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家家都打浆糊拿报纸裁成条糊窗户缝,屋里装取暖的火炉,把搁置了一年的铁烟筒子一节节清理干净,从取暖火炉向上转直角一节节连接延伸出窗外。为了冬季取暖安全,居委会有人挨家检查是否各家都留有通风口,避免冬季取暖时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每年都有煤气中毒的人家,轻的头晕脑胀或头重脚轻走路摔跟头,重的会造成全家死亡。
海子和大哥、四弟还有五弟睡在东屋的里小间,那天大哥上夜班不在家,只有哥儿仨睡在一起。东屋外小间两个炕炉睡前都用湿煤封好,中间捅了一个眼儿保持炉火不灭。海子冬天睡觉喜欢蒙头,爹妈说也没用,睡前还好好的,睡着睡着就又把头缩进被窝里。冬天夜长,海子五弟睡到半夜起来小便,一个小便桶放在外小间;海子醒了也要去小便,就听“咚”的一声,五弟撞在门框上;海子没在意,黑灯瞎火的又睡得迷迷瞪瞪的,撞上啥挺正常;没听见五弟小便声,却听到五弟“哐当”倒在地下的声音,海子知道不对劲儿。他赶紧起来打开灯扶起五弟,就觉出屋里空气浑浊。先打开门让外面的冷空气和屋里空气交换,然后唤醒了爹妈弟妹们,这时五弟和四弟都清醒了些,只是感觉恶心。还好西屋门关着,和东屋外小间隔开,睡西屋的父母、妹妹和最小的弟弟都没事儿;东屋外小间和里小间没门,只是挂了个门帘,所以哥儿仨都煤气中毒了。海子睡觉蒙头中毒最轻,四弟和五弟是最重的。东屋外小间有两个大酸菜缸,是马大娘秋天为全家人准备的过冬菜,说酸菜水能中和一氧化碳,也不知真假。
谢天谢地,都算轻度煤气中毒,屋里交换了外面的新鲜空气,第二天早上哥儿仨也没耽误上学。昨晚西屋南炕的炕炉盖子没盖严实,留了一条缝有煤气逸出。炉盖都有四或五环,一环扣一环,拼到一起严实合缝。某一环没放好就会留有缝隙,用湿煤封火后,煤气从缝隙漏出让人一氧化碳中毒。
上学的孩子们回来后,东屋的门关上了,屋里还有点冷;东屋的窗户还开着,怕有残存的煤气,安全起见开窗让空气继续交流。妈妈做了汤面条,酸菜切得细细的,一人满满一大碗,就着窝头吃得浑身热乎乎的都忘了昨夜煤气中毒的事。爹妈都提高了警惕,每晚睡觉前要仔细检查封了火的炉子,确保没有煤气漏出,冬季最危险的就是煤气中毒。
天越来越冷了,走在外面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屋外铁制的门把手裹了一层霜,用手直接摸会被冻在把手上。胡同里的自来水龙头那儿每天不断接水的人,你洒几滴他溅一点,慢慢地顺着流水沟的方向冻成了一个小冰场。打水的人在冰上小心翼翼地蹭着步,生怕一个不小心脚下一滑,就结结实实摔个仰面朝天。负责冬天按时开关水龙头地下控制阀的那户人家会撒点炉灰在冰面上,炉灰上面又溅上水再冻住,再撒炉灰再溅水,日复一日水龙头周围冰面越来越厚。那家离水龙头最近,旋开或关紧自来水地下控制阀的“权杖”就由那家男人掌控。男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那根手杖样底部有三角形凹槽铁制工具扭开控制阀,晚上最后一件事要打开水龙头再用同样的工具把控制阀拧紧;要保证地上部分水管里的水滴得干干净净,否则天寒地冻的夜晚会把水管冻成一个冰管甚至冻裂水管。滴水成冰的冬日,为了水龙头不用时不被冻住,白天水龙头也要按做饭时间定时开放和关闭。初冬时还不觉得,等到了放寒假的时候,从自来水龙头起形成了一个延伸出十几米的大冰坡。
