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写作,为何是美国大学最强调的学术能力?

远远的雾 (2025-11-17 06:44:03) 评论 (7)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如果要挑出一项最核心的学术能力,那无疑应该是写作能力。它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和学术表达的综合训练。对中国国际生的家长来说,对写作的重视往往不如对数学和考试成绩的关注而在美国本土的华裔家庭中,孩子虽然身处英语环境,但写作依然常常被误以为只是自然的“母语能力,不如 STEM 那样值得投入。事实上,无论你住在北京、上海,还是纽约、洛杉矶,只要孩子的目标是美国大学,尤其是美国名校,写作都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竞争能力。

这种重要性源自美国大学深植已久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本科阶段,美国高校普遍奉行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因此,各校几乎都会把写作课程列为必修课,要求大一、大二学生修完至少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写作课程,以确保他们能够在历史、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不同领域,以清晰、严谨的语言提出论点、分析证据、构建论证。与此同时,美国高校的评估学生的方式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迥然不同。中国的教育更依赖标准化考试,考核重点是知识点;美国大学却把大小论文写作当作最主要的评估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展现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表达。

而写作在美国并不是从大学开始的。美国的小学三四年级,孩子就开始进行句子、段落训练;到了中学,会系统学习五段式结构;到了高中,尤其是AP课程,各科小作文长篇论文从历史文献分析到文学作品解读几乎是每周、每学期的常态。换言之,美国学生从很小起便在不断练习写作以写作作为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表达方式。即使经历了多年从小学到高中的写作训练到了大学,学生们仍然要上必修的写作课程,这说明写作技能是美国大学最强调、最重视的基础能力训练。

对来自中国的学生而言,挑战会很大。中国的作文教育长期带着某种官方声音的倾向:结构固定,立场趋同,文本解读受意识形态限制。例如,写文章往往需要先铺陈宏大的背景;分析文学作品时,常常只能沿着被认可的解读前进,要遵循意识形态的标准答案,而不鼓励多元视角。这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个性表达,也使学生缺乏提出独立观点的习惯。

对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学生而言,问题又有所不同。他们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在英文环境中学习,但家长的关注度往往停留在作业能完成的层面家长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的数理化课程,无论是学校的作业,还是课外的辅导课,都会无意识地忽视写作能力的训练许多孩子词汇充足、表达自然,却在进入高中甚至大学后发现论文写作困难:段落逻辑不清、论证链条松散、无法用证据支撑观点。他们的语言没有障碍,但批判性思维训练常常不足以满足大学写作标准。我不否认华裔的孩子有很多牛娃,写作能力也非常强,但对更多的华裔家庭来说,家长对孩子写作能力的重视度远不如数理化。

美国大学真正看重的,是能否通过写作展现独立思考,这便是所谓的批判性写作。教授通常会问“What’s your reading?”他的意思不是要学生复述内容,而是要求他们提出自身的解读,并用文本证据把观点一层层建立起来。无论观点多么特别,只要证据充分,就是有效论点。批判性写作的核心正是如此:观点不是套来的,而是从阅读中生长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text-based 写作,也就是基于文本的写作。没有观点标准的对错,只要你的观点能够有足够的文本证据支撑,任何观点都是可以站立住的。这就是批判性写作的核心:你对文本有深入的阅读,你通过阅读产生了你自己的想法,你最后把你的想法有逻辑、有结构地表达出来。这种能力,我们也成为批判性思维。

这一点对所有华人家庭都具有共通意义。不论你在中国还是美国,只要孩子未来要进入美国大学,就必须理解:写作并不是一项辅助技能,也不是只靠语言天赋就能完成的任务。它是一种思维能力,需要长期训练;是一种跨学科工具,贯穿大学课程的始终。中国国际生要在非母语的英语环境中用写作与英语母语者竞争;华裔学生则需要在语言优势之外加强思维与论证能力。这两类学生都不能依靠考高分来替代写作能力的培养。

真正能支撑孩子在美国大学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考试,而是写作。这是一种能够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建立逻辑、说服他人的能力。只要目标是美国名校,无论是美国的华裔家庭还是中国家庭,这都是孩子必须尽早建立、并持续磨练的学术基础。当然现在有了ChatGPT,文字作业容易多了,但是要想达到思想的深度,还是需依靠学生的眼光、视野判断和分析能力。

 

2025.11.17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