋友开玩笑说:虽然做两份工作,但我每周身体休息5天,大脑休息2天,每周休息7天,巴适地很。只不过,这几个突然冒出的问题,开始让我十分困扰,越想越头大,很长一段时间,心情十分低落,几乎再不想来仓库上班。当然也没那么任性,活儿还是要干的,双手麻木的挥动,像被一套固定程序戴上了镣铐,怎么都挣脱不开;但是,镣铐锁不住咱胡思乱想,“双手被缚”却脑海激荡,早就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 这也是我在仓库工作,保持长时间不无聊的秘诀。
繁忙的流水线上,一件商品在我手里只停留20多秒,就打好包送走,一两天最迟四五天后送达客户手里,一把裁纸刀,划开纸箱取出商品,纸箱丢到垃圾桶,此刻,我打包的全部价值也烟消云散,最多也就持续了5天。又想想我以前写的代码,在客户的系统里上线运行,可能服务5到10年,而后被新产品取代,价值最多持续10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直到电气时代被慢慢取代,影响持续两百多年。某个聪明的古人,发明了轮子造出了车,使得人类运输省力了5000多年。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科学发现可能会影响人类更长的时间,如果人类不灭绝的话,先算它个10万年吧。
快递打包vs相对论,5天vs10万年,哪个更有意义?那还用问吗,当然相对论更伟大更有意义!但你有没有想过,宇宙138亿年,地球45亿年,再过50亿年后,太阳终将燃烧殆尽,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整个地球。如果放到几十亿年这个时间尺度里,5天还是10万年,都只不过是一瞬一刹那,又有什么区别?
啥意思?你一个破打包的,还想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还和相对论一样有价值?你在搞笑吧。没错,听起来确实可笑,但是在宇宙超大尺度下,两个又的确都没什么意义,亿万年或更久以后,破箱子也好,相对论也罢,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都难逃热力学第二定律,消失在一片死寂的宇宙中。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听起来相当扎心,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宇宙之浩渺,根本不会在乎一粒沙大小的银河系,也不在乎连灰尘都算不上的地球,更不会在乎地球上的那一群碳基复合体,到底是在研究相对论,还是在快递打包,还是在写这篇无聊透顶的破文章,对它来说,它都一视同仁的毫不在乎。
如此说来,那就不仅仅是工作了,整个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哲学家说,只发生了一次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只有一次的生命,也压根儿就没有活过。这听起来很惨,也相当悲观和虚无,不幸的是,这便是宇宙给出的冷冰冰的答案: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一切最终都毫无意义。
既然如此,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非得要刨根问底,就必须抛开宏大的上帝视角,回归到人的视角。历史上,无数的哲学家文化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人说是为了一场体验,有的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有人说是为了多维度的生理+精神+灵魂追求,等等。如此种种,在我看来,都不如我家小朋友当年十一二岁时,笑嘻嘻的随口一说的那一句,准确而精辟:人活着,就是为了 ---- 不死(not die)。
童言童语,当时自然引起一阵大笑。但后来仔细想想,却又觉得十分有哲理。所谓”不死“,即是”永恒“。如果非要赋予生命以某种意义,答案是不是:追求永恒?当然,也只是相对的永恒,因为绝对的永恒,根本就不存在。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了他做科研写论文的体会。他说,你看农民地里的小麦,遇到大旱之年,即使是麦秸秆没能长高,干瘪矮小,也会在成熟时节赶紧抽穗结籽,争取给世界留下点什么。没错,“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成一种“自己可见的永恒”,这可能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这种相对的所谓永恒,就是许三多在草原五班修的石头路,瓦特的蒸汽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斯克的星舰火星计划,以及我们普通人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子子孙孙。
有哲人说,人类所有的活动,目之所及,皆是生存和繁殖行为。生存是在拒绝死亡(“不死”),繁殖是在追寻”永恒“,一个被动一个主动,都在寻求“有限的永恒”,这不难理解。但这似乎也不准确,你怎么解释有些科学家,比如大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生未婚未育,生存也不成问题,却不断去创造出伟大发明?还有其他不少大科学家亦是如此,他的目的既不是生存也不是繁殖,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依我看,特斯拉们早已跳出了生存和繁殖的层面,追求一种更加长远的“永恒”:把他们的名字和影响,写进历史,刻入"看似永恒"的未来。还有一些人,拒绝了生育,或醉心艺术或寄情山水,致力于增加生命的宽度和精彩,精神愉悦身心健康,也客观上延长了生命。在我看来,增加生命宽度的努力,或是对生命短暂的畏惧,或是对生命长度的不满足,都算的上是“追求永恒”的一种吧。
生命的长度,名,生命的宽度,利;名和利,是人们难以逃脱的宿命枷锁,即便是最接近宇宙“秘密”的科学家,都难以从中解脱。比如杨和李的诺奖世纪之争,按照“追求永恒”的说法,似乎也很顺理成章不难理解了。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找寻和实现“永恒“;有些人很幸运找到了也实现了,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未找到。当然,所谓的有意义所谓的“永恒”,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去追寻自己所认可的那一种,就可以了,与他人可以说是毫不相干。
对于普通人而言,既不能把自己写进历史,也难以潇洒的只追求精彩,最显而易见的“永恒”,便是自己的下一代。生养和托举自己的孩子 --- 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便是我们普通人所可见的“永恒”,也是大部分人生命意义之所在。这伟大吗?高尚吗?不见得,可能也只是上帝刻入人类基因里的“代码”,一种本能而已;这和老虎抚育幼虎,鸟类喂养雏鸟,本质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既然”永恒“是意义是目的,那么驱动人类去实现它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人类的终极智慧大脑,在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里说,爱,是唯一的答案。有人考据说,爱因斯坦的这封信是假的,但没关系,我本人完全认可这种观点。
爱,是驱动追寻永恒的原动力。爱产生责任,产生无悔的付出,也产生在至暗时刻仍屹立不倒的毅力和勇气。我甚至觉得,生命的终点 --- 死亡,其实也是被爱所定义的,人会有两次死亡:一次是不爱了没牵挂了,与肉体无关;另一次是不被爱了不被想念了,也与肉体无关。爱与被爱的消失,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真正的彻底的终结。
蜉蝣一日,人生百年,皆是白驹过隙,又何必过于执着?我曾坐在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安大略湖畔,呆看汹涌的湖水,一波又一波的撞击岸边的岩石,溅起阵阵浪花。一滴水飞起来,又落下,滞空一两秒,生于大海又归于大海,刹那间灿烂,像极了一次生于天地,又归于尘土的生命短暂轮回。水滴溅起了的那一刻,你无法预测遇见的是晴空万里,还是暴风骤雨,时也运也。
有人说,文学,是失败者最后的避风港;宇宙学,就是失意者最好的遮羞布。也许是对的吧,so what?此后,每当有人问起我在仓库打包的事,语气或同情或轻蔑或赞佩,我可能会说哦对呀还好吧,心如止水,毫无波澜。
如果不是来仓库打包,我也许不会被这些无聊的问题所困扰吧。但我思故我在,胡思乱想,似乎自然是难以自制的。
又曰,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包括正在读这篇幼稚文章的你。笑就笑吧,我可能会递上一杯水,说,您悠着点儿啊,可别岔了气,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