胡同里没有足球场也没有篮球架,但孩子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游戏天地,打水人望而却步的地方是玩冰孩子的游乐场。每天一过了中午,总有几个孩子坐在小冰车上,“哧溜”一下滑出好几米远,笑声和叫喊声在巷子里回荡。做饭时间打水的人来了,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开这群滑冰的孩子,被快速滑动的冰车撞上人倒桶翻水洒一地。被冰车撞着的大人,懊恼地跺跺脚,拿这些孩子没办法;都是街坊邻居的孩子,叫你一声叔叔大爷,你不好意思责骂。有天闲得无聊,海子和林子站在巷口,眼巴巴看着这群孩子玩得痛快,心里痒痒的。海子跑回家抗出一架木梯子,和林子一起把梯子架在三个小冰车上,组合成一个大滑车。海子坐在大滑车前头用双脚撑住,几个孩子挤在梯子中间,林子在后面一声大喊后顺势蹬上一脚跳上梯子,大滑车呼啸着从冰坡上冲了下去。“太好玩了!”有人兴奋地叫着,大家再齐心合力把冰车和木梯子搬上冰坡,重新组合再跳上去。笑声在冰面上炸开,有棉帽子在途中掉在了冰上,有手套被人踩在脚下;大滑车在没冰的坡底突然止住,一群孩子人仰马翻,你压住我的腿我拽着你的胳膊;彼此拉扯着站起来,又急不可待地冲向冰坡,孩子越聚越多要轮换着坐大滑车冲冰坡。
这都是上学的孩子们玩的,上班的年轻人不屑于和孩子们在胡同玩,背着一副冰刀去故宫旁边的冰场上滑冰。不是谁都玩得起冰刀,中街体育乐器商店柜台里有,冰刀每年还要开刃才好用,玩冰刀要花钱。小孩子都是自己做冰滑子,一块可着脚大小的木板,木板底部固定上两根粗铁丝,木板旁边有钉子系鞋带儿;做好的冰滑子绑右脚下,左脚向后蹬冰再抬起,右脚用力向前滑出去。可以用两个冰滑子双脚滑,冰滑子不好控制方向,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冰滑子好处是可以在雪地上滑,冬日胡同里的雪被人踩车压硬实了最适合冰滑子。胡同里雪没人清扫,冬天越积越厚越光滑,这是流着鼻涕小孩子的游乐场所。玩冰滑子男孩子多,很少有女孩儿拿家里哥哥或弟弟做的冰滑子去滑冰。女孩儿们都是找一个平整冰面玩“哧溜滑”,双手互插在棉袄袖里,右脚伸出左脚蹬地身体就势向前滑去。有时冰太滑人没站稳一下子来个“屁股蹲儿”坐在冰上,女孩儿会自嘲地大叫一声“老太太钻被窝”。
更多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平展点的冰面上拿着鞭子抽冰嘎,冰嘎有大有小,大冰嘎被大鞭子抽得“呼呼”有声,大小冰嘎都在冰面上“吱溜溜”转得稳稳当当。玩冰嘎的人多时,互相斗冰嘎,两个转得飞快的冰嘎被鞭子抽得撞在一起又分开,再撞再分开,斗得不亦乐乎。
海子他大哥有一副冰刀,一个二级工人,工资不高还要交给父母养家。爹妈知道儿子大了有交际,每月开工资时会给留点零花钱,大哥攒够了钱去中街体育乐器商店把那副眼馋好久的冰刀买回来。年轻人学啥都快,也不用人教,每个星期日背着冰刀去故宫旁边的滑冰场,连看带玩慢慢就学会了滑冰。有个本厂的张姓女工家也住城里,背着一副冰刀来学滑冰,大哥就打了招呼。他刚学会滑冰,就用自己刚学会的那点技巧教她。一来二去就熟了,每个星期六俩人在厂里就约好了明天去滑冰,一个冬天两人都滑得有模有样了。滑得好的人都弯腰背手逆时针转着在冰场滑大圈儿,初学的人都在滑冰场中间东倒西歪地摔跟头。冬天穿得厚,冰似乎有弹性,摔倒了不疼爬起来继续滑着玩儿。
有一天海子回家看到妈正在屋里打扫卫生,擦桌子抹椅子摆放着家具,窗玻璃已经清洁得没有一点污垢。吃晚饭的时候,妈代表爹和大哥向全家宣布:“明天有你大哥单位的‘张姐’来咱家,都穿得整齐点,说话要有礼貌,别让你大哥没面子。”只有海子大概明白点“张姐”就是大哥的女朋友,难怪家里今天收拾得这么干净整齐。不过海子关心的是明天吃什么,大哥就说:“刚确定关系,头一次来家里,别太正式弄得人家不好意思。”爹妈其实早商量好了:“也没啥特别准备的,大舞台油炸糕是城里有名的小吃,海子和你四弟明天拿咱家那口铝锅,买上三十块就着热乎端回家吃。等你大哥和你‘张姐’关系正式定下来,我们再好好做一顿请人家来吃饭。”
