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危险的三角循环:Bronx—Harlem—42街
1989年8月30日傍晚,国航707终于稳稳地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JFK)。我提着行李,怀揣仅有的40美元,走进了这个传说中的大都会。40美元——少得连一趟出租车都付不起。幸好,W同学和善良的Ch先生开车来接机。他们知道我囊中羞涩,便直接把我送到布朗克斯(Bronx)一位自费留学生家中过夜。第二天,经那位留学生介绍,我和一位来自美国中部的自费留学生M先生一家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厅的公寓。
他们一家三口睡卧室,我则落脚在敞开式客厅。没有隔断,更没有隐私。无奈之下,只得跟M先生夜里外出“寻宝”。纽约人搬家频繁,不少家具常常被弃置在街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遗弃的东西里,有时竟藏着堪称“珍品”的好物。很快,我们便捡到几只结实的柜子,搭起简易的隔离墙。就这样,客厅成了我在美国的第一个“窝”。那一夜,我忐忑不安的心终于稍稍安定下来,却没料到自己即将开启一段危险而漫长的三角循环——布朗克斯、哈林、42街,生活、工作、学习,就在这三点之间来回穿梭。这三个地方,交织成一段充满挑战又终身难忘的历程。
危险的栖身之所:Bronx
布朗克斯——这个名字早已背负无数传说。华人对它的印象,多半源自成龙的电影《红番区》(Rumble in the Bronx)。现实比电影更冷酷。这里是纽约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居民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七八十年代,布朗克斯南部纵火案频发,废弃的大楼俨然成了毒品、抢劫和凶杀的温床。直到今日,它仍被视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初到纽约对于囊中羞涩的留学生我来说,这里是唯一的选择。从1989年到1993年,我几乎都在布朗克斯落脚:先是与M先生一家共住在Perry Ave;后来搬到206街,与博士后家庭合租;再后来,终于能独自租下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那几年,我的生活轨迹几乎都在地铁D线终点站——205街附近画圈。
布朗克斯并非一片漆黑,它有贫民窟般的南区,也有安全祥和的意大利人聚居区,那里小餐馆里飘出的都是正宗的意式香气。但我所住的地方,虽说相对安全,但离南布朗克斯不过三站路,而这三站,却是生死的距离,危险时刻相伴。每天上下学,我都要穿过那些危险地带。第一次面对满车厢的黑人兄弟姐妹时,我心里生出的恐惧,至今难忘。毕竟从小听到的抢劫故事,主角总是他们。
M先生为了养家,不得不在182街的中餐馆打工、送外卖。短短半年,他就在回家路上被抢了两次,好在都捡回了性命。
有一回,我和朋友驾车前往曼哈顿。那时没有GPS,更没有Google Map,靠的只是AAA的纸质地图。因为一个出口走错,我们误入南布朗克斯。四周漆黑一片,街道空旷得像是被遗弃。路两侧的楼宇残破,有些已被纵火烧毁,黑洞洞的窗户像张开的怪兽之口。废墟里闪烁着微弱的火光,几个黑人蜷缩在火堆旁取暖,像一群幽灵在黑暗里游走。那一刻,我全身汗毛倒竖,仿佛掉入鬼城。朋友强作镇定,锁紧车窗,慢慢驶向一处加油站问路,才算死里逃生。后来我才知道,那片区域连纽约警察局都不敢在夜间单独出警。
直到1993年朱利安尼当选市长,开始铁腕整治犯罪,布朗克斯的治安才逐渐好转。
危险的工作地:Harlem
与布朗克斯相邻的,是哈林区(Harlem)。它的名字曾与辉煌并肩,也与堕落同在。20世纪20年代,“哈林文艺复兴”曾让这里成为黑人文化的摇篮,音乐、诗歌、戏剧如火如荼。著名的阿波罗剧院(Apollo Theater)就矗立在125街,见证了无数传奇的诞生。1967年,年仅9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和兄弟们就在这里赢得选秀,开启了“流行天王”的征程。
然而,繁华未能长久。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加上大批廉租房的聚集,毒品、帮派与暴力接踵而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林已成纽约最令人谈之色变的区域之一。吸毒率是全市平均的十倍,谋杀案每年过百,甚至有公寓整栋被毒贩占据。
在纽约,安全与危险常常只隔着一条街。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就与哈林区紧邻。学长们常半开玩笑地提醒新生:“别跨过125街,不然你可能就回不来了。”虽然现实没那么夸张,但学生们对哈林的恐惧却并非虚构。
我所在的研究单位——纽约市立学院(CCNY),就位于哈林区138街与Convention Ave交界的“危险地带”。从实验室到地铁口,不过二十分钟的路程,却成了无数人被抢的噩梦。很多为了赶论文而熬到很晚的学生,因为错过了校车,都难免遇劫。冬夜尤甚,你可能突然被人从背后勒住脖子,也可能被大衣口袋里若隐若现的枪口逼着交出钱包。
