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西部行D3 嘉峪关,敦煌

十戈 (2025-09-29 15:01:29) 评论 (0)
上午:嘉峪关,参观了两个景点,嘉峪关关楼和悬臂长城。

1. 嘉峪关关楼:从小读历史就知道,长城的最西端在嘉峪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今天终于亲临其境, 亲眼目睹他的雄姿。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长城沿线最为壮观、保存最完整的关城,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整个关城内外形势险要,城楼高耸,城墙厚实,由内城、外城、瓮城和城壕等部分组成。东连万里长城,西望古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边陲锁钥"。
 
 
进景区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冯胜将军塑像。冯胜将军:(?—1395年),字宗异,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洪武年间,冯胜被派往西北镇守,主持修建和加固嘉峪关,确保边防稳固。他因此与嘉峪关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九眼泉:就在嘉峪关玉泉湖景区里面,是那里的核心景点之一。这里泉眼密布,共有九股泉水并排涌出,清澈甘甜,汇聚成湖,因此得名“九眼泉”。湖水四季不竭,晶莹如玉,古人称其为“天下奇泉”。
 
 
东闸门:是嘉峪关的主要通道之一,位于外城墙东北角,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著称,门楣悬挂清代肃州总兵李廷臣所题“天下雄关”匾额。
 
 
碑亭:该碑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时题写“天下雄关”四字并镌刻成碑。
 
 
关墙:厚重古朴,既显雄浑,又透出一股沧桑。
 
 
文昌阁:是关城附属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因供奉主管文运、科举的文昌帝君而得名。明清时期,戍边将士与当地百姓都在此祈求子弟学业有成、仕途顺遂,因此文昌阁不仅是一处宗教建筑,也承载了人们对文化昌盛的美好愿望。
 
 
关帝庙:是一座供奉关羽的庙宇。关羽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忠义的化身,历代边关戍守者和商旅都崇拜他,祈求平安与忠勇。
 
 
戏台:嘉峪关关城内保存有一座古戏台,是关城附属建筑之一,供士兵、边民和过往商旅休闲娱乐、观看戏曲表演之用。
 
 
光化门:嘉峪关关城一共设有东门、西门两座主要城门,分别通向长城的内外。其中,东门又被称为“光化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即第二道防御小城),敌人若攻破第一道城门,便会被困在瓮城之中,成为瓮中之鳖,便于守军反击。这种布局,体现了明代边塞军事防御的周密与严谨。
 
 
 
沿着马道缓步而上,关楼渐渐在眼前升起。马道一侧是厚实的城墙,砖石斑驳,透着岁月的痕迹。马道的斜坡宽大坚实,仿佛曾经承载过成千上万马蹄的踏印。随着步伐渐渐升高,关楼的轮廓越发雄伟,高耸的城楼、飞檐斗拱进入眼帘。沿着马道而上,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攀登,更是一场穿越历史的时光之旅。
 
 
登上关楼,视野开阔,整个嘉峪关和远处的大漠戈壁一览无余,仿佛可以感受到昔日戍边将士的守关豪情。
 
 
关楼巍然矗立,背后是远处祁连山上千年积雪的映衬,雪峰银白闪耀,仿佛为关楼披上了神秘的铠甲。晨曦或夕阳下,关楼与雪山交相辉映,既显雄关的威严,又添一份自然的壮美,令人心潮澎湃。
 
 
游击将军府:府衙为当时负责防卫河西走廊、镇守边疆的游击将军办公、居住之所。它不仅是军事指挥中心,也兼具行政管理职能,体现了明代边关军事制度的完善。将军府建筑布局严整,正殿宽敞庄重,两侧配有厢房、兵器库和马厩等附属建筑。游击将军在此调度兵力、巡查边防、会见使节,府中充满了浓厚的军事气息。
 
 
演武场:是嘉峪关关城内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用于将士练兵、演练军械、操练阵法。
 
 
敌楼:是嘉峪关关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建筑,位于城墙关键位置,用于观察、警戒和防御敌军进攻。
 
 
 
最后一段长城,其实是一道由土坯夯筑而成的墙,缓缓向南延伸,蜿蜒直到远方山脚下,与戈壁和祁连山相接,显得苍茫而悠远。虽然不如石砖城墙那样巍峨,却依然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守关的历史厚重感。
 
 
定城砖:相传修关工匠易开占精通九九算法,曾精确计算出建造嘉峪关需用砖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监事官事先约定,若实际用砖数量超出或不足,将对工匠处以刑罚。嘉峪关竣工后,仅余一块城砖被放置于西瓮城门楼檐台。面对监事官追责,易开占称此砖为神仙放置的‘定城砖’,擅自移动将导致城楼坍塌。该砖因此得以保留,现存于原位。
 