大舞台在正阳街干石桥巷四号,光绪年间是个茶园,后来有艺人买下改为表演场地。伪“满洲国”时改名为“奉天大舞台”,光复后改为“沈阳大舞台”,一九六四年推倒旧戏园子在原址重建现代新剧场。四十年代大舞台两侧,有一户姓张的炸酥脆香甜的大麻花,还有一户姓赵的炸外酥里糯的豆沙馅黏糕,都用铁桶改制的煤炉子,一酥脆一香糯两种吃食就打出了名声,要排队才能买得到。无论旧戏园子还是新剧场,看戏的人戏前或戏后要光顾一下附近的风味小吃,这两样食品就出了大名。公私合营后,大舞台旁边就这一家国营油炸食品店,兼卖麻花和油炸糕。
第二天海子和四弟要去大舞台买油炸糕,妈从兜里拿出五元钱给海子并叮嘱道:“别和人说咱家今天吃油炸糕,显得咱有多富裕似的,有人问就说去副食店买豆腐。”海子似懂非懂地答应着,手里攥着五元钱和四弟端着个带盖的铝锅去了。出了三道湾胡同,沿正阳街向南穿过中街十字路口,下个胡同就是干石桥巷;进去几十步远大舞台戏院坐南朝北,紧挨着大舞台戏院一处平房,朝北开一小门就是那家大舞台油炸糕店。海子和四弟推开棉门帘钻进去,一股油炸食品的香味扑鼻而来。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卖饭的窗口外排着十几个人,有几个人坐在桌子旁正在吃油炸糕。屋里挺暗也没亮灯,卖饭窗口看进去厨房里挺亮堂。海子这么大从来没进过饭店,三道湾胡同有几个孩子去过饭店呢?要不马大娘嘱咐他不要和人说去买油炸糕,你家该有多烧包,端着个大铝锅去买油炸糕!也不是油炸糕有多贵让人吃不起,小门小户的,买个两或三块尝个鲜儿就是了。一下子买三十个油炸糕,你家这是不过日子了?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食品花费占了每家收入的大部分,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还有人家不到月底就去粮库买下个月的口粮。吃点好东西不敢张扬,让人知道了怀疑你钱的来路不正,搞运动时说不清。
厨房里服务员动作麻利,一块块金黄的油炸糕在锅里翻滚,发出“滋啦滋啦”的响声。刚出油锅的油炸糕被整齐地码在铝锅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海子和四弟站在卖饭窗口,看着服务员往锅里放油炸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哥儿俩在心里默数着。数够了四弟端起盛油炸糕的铝锅就走,海子赶紧喊住四弟,双手接过来摸着锅边有点烫手;海子怕四弟太兴奋,跌个跟头摔了锅,人摔倒了事小,把油炸糕摔了回去没法给家里交代。海子小心翼翼地端着油炸糕,看着地下不要被啥绊倒了,又要四外看看有没有什么熟人。三道弯胡同此刻静悄悄的,也许是天冷玩耍的孩子们都不见了踪影,锅里油炸糕的香气一丝丝从铝锅里向外飘去被风吹散开。海子心里松了口气,脚步也稳了些,要顺利把这锅油炸糕带回家;家里人等得着急了吧,要不是有客人,哥儿俩咋也在半路上先偷着吃两块。平时家里过日子没啥油水,现在端着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油炸糕心里好快乐。幸亏一路无人打扰,真被什么人看见了,哥儿俩那个小心翼翼的样子,还不以为这两个孩子贼头贼脑地偷了点啥!