那几年,我谨小慎微:要么乘坐校车,要么结伴而行;晚上尽量不独自外出;坐地铁时,总挑有车长的车厢,以求多一份安全感。凭着这份谨慎,我幸运地平安度过四年。
哈林区的转折,同样始于1993年。朱利安尼上任后,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开发商,并严厉打击犯罪。慢慢地,哈林开始脱胎换骨。
纸醉金迷的求学之地:42街
如果说布朗克斯是贫穷的象征,哈林是危险的代名词,那么42街,则是纽约纵欲与繁华并存的镜像。它曾是文化中心,却在大萧条后沦为“红灯区”。在八九十年代,这里是淫窟毒窝的代名词,纽约堕落与危险的象征。
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是繁荣的象征,它将曼哈顿一分为二,也将42街分为东西两段。第五大道/42街上矗立着庄严的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石狮“忍耐”与“坚强”默默守护着学问殿堂;而42街西段,却曾是色情与罪恶的代名词。霓虹闪烁间,脱衣舞、色情片、黄色录像厅鳞次栉比,淫秽刊物与情色玩具公开叫卖,整个区域俨然是声色犬马的集散地。
研究生中心设在42西街东端的格雷斯大厦。每逢课余,我们常坐在图书馆前的石狮旁,看人潮涌动。老留学生们有个传统:带新来的学弟们去42西街“上课”,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纽约。我们从学校右转走不到200米,就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牌包围。这里有25美分的“西洋镜”录像厅,也有几美元的脱衣舞表演。这一切,都让刚从国内来的我们大开眼界,见识了所谓“资本主义的堕落”。
甚至当时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也位于42西街,一到晚上就被浓妆艳抹的“流莺”包围。外交官们每日出入,仿佛都在经受考验,时刻考验着从中国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有人回国后抱怨:“为什么领馆要设在红灯区?”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那片地段的楼房便宜得惊人,每平方英尺不到20美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朱利安尼铁腕扫荡,色情业被清除殆尽。迪士尼收购剧院,商场、影院、酒店相继进驻,“新42街”从此蜕变。今日再到时代广场,只见巨幅广告与炫彩屏幕昼夜闪烁,成为全世界游客的必到之地。
尾声
多年后重返纽约故地重游,布朗克斯依旧沉重,哈林却渐渐焕发新生,而42街早已光鲜亮丽。那段三角循环的岁月,对我而言,不仅是求学与谋生的挣扎,更是一次在危险与希望之间的修炼。正因如此,每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仍会涌起当年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与震颤——仿佛那40美元还揣在口袋里,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如何在这座城市里一步步闯过来的。
(二)危险的三角循环:Bronx—Harlem—42街
申城小学生 (2025-09-22 16:26:06) 评论 (0)
(二)危险的三角循环:Bronx—Harlem—42街
1989年8月30日傍晚,国航707终于稳稳地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JFK)。我提着行李,怀揣仅有的40美元,走进了这个传说中的大都会。40美元——少得连一趟出租车都付不起。幸好,W同学和善良的Ch先生开车来接机。他们知道我囊中羞涩,便直接把我送到布朗克斯(Bronx)一位自费留学生家中过夜。第二天,经那位留学生介绍,我和一位来自美国中部的自费留学生M先生一家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厅的公寓。
他们一家三口睡卧室,我则落脚在敞开式客厅。没有隔断,更没有隐私。无奈之下,只得跟M先生夜里外出“寻宝”。纽约人搬家频繁,不少家具常常被弃置在街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遗弃的东西里,有时竟藏着堪称“珍品”的好物。很快,我们便捡到几只结实的柜子,搭起简易的隔离墙。就这样,客厅成了我在美国的第一个“窝”。那一夜,我忐忑不安的心终于稍稍安定下来,却没料到自己即将开启一段危险而漫长的三角循环——布朗克斯、哈林、42街,生活、工作、学习,就在这三点之间来回穿梭。这三个地方,交织成一段充满挑战又终身难忘的历程。
危险的栖身之所:Bronx
