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自驾游(十)

YangLin64 (2025-10-11 10:41:36) 评论 (0)

9. Queenstown

皇后镇位于新西兰南岛中部的奥塔哥地区,四面群山环绕,濒临碧蓝如镜的瓦卡蒂普湖(Lake Wakatipu),是新西兰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这里四季皆景:夏日阳光明媚、湖水湛蓝;冬季白雪皑皑,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皇后镇原本是一个宁静的淘金小镇,如今已发展为享誉全球的度假胜地。它以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户外活动和浪漫的氛围著称,被誉为“世界探险之都”。无论是乘坐缆车俯瞰全城,还是体验高空跳伞、喷射快艇、滑翔伞、蹦极等极限运动,皇后镇都能让人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与大自然的震撼。

除了冒险刺激,这里也不乏宁静与诗意。傍晚时分,漫步湖畔、远眺雪山,或在餐厅享受一顿精致的晚餐,都是难忘的体验。皇后镇不仅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小城,更像是新西兰南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让人流连忘返。

以上是ChatGPT对皇后镇的简介。

昨天傍晚抵达皇后镇用晚餐时,天色已黑。次日清晨来到湖畔闹市区时,许多早餐店还未开门。路边立着一座威廉·吉尔伯特·里斯(William Gilbert Rees)的雕像,说明牌上写着他是皇后镇的创立者。

吃过早饭后,我们沿路慢行,前往乘坐缆车的地方。快到入口时,看到一个心形的“LUMA”广告标志。据我了解,新西兰偏左。比如一些环保措施就略显极端——餐厅里的一次性刀叉勺几乎都是竹制的。若论资源消耗,把竹子加工成餐具所耗费的能源和材料恐怕并不比塑料少。其实,塑料若能妥善回收,才是更合理的做法。扯远了。从北岛到南岛,我几乎没见过什么彩虹标志。看到LUMA那鲜艳的色彩,不免联想到是否与彩虹文化有关。但打开他们的网站浏览一番,也没发现类似信息,大概是我想多了。

缆车山顶设有免费的游客自动拍照项目,不过我用他们提供的二维码或代码登录网站,都没能看到照片。

除了俯瞰皇后镇全景,山顶还有雪橇车滑行(luge ride)活动,参加的人不少。我们对此兴趣不大。山顶还修有几条步道,最长的有数公里。可惜那天我穿的袜子太短,踝关节被登山靴磨破了,只能回旅店换上长袜再继续走。

从缆车处返回旅店的路上,看到不少树上挂着鸟食罐,前来啄食的主要是图伊鸟(Tūī),间或也有几只黄色的铃鸟(Bellbird),它们都是新西兰的本地鸟。后来在湖边徒步时,还拍到一只可爱的银眼鸟(Silvereye)——这是一种从澳大利亚迁居过来的鸟类。

回到旅店换好鞋袜后,我们又沿湖漫步。湖边有几株加利福尼亚巨杉,其中一棵种于1874年,1992年时的高度为31米,如今至少已有40米高,依然枝叶葱茏,气势非凡。

沿着河边的步道继续前行,我看到一只栖息在树上的鸽子。几位游人见我举起相机对着树,也停下来张望。等他们发现那只鸽子后,还向我致谢。这种鸽子名叫新西兰林鸽,毛利语称Kererū(克鲁鲁),是新西兰特有的大型鸽类。它体型比普通鸽子更大,以水果和浆果为食,是唯一能吞下大颗果实并吐出种子的鸟类,在新西兰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种子传播者角色。

我们沿着步道绕着小半岛走了一圈,随后进入半岛中央的花园。花园里花木繁盛,种植着不同品种的山茶花、马缨丹、水仙、杜鹃、木兰等。其中有一种远看像花、近看却是粉红色的卷心菜状植物(图四),名叫观赏甘蓝(ornamental cabbage)。虽然也可食用,但比普通卷心菜更苦,纤维也更粗。花园中还有一座玫瑰园,只是此时尚未到花季。

花园里立有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几位去南极探险未能生还的探险者。园中还陈列着其他艺术作品。那个雕塑名为《芙蓉》(Fleur),作者是伊丽莎白·霍尔(Elizabeth Hall)。在我这个艺术外行看来,那蜷坐的姿态并不优美,甚至还不如那根支撑树干的叉子来得自然。右下角的景致是喷泉与小桥。

立于水中的雕像是一只毛利犬(Kuri),岸边的说明牌上写着“Kuri”。它是毛利人早期带入新西兰的古老犬种,如今已灭绝。

颜色鲜艳的雀类叫苍头燕雀(Common Chaffinch),新西兰比较常见的鸟类。公园内外还有不少其他鸟类,如麻雀、乌鸦、鸭子和海鸥,就不一一附图了。顺带一提,根据资料,这里的“乌鸦”其实是澳大利亚喜鹊。

走出花园时,前方是一座拱门式纪念门廊,上方刻着“Service Above Self”(服务超越自我)的字样,用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战士。拱门两侧刻着阵亡者的名字。

走完小半岛和花园后,我们穿过热闹的市区,在路边摊买了几个饺子当午餐,然后沿着湖的另一侧继续前行。不久,路边立着一块告示牌,表面的薄膜已经开始风化,但字迹依然清晰。牌子上方写着大字——St Omer Park(圣欧默公园)。下面是一段简短的介绍:

“弗朗索瓦·圣欧默是一位面包师、镇议员、市长,同时也是一位热爱树木的人。他于1827年出生在法国马赛,曾游历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最终于1863年来到皇后镇。此后,他买下了一家面包店,积极参与市政事务,先后担任镇议员11年、市长14年,并热心支持多家社会组织。

1863年的皇后镇荒芜贫瘠、几乎没有树木,弗朗索瓦·圣欧默率先发起植树活动,包括在皇后镇湾湖畔种植垂柳。他的儿子弗兰克和化学家路易斯·霍托普也参与其中。弗朗索瓦去世后,弗兰克延续了父亲的事业,并通过自治市议会持续推动皇后镇的绿化与美化。”

从这块牌子开始,湖岸与公路之间的地带,正是圣欧默公园。我们注意到另一端也有一块相同的牌子,只是那边的薄膜完好如初。

走出圣欧默公园的另一端时,我看到路边的一个路牌,指向Glenorchy(格伦诺基)。路牌下方的小字写着:“Glenorchy, Gateway to Paradise(格伦诺基,通往天堂之门)”。这一天我走了两万多步,是在新西兰行走最多的一天。本还想保持另一记录:汽车行驶0公里,却终究没能如愿。

时间尚早,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格伦诺基是未曾去过的首选之地。它还是电影《魔戒》的取景地之一,距离皇后镇四十多公里,往返不过两个小时。既然那里被称作“通往天堂之门”,那就去走一趟吧。

从皇后镇到格伦诺基的路几乎全程沿着瓦卡蒂普湖,山路蜿蜒,路面较窄,有两段近一公里的路段是单行线(没有分道线,设有会车提示)。一路上湖光山色本该迷人,但这几天看多了——尤其是在来皇后镇途中已经欣赏过瓦纳卡湖与哈威亚湖——加上当日无阳光,沿途停留不多。

抵达格伦诺基后,我并未找到那扇“通往天堂的门”究竟在哪里。这一趟,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