 
嘉峪关的西关门:一脚踏出便是关外,辽阔的大漠与远方的祁连山一望无际。此刻,我们旅行团的全体六人站在城门前,举起相机留下合影,巍峨的关楼为背景,大漠作衬,定格了这一段难忘的旅程,也定格了“站在天下第一雄关之外”的激动心情。
 
 
雄关漫道真如铁:抬头望见城楼上苍劲的匾额,不禁让人联想起昔日戍边将士的誓死坚守与商旅往来的繁忙景象。今日的嘉峪关,早已没有了刀光剑影,却依旧以高大的身姿诉说着历史。伫足回望,胸中涌起豪迈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丽关隘与千年风云交织,令人久久难忘。
 
 
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嘉峪关是一处宝地:这里既有壮丽的大漠、祁连雪峰的自然风光,也有关城、城楼、文昌阁、关帝庙等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与历史在同一画面中交汇,每一个角度都能拍出令人惊叹的作品,随手一拍都是绝佳的大片。
 
2. 悬臂长城:筑于约45度的山脊之上,是万里长城接入嘉峪关的最后一段长城,被誉为万里长城的尽头。从远处望去,悬臂长城如同一条巨龙顺着山脊蜿蜒而下,险峻雄伟,令人叹为观止。但取名悬臂,并不贴切,和人们心里对悬臂的理解相距甚远。
 
 
 
 
 
水门:门口装有石板或铁闸,可以控制水流。古时守城将士既能防洪排水,又可利用水门周围的壕沟形成天然屏障,加强城防。
 
 
 
 
下午:驱车来到敦煌。先游览鸣沙山和月牙泉,晚上观看了一场歌舞表演。
 
1. 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城南约5公里,是戈壁大漠中的一片沙丘群。因风吹沙动、发出如鸣钟般的声响而得名。
 
 
 
踏入敦煌的鸣沙山,脚下的沙粒细腻柔软,随风轻轻作响,仿佛沙丘在低声歌唱。金色的沙浪起伏连绵,骆驼队缓缓行进,留下整齐的足迹,带着我们穿行在这片浩瀚的沙海中。攀上沙顶,远方戈壁与蓝天相接,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骑骆驼饶了一大圈,大约40分钟,来到了月牙泉,其实直接走过来近得多。
 
 
月牙泉:月牙泉位于鸣沙山脚下,是沙漠中的一汪天然淡水湖,形似弯弯的新月,因此得名月牙泉。泉水清澈甘冽,四季不竭,周围绿树成荫,犹如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泉水与沙丘相映,形成独特的沙泉景观,别具一格。
 
 
驻足其畔,月牙泉静静卧于沙谷之间,轻风拂面,耳边是沙的低语,眼前是水的柔光,仿佛时间在此停驻,心境也变得平静。
 
 
 
月泉阁坐落在月牙泉边,最初修建于清代,后来经过多次修缮,阁楼飞檐翘角,朱柱碧瓦,与金黄的沙丘、碧绿的泉水相映成趣,如今成为月牙泉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登上月泉阁,感受沙漠绿洲的宁静与清凉。



为了拍摄月牙泉的全景,我们不辞辛苦地爬上高高的沙丘,脚下的沙子不断滑落,鞋里也灌满了细沙,但当站在沙顶俯瞰那弯弯的碧泉与金色沙海交织的壮丽景象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满足与惊叹。







鸣沙山黄沙漫漫,月牙泉碧波如镜,形成绝佳的摄影画面。敦煌的鸣沙山与月牙泉之行,让我深深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与沙漠的壮美。

2. 乐动敦煌:《乐动敦煌》是一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大型演艺项目。整场演出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将音乐、舞蹈、杂技、影像、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让观众在光影与乐声中,仿佛穿越时空,走进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















特色美食:
午餐:驴肉黄面套餐。驴肉黄面是嘉峪关乃至河西走廊一带的特色美食。黄面采用当地硬质小麦粉加碱水手工拉制,色泽金黄,口感筋道爽滑,是西北特色面食的典型代表。配上卤得入味的驴肉,肉质鲜嫩而不柴,香气四溢。
 
 
还有一道菜叫石头炒羊肉,我还真是头一次见识。石头炒羊肉是敦煌地方颇具特色的一道菜。顾名思义,它是把河西走廊戈壁滩上的鹅卵石洗净加热,再与羊肉一同爆炒。高温的石头既能迅速锁住羊肉的汁水和香气,又能保持受热均匀,使羊肉外焦里嫩,鲜香扑鼻。
 
 
晚餐:大漠风情宴-红柳烤全羊。整只羊经过秘制调料腌制,再用敦煌戈壁滩特有的红柳枝穿插固定,放在炭火上慢慢烤制。红柳木燃烧时会散发出独特的清香,与羊肉的鲜香相互融合,使得烤出的羊肉外皮金黄酥脆,肉质鲜嫩多汁,带着一股天然的野味气息。
 
 
 
 
 
住宿:敦煌飞天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