布朗克斯——这个名字早已背负无数传说。华人对它的印象,多半源自成龙的电影《红番区》(Rumble in the Bronx)。现实比电影更冷酷。这里是纽约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居民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七八十年代,布朗克斯南部纵火案频发,废弃的大楼俨然成了毒品、抢劫和凶杀的温床。直到今日,它仍被视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初到纽约对于囊中羞涩的留学生我来说,这里是唯一的选择。从1989年到1993年,我几乎都在布朗克斯落脚:先是与M先生一家共住在Perry Ave;后来搬到206街,与博士后家庭合租;再后来,终于能独自租下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那几年,我的生活轨迹几乎都在地铁D线终点站——205街附近画圈。
布朗克斯并非一片漆黑,它有贫民窟般的南区,也有安全祥和的意大利人聚居区,那里小餐馆里飘出的都是正宗的意式香气。但我所住的地方,虽说相对安全,但离南布朗克斯不过三站路,而这三站,却是生死的距离,危险时刻相伴。每天上下学,我都要穿过那些危险地带。第一次面对满车厢的黑人兄弟姐妹时,我心里生出的恐惧,至今难忘。毕竟从小听到的抢劫故事,主角总是他们。
M先生为了养家,不得不在182街的中餐馆打工、送外卖。短短半年,他就在回家路上被抢了两次,好在都捡回了性命。
有一回,我和朋友驾车前往曼哈顿。那时没有GPS,更没有Google Map,靠的只是AAA的纸质地图。因为一个出口走错,我们误入南布朗克斯。四周漆黑一片,街道空旷得像是被遗弃。路两侧的楼宇残破,有些已被纵火烧毁,黑洞洞的窗户像张开的怪兽之口。废墟里闪烁着微弱的火光,几个黑人蜷缩在火堆旁取暖,像一群幽灵在黑暗里游走。那一刻,我全身汗毛倒竖,仿佛掉入鬼城。朋友强作镇定,锁紧车窗,慢慢驶向一处加油站问路,才算死里逃生。后来我才知道,那片区域连纽约警察局都不敢在夜间单独出警。
直到1993年朱利安尼当选市长,开始铁腕整治犯罪,布朗克斯的治安才逐渐好转。
危险的工作地:Harlem
与布朗克斯相邻的,是哈林区(Harlem)。它的名字曾与辉煌并肩,也与堕落同在。20世纪20年代,“哈林文艺复兴”曾让这里成为黑人文化的摇篮,音乐、诗歌、戏剧如火如荼。著名的阿波罗剧院(Apollo Theater)就矗立在125街,见证了无数传奇的诞生。1967年,年仅9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和兄弟们就在这里赢得选秀,开启了“流行天王”的征程。
然而,繁华未能长久。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加上大批廉租房的聚集,毒品、帮派与暴力接踵而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林已成纽约最令人谈之色变的区域之一。吸毒率是全市平均的十倍,谋杀案每年过百,甚至有公寓整栋被毒贩占据。
在纽约,安全与危险常常只隔着一条街。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就与哈林区紧邻。学长们常半开玩笑地提醒新生:“别跨过125街,不然你可能就回不来了。”虽然现实没那么夸张,但学生们对哈林的恐惧却并非虚构。
我所在的研究单位——纽约市立学院(CCNY),就位于哈林区138街与Convention Ave交界的“危险地带”。从实验室到地铁口,不过二十分钟的路程,却成了无数人被抢的噩梦。很多为了赶论文而熬到很晚的学生,因为错过了校车,都难免遇劫。冬夜尤甚,你可能突然被人从背后勒住脖子,也可能被大衣口袋里若隐若现的枪口逼着交出钱包。
那几年,我谨小慎微:要么乘坐校车,要么结伴而行;晚上尽量不独自外出;坐地铁时,总挑有车长的车厢,以求多一份安全感。凭着这份谨慎,我幸运地平安度过四年。
哈林区的转折,同样始于1993年。朱利安尼上任后,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开发商,并严厉打击犯罪。慢慢地,哈林开始脱胎换骨。
纸醉金迷的求学之地:42街
如果说布朗克斯是贫穷的象征,哈林是危险的代名词,那么42街,则是纽约纵欲与繁华并存的镜像。它曾是文化中心,却在大萧条后沦为“红灯区”。在八九十年代,这里是淫窟毒窝的代名词,纽约堕落与危险的象征。
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是繁荣的象征,它将曼哈顿一分为二,也将42街分为东西两段。第五大道/42街上矗立着庄严的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石狮“忍耐”与“坚强”默默守护着学问殿堂;而42街西段,却曾是色情与罪恶的代名词。霓虹闪烁间,脱衣舞、色情片、黄色录像厅鳞次栉比,淫秽刊物与情色玩具公开叫卖,整个区域俨然是声色犬马的集散地。