回到家就看见一个穿着整齐的大姐姐坐在炕沿上和爹妈说着话,脚上穿着翻毛皮鞋,笑摸样的真好看。“快叫张姐,这是家里老三和老四。”妈妈张罗着,赶紧接过油炸糕放到外屋方桌上。指挥着大儿子把饭桌放在炕上,用筷子挟了几个油炸糕在一个大碗里,连同两个小碗和筷子端进屋放在炕桌上。然后在外屋拿出一摞平日吃饭的碗,每个碗里放了两块油炸糕,剩下的端进屋放在炕桌旁。马大娘看着张姐说:“买了点油炸糕就热吃吧,下次来大娘早做准备,给你们做好吃的。”转身叮嘱大儿子:“照看着他张姐说着话慢慢吃,锅里还有热乎的。咱家人多太吵,我们就在外屋吃了,吃完了孩子们都忙自己的去。你们别急,有的是时间,吃饱了去中街逛商场。”海子平时吃饭都是狼吞虎咽,今天却咬一口慢慢咀嚼着,想留一块给梅子,油乎乎地又不好藏。油炸糕是真好吃,咬下去是酥的,到了嘴里却是软糯香甜。怪不得有钱人下饭店,天天吃油炸糕也不腻。
张姐爸爸是建筑工人,家在小南门附近,六口人在一个大杂院里住一间房,还没海子家住得宽敞。多少年的老建筑工人,工作积极常年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对家里孩子要求很严。沈阳是一个工业城市,方城胡同里居民多是工人家庭,平日生活都很俭省。那些沈阳的名小吃,如老边饺子、马家烧麦、李连贵熏肉大饼、大舞台油炸糕还有大麻花,都坐落在中街附近。大人们当然知道,孩子们也都听说过,可吃过的人并不多。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加上通勤时间,一个星期天要做的事儿多着呢,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们。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不高,结婚了家庭负担重,谁家都有几个孩子,能吃饱饭就很满足了。很多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农村老家还有父母或兄弟需要接济,真的没有额外的余钱带孩子们去品尝当地名小吃。家里孩子过生日,也就是煮个鸡蛋或者给烙张饼,要想全家吃顿长寿面还要看看这月的细粮剩多少。大哥头一次带女朋友来见父母,家里买油炸糕招待张姐也算挺高的规格了。张姐工资也要交家里,和男朋友谈恋爱,两个年轻人哪就舍得去下饭馆或者好意思品尝名小吃呢?大多数时候就是逛商店,或者是“压马路”,漫无目的地散步和逛街。苦吗?大家都那样生活,没有人显摆自己去哪儿玩了,在啥地儿吃好东西了。星期日大家都休息,各家改善生活,要比平时吃得油水多点。马家去副食店买绞肉馅剔下的猪肉皮,刮洗干净了和土豆一起炖着吃,猪肉皮比猪肉便宜多了,土豆也是大路菜,再熬一大锅高粱米粥。哪舍得做高粱米干饭,八九口子人,作干饭那要用多少米啊!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的人们,能吃饱肚子就行了,想尝名小吃真是“得陇望蜀”了,要下馆子就更是“想入非非”了。马家请大儿子女朋友吃顿“油炸糕”,尽量低调不让人知道,就为了避免很多是非口舌!
