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中國大陸的一個名人,在一家餐館使用了中式料理後,對餐廳收費和食材出品,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提出了強烈質疑:認為該餐廳的食物來源,100%是預制菜,大有欺騙消費者之嫌。
因為是名人,他的言論,引起了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消費者的熱議。令這個在餐飲行業秘而不宣的話題,重新浮上水面。
在我看來,無論預制菜,還是半加工菜,全球連鎖餐飲都是一個套路。關鍵還是食物的出品可追溯問題。我們說食材、食用油,食鹽以及調料的來源,通過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查到出處。這點才是關鍵的關鍵。
我自己做過生意,知道成本與效益的關係。按照商家的規模經營的思想,大批量,工業化採購當然是最經濟的,比如雞鴨魚肉、蔬果,食用油和調料的進貨,再經過工業化作坊的批量製作,出來的食物自然是最便宜的。
基本問題解決了,至於食物的口感,以及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應該都可以滿足到,市場太多這類的服務公司。
我在香港生活,從去年開始,本港餐飲業生意便開始一落千丈,不知是經濟不好,還是什麼原因,本港大街小巷,似乎一夜之間,冒出了無數香港人稱為“兩餸飯”的便當檔口。
其實,就是預制菜。兩葷兩素,外加一個例湯,只要28港元,最貴是的三葷三素,外加一個靚湯,也不會超過50元。這比香港茶餐廳平日的一葷一素的燒臘飯,還要便宜許多。品種繁多,應有盡有,粵菜,湖南菜,可以選擇的吃法非常多。
於是,每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從中環寫字樓到新界街市,你可以看到很多高級白領和普通打工仔,都自覺排起長隊購買這個便宜的“兩餸飯”。
這個預制菜,就像一股旋風,把香港的酒樓和茶餐廳生意打得落花流水。很多酒樓和茶餐廳,因為鋪租,人工以及綜合成本的考慮,尤其是兩餸飯的出現,都先後關門大吉。
也許現實大環境的因素,也許人們對中式料理食物價格比較敏感,尤其對食物的色香味以及口感有自己的要求,吃的飽,吃的香是第一考量。其他則不會想太多。
“兩餸飯”的出現,應該是必然的社會產物。這或反映了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追求“兩餸飯”?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所以,當人們都在探討餐飲付費與食物出品品質發生矛盾的話題,我們的行業監管部門,是否應該立法,對所有預制菜,還是半成品加工菜,有一個食材、食用油、食鹽以及調料的來源,有個可追溯的人工智能控制檢索系統(比如使用手機便能快速搜索到食物出品的源頭,比如是否有機的還是非有機的;是手工作坊,還是工業化產生),可能是更加有效務實的解決之道。
我看,無論西方的麥當勞也好,還是中國的“真功夫”也罷,食物出品的好壞,都需要自覺接受消費者的品質追溯,不怕追溯搜索,才是明智之舉。
預制菜還是半成品加工菜:關鍵在於品質可以追溯
Billzhou (2025-09-27 21:23:05) 评论 (0)最近,因為中國大陸的一個名人,在一家餐館使用了中式料理後,對餐廳收費和食材出品,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提出了強烈質疑:認為該餐廳的食物來源,100%是預制菜,大有欺騙消費者之嫌。
因為是名人,他的言論,引起了大陸和港澳台地區的消費者的熱議。令這個在餐飲行業秘而不宣的話題,重新浮上水面。
在我看來,無論預制菜,還是半加工菜,全球連鎖餐飲都是一個套路。關鍵還是食物的出品可追溯問題。我們說食材、食用油,食鹽以及調料的來源,通過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查到出處。這點才是關鍵的關鍵。
我自己做過生意,知道成本與效益的關係。按照商家的規模經營的思想,大批量,工業化採購當然是最經濟的,比如雞鴨魚肉、蔬果,食用油和調料的進貨,再經過工業化作坊的批量製作,出來的食物自然是最便宜的。
基本問題解決了,至於食物的口感,以及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應該都可以滿足到,市場太多這類的服務公司。
我在香港生活,從去年開始,本港餐飲業生意便開始一落千丈,不知是經濟不好,還是什麼原因,本港大街小巷,似乎一夜之間,冒出了無數香港人稱為“兩餸飯”的便當檔口。
其實,就是預制菜。兩葷兩素,外加一個例湯,只要28港元,最貴是的三葷三素,外加一個靚湯,也不會超過50元。這比香港茶餐廳平日的一葷一素的燒臘飯,還要便宜許多。品種繁多,應有盡有,粵菜,湖南菜,可以選擇的吃法非常多。
於是,每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從中環寫字樓到新界街市,你可以看到很多高級白領和普通打工仔,都自覺排起長隊購買這個便宜的“兩餸飯”。
這個預制菜,就像一股旋風,把香港的酒樓和茶餐廳生意打得落花流水。很多酒樓和茶餐廳,因為鋪租,人工以及綜合成本的考慮,尤其是兩餸飯的出現,都先後關門大吉。
也許現實大環境的因素,也許人們對中式料理食物價格比較敏感,尤其對食物的色香味以及口感有自己的要求,吃的飽,吃的香是第一考量。其他則不會想太多。
“兩餸飯”的出現,應該是必然的社會產物。這或反映了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追求“兩餸飯”?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所以,當人們都在探討餐飲付費與食物出品品質發生矛盾的話題,我們的行業監管部門,是否應該立法,對所有預制菜,還是半成品加工菜,有一個食材、食用油、食鹽以及調料的來源,有個可追溯的人工智能控制檢索系統(比如使用手機便能快速搜索到食物出品的源頭,比如是否有機的還是非有機的;是手工作坊,還是工業化產生),可能是更加有效務實的解決之道。
我看,無論西方的麥當勞也好,還是中國的“真功夫”也罷,食物出品的好壞,都需要自覺接受消費者的品質追溯,不怕追溯搜索,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