研究生中心设在42西街东端的格雷斯大厦。每逢课余,我们常坐在图书馆前的石狮旁,看人潮涌动。老留学生们有个传统:带新来的学弟们去42西街“上课”,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纽约。我们从学校右转走不到200米,就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牌包围。这里有25美分的“西洋镜”录像厅,也有几美元的脱衣舞表演。这一切,都让刚从国内来的我们大开眼界,见识了所谓“资本主义的堕落”。
甚至当时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也位于42西街,一到晚上就被浓妆艳抹的“流莺”包围。外交官们每日出入,仿佛都在经受考验,时刻考验着从中国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有人回国后抱怨:“为什么领馆要设在红灯区?”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那片地段的楼房便宜得惊人,每平方英尺不到20美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朱利安尼铁腕扫荡,色情业被清除殆尽。迪士尼收购剧院,商场、影院、酒店相继进驻,“新42街”从此蜕变。今日再到时代广场,只见巨幅广告与炫彩屏幕昼夜闪烁,成为全世界游客的必到之地。
尾声
多年后重返纽约故地重游,布朗克斯依旧沉重,哈林却渐渐焕发新生,而42街早已光鲜亮丽。那段三角循环的岁月,对我而言,不仅是求学与谋生的挣扎,更是一次在危险与希望之间的修炼。正因如此,每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仍会涌起当年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与震颤——仿佛那40美元还揣在口袋里,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如何在这座城市里一步步闯过来的。
1989年8月30日傍晚,国航707终于稳稳地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JFK)。我提着行李,怀揣仅有的40美元,走进了这个传说中的大都会。40美元——少得连一趟出租车都付不起。幸好,W同学和善良的Ch先生开车来接机。他们知道我囊中羞涩,便直接把我送到布朗克斯(Bronx)一位自费留学生家中过夜。第二天,经那位留学生介绍,我和一位来自美国中部的自费留学生M先生一家合租了一套一房一厅的公寓。
他们一家三口睡卧室,我则落脚在敞开式客厅。没有隔断,更没有隐私。无奈之下,只得跟M先生夜里外出“寻宝”。纽约人搬家频繁,不少家具常常被弃置在街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遗弃的东西里,有时竟藏着堪称“珍品”的好物。很快,我们便捡到几只结实的柜子,搭起简易的隔离墙。就这样,客厅成了我在美国的第一个“窝”。那一夜,我忐忑不安的心终于稍稍安定下来,却没料到自己即将开启一段危险而漫长的三角循环——布朗克斯、哈林、42街,生活、工作、学习,就在这三点之间来回穿梭。这三个地方,交织成一段充满挑战又终身难忘的历程。
危险的栖身之所:Bronx
布朗克斯——这个名字早已背负无数传说。华人对它的印象,多半源自成龙的电影《红番区》(Rumble in the Bronx)。现实比电影更冷酷。这里是纽约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居民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七八十年代,布朗克斯南部纵火案频发,废弃的大楼俨然成了毒品、抢劫和凶杀的温床。直到今日,它仍被视为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初到纽约对于囊中羞涩的留学生我来说,这里是唯一的选择。从1989年到1993年,我几乎都在布朗克斯落脚:先是与M先生一家共住在Perry Ave;后来搬到206街,与博士后家庭合租;再后来,终于能独自租下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那几年,我的生活轨迹几乎都在地铁D线终点站——205街附近画圈。
布朗克斯并非一片漆黑,它有贫民窟般的南区,也有安全祥和的意大利人聚居区,那里小餐馆里飘出的都是正宗的意式香气。但我所住的地方,虽说相对安全,但离南布朗克斯不过三站路,而这三站,却是生死的距离,危险时刻相伴。每天上下学,我都要穿过那些危险地带。第一次面对满车厢的黑人兄弟姐妹时,我心里生出的恐惧,至今难忘。毕竟从小听到的抢劫故事,主角总是他们。
M先生为了养家,不得不在182街的中餐馆打工、送外卖。短短半年,他就在回家路上被抢了两次,好在都捡回了性命。
有一回,我和朋友驾车前往曼哈顿。那时没有GPS,更没有Google Map,靠的只是AAA的纸质地图。因为一个出口走错,我们误入南布朗克斯。四周漆黑一片,街道空旷得像是被遗弃。路两侧的楼宇残破,有些已被纵火烧毁,黑洞洞的窗户像张开的怪兽之口。废墟里闪烁着微弱的火光,几个黑人蜷缩在火堆旁取暖,像一群幽灵在黑暗里游走。那一刻,我全身汗毛倒竖,仿佛掉入鬼城。朋友强作镇定,锁紧车窗,慢慢驶向一处加油站问路,才算死里逃生。后来我才知道,那片区域连纽约警察局都不敢在夜间单独出警。
