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在退休后,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安稳”。
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储蓄,自然希望能够稳稳守住。然而,现实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退休而停止变化。
物价在上涨,利率在波动,经济在震荡,全球局势也愈发难以预测。
在这样的环境下,单纯追求“保本”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无声的风险。
换句话说,在当今时代——不投资,才是真正的冒险。
1. 政府养老金的可持续性问题
退休金制度看似稳固,其实存在结构性隐忧。
世界多国已进入”少子高龄化”时代,劳动人口减少,领取退休金的人口却持续增加,养老金支出年年攀升。
结果是——“缴的人越来越少,领的人越来越多”。
日本便是一个明显的警讯。
由于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国家养老金(国民年金)已多次面临调整,未来甚至可能减少给付或延后领取年龄。
同样的趋势,也正在台湾与加拿大浮现。
台湾的劳保年金长期面临“入不敷出”,官方报告显示若不改革,基金将在二十年内用尽。
加拿大的OAS和CPP虽被视为全球较稳健的公共养老金,但随着人口老化与医疗支出增长,未来也难以完全排除“减额或延迟”的风险。
换言之,政府养老金虽是退休的“底线保障”,却不是“长期依靠”。
真正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仍是个人的储蓄与投资能力。
2. 实际收入的不足
即使以目前标准计算,政府养老金本身也只能满足基本生活。
以加拿大为例,即使同时领取CPP与OAS,一对夫妻每年合计的退休金约为三万左右加元。
在房产税、保险、食物与交通等支出不断上升的现实中,这样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型”生活。更不用想有意外财务支出和长照需求。
若想享受有品质、有弹性的退休岁月,就必须依靠额外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收入缺口。
退休后的理财重点,不再是资产的“增长速度”,而是现金流的“持续性”。
有些人习惯将所有资金锁在定存或GIC中,虽然表面安全,却难以产生足够的现金流。
一旦遇到突发医疗或家庭支出,只能被迫动用本金,反而让资产结构越来越脆弱。
理想的退休投资,应当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
例如:
- 稳健的分红型股票或股息ETF,可提供持续现金流;
- 投资级债券或平衡型基金,可平抑波动;
- REITs(房地产信托)能兼顾资产保值与租金收益。
通货膨胀,是退休理财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假设每年通胀率为3%,十年后货币购买力将缩水近30%。
也就是说,今天C$1,000的生活支出,十年后将需要C$1,340才能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
若所有资产都停留在2%利率的定存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正在被“无声掠夺”。
为了抵御通胀,退休者必须让一部分资产留在能“成长”的领域,例如分红基金或股息股票,使财富增长速度不被物价追上。
加拿大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性的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 LTC)缺口急速扩大。与此同时,医疗体系长期人手不足,护士与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已持续多年,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加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提供的长照服务不仅设有严格的收入与疾病条件,候补时间更是漫长到令人难以想象——排队数年已是常态。对许多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而言,这种延误不仅影响生活品质,更可能危及健康与尊严。
至于私人长照机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由于缺乏完善的政府监管与政策支持,私人长照市场长期处于供给不足、价格高昂的状态。床位有限、专业人员短缺,再加上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使得收费节节上升。如今,入住私人护理院每月费用动辄七八千加币,有些甚至达到一,二万加币。对一般的中产阶级退休人士而言几乎难以负担。
五、世界的不确定性:“安全”已不再安全
过去,人们相信政府债券与银行存款最安全,但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变局正在颠覆这一观念。
从疫情冲击到地缘政治冲突,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让“固定收益”资产不再绝对稳固。
各国政府债务攀升、货币持续宽松,使得低利率甚至负利率长期存在。
这种环境下,退休资金若仅依靠债券与储蓄,难以维持购买力。
分散投资因此成为新的“安全”。
在不同资产类别和不同地域类别(股票、债券、REITs、国际基金)中取得平衡,反而能降低整体风险。
“投资有风险”固然正确,但“完全不投资”的风险更大。
当通胀高于利息,你的财富其实每天都在缩水。
若不参与市场成长,就等于主动放弃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复利效应。
退休投资不应追求高风险高报酬,而应追求稳中求进、以投保值。
这意味着:
- 以保守比例参与市场;
- 以分散策略降低波动;
- 以现金流为核心目标。
下面我们来对各国货币十年后的购买力变化做一个分析。
各国货币10年后购买力比较表
假设每年通货膨胀率为2%、3%、4%、5%,比较加拿大加元(CAD)、新加坡币(SGD)、新台币(TWD)在10年后的购买力变化。|
年平均通胀率 |
购买力剩余比例 |
100万加元 |
100万新币 |
2000万台币 |
|
2% |
82.0% |
C$820,000 |
S$820,000 |
NT$16,400,000 |
|
3% |
74.4% |
C$744,000 |
S$744,000 |
NT$14,880,000 |
|
4% |
67.6% |
C$676,000 |
S$676,000 |
NT$13,520,000 |
|
5% |
61.4% |
C$614,000 |
S$614,000 |
NT$12,280,000 |
即每年通胀复利侵蚀的实际购买力。
- 温和通胀(2%)
即使看似温和的通胀,也会在10年内让货币购买力下降近20%。
这意味着,如果今天C$1,000,000能维持10年的生活支出,十年后相同支出需C$1,220,000。 - 中度通胀(3%–4%)
十年后货币价值仅剩约七成。
也就是说,现在的100万元,十年后只能买到今天70万元的东西。 - 高通胀(5%)
十年后购买力仅剩六成。
相当于每年的“无声贬值”超过4万元加币或新币。
• 不投资,就会被通胀“慢慢吃掉”。
• 想要维持购买力,投资报酬率至少需抵消通胀率。
• 对退休族而言,适度配置能产生现金流与抗通胀能力的资产(如分红ETF、平衡基金、REITs)至关重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