三道弯胡同大多数人家还算条件好的,去大街上就会看到,总有孩子捡拾地上的烟头。回家后那些烟头被拆开,烟丝收集成一小堆儿,也许是给家里省下买香烟的钱,更可能是为家里挣点小钱;用一个手动的卷烟器,把捡来的烟丝搓成一根根香烟零卖给大街上的抽烟人,小孩子也要帮家里过那个穷日子。夏天西瓜摊上,玻璃罩子里西瓜切瓣卖,吃瓜人买瓣西瓜,站着边吃边吐籽儿;旁边总有小孩儿们眼巴巴地等着,有捡西瓜籽儿的,有要西瓜皮的,就是很少有小孩儿吃西瓜的。城里那些困难家庭,父母没有稳定工作,去哪儿挣钱呢?更不要提吃住的条件有多差了!
海子养了好几条“红箭”热带鱼,鱼缸不大摆在窗台上,红色的小鱼儿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在水中游,他可以呆呆地看上好一会儿。这是海子养的“宠物”,他常去小河沿捞鱼虫,没鱼虫时就撒点窝头渣。夏天小河沿的水里雾般漂着一堆儿堆的红色鱼虫(学名“水蚤”),是家养热带鱼和金鱼的好饲料。有人拿个细网子,起早去河边连水带鱼虫捞上两盆,在小北门马路边卖。养鱼的人花上几分钱,买上半碗回家当鱼饲料,几分钱几分钱地卖,那两盆鱼虫要卖到什么时候能挣多少钱呢?卖鱼虫的一看就是个没好工作的人,穿一身旧衣服,鞋后跟都踩塌了,跟所有人都陪着笑脸。海子有时也会站在小北门那儿,看着卖鱼虫的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有单位的人谁愿意这样子去挣钱,自己不嫌弃家人还要个脸面呢!有爹妈或兄姐上班挣钱养家,日子虽不富裕,家里却有稳定的收入。暑期游泳玩水斗蛐蛐抓蚂螂儿,寒假滑雪遛冰打冰嘎玩“老太太钻被窝”,三道弯胡同多数孩子是幸福的!
三道弯胡同 上 十一 小心过日子
马振魁 (2025-09-27 09:12:12) 评论 (0) 一入冬家家都打浆糊拿报纸裁成条糊窗户缝,屋里装取暖的火炉,把搁置了一年的铁烟筒子一节节清理干净,从取暖火炉向上转直角一节节连接延伸出窗外。为了冬季取暖安全,居委会有人挨家检查是否各家都留有通风口,避免冬季取暖时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每年都有煤气中毒的人家,轻的头晕脑胀或头重脚轻走路摔跟头,重的会造成全家死亡。
海子和大哥、四弟还有五弟睡在东屋的里小间,那天大哥上夜班不在家,只有哥儿仨睡在一起。东屋外小间两个炕炉睡前都用湿煤封好,中间捅了一个眼儿保持炉火不灭。海子冬天睡觉喜欢蒙头,爹妈说也没用,睡前还好好的,睡着睡着就又把头缩进被窝里。冬天夜长,海子五弟睡到半夜起来小便,一个小便桶放在外小间;海子醒了也要去小便,就听“咚”的一声,五弟撞在门框上;海子没在意,黑灯瞎火的又睡得迷迷瞪瞪的,撞上啥挺正常;没听见五弟小便声,却听到五弟“哐当”倒在地下的声音,海子知道不对劲儿。他赶紧起来打开灯扶起五弟,就觉出屋里空气浑浊。先打