直到1993年朱利安尼当选市长,开始铁腕整治犯罪,布朗克斯的治安才逐渐好转。
危险的工作地:Harlem
与布朗克斯相邻的,是哈林区(Harlem)。它的名字曾与辉煌并肩,也与堕落同在。20世纪20年代,“哈林文艺复兴”曾让这里成为黑人文化的摇篮,音乐、诗歌、戏剧如火如荼。著名的阿波罗剧院(Apollo Theater)就矗立在125街,见证了无数传奇的诞生。1967年,年仅9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和兄弟们就在这里赢得选秀,开启了“流行天王”的征程。
然而,繁华未能长久。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加上大批廉租房的聚集,毒品、帮派与暴力接踵而至。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哈林已成纽约最令人谈之色变的区域之一。吸毒率是全市平均的十倍,谋杀案每年过百,甚至有公寓整栋被毒贩占据。
在纽约,安全与危险常常只隔着一条街。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就与哈林区紧邻。学长们常半开玩笑地提醒新生:“别跨过125街,不然你可能就回不来了。”虽然现实没那么夸张,但学生们对哈林的恐惧却并非虚构。
我所在的研究单位——纽约市立学院(CCNY),就位于哈林区138街与Convention Ave交界的“危险地带”。从实验室到地铁口,不过二十分钟的路程,却成了无数人被抢的噩梦。很多为了赶论文而熬到很晚的学生,因为错过了校车,都难免遇劫。冬夜尤甚,你可能突然被人从背后勒住脖子,也可能被大衣口袋里若隐若现的枪口逼着交出钱包。
那几年,我谨小慎微:要么乘坐校车,要么结伴而行;晚上尽量不独自外出;坐地铁时,总挑有车长的车厢,以求多一份安全感。凭着这份谨慎,我幸运地平安度过四年。
哈林区的转折,同样始于1993年。朱利安尼上任后,加大财政投入,吸引开发商,并严厉打击犯罪。慢慢地,哈林开始脱胎换骨。
纸醉金迷的求学之地:42街
如果说布朗克斯是贫穷的象征,哈林是危险的代名词,那么42街,则是纽约纵欲与繁华并存的镜像。它曾是文化中心,却在大萧条后沦为“红灯区”。在八九十年代,这里是淫窟毒窝的代名词,纽约堕落与危险的象征。
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是繁荣的象征,它将曼哈顿一分为二,也将42街分为东西两段。第五大道/42街上矗立着庄严的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石狮“忍耐”与“坚强”默默守护着学问殿堂;而42街西段,却曾是色情与罪恶的代名词。霓虹闪烁间,脱衣舞、色情片、黄色录像厅鳞次栉比,淫秽刊物与情色玩具公开叫卖,整个区域俨然是声色犬马的集散地。
研究生中心设在42西街东端的格雷斯大厦。每逢课余,我们常坐在图书馆前的石狮旁,看人潮涌动。老留学生们有个传统:带新来的学弟们去42西街“上课”,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纽约。我们从学校右转走不到200米,就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牌包围。这里有25美分的“西洋镜”录像厅,也有几美元的脱衣舞表演。这一切,都让刚从国内来的我们大开眼界,见识了所谓“资本主义的堕落”。
甚至当时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也位于42西街,一到晚上就被浓妆艳抹的“流莺”包围。外交官们每日出入,仿佛都在经受考验,时刻考验着从中国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有人回国后抱怨:“为什么领馆要设在红灯区?”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时那片地段的楼房便宜得惊人,每平方英尺不到20美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朱利安尼铁腕扫荡,色情业被清除殆尽。迪士尼收购剧院,商场、影院、酒店相继进驻,“新42街”从此蜕变。今日再到时代广场,只见巨幅广告与炫彩屏幕昼夜闪烁,成为全世界游客的必到之地。
尾声
多年后重返纽约故地重游,布朗克斯依旧沉重,哈林却渐渐焕发新生,而42街早已光鲜亮丽。那段三角循环的岁月,对我而言,不仅是求学与谋生的挣扎,更是一次在危险与希望之间的修炼。正因如此,每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仍会涌起当年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与震颤——仿佛那40美元还揣在口袋里,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如何在这座城市里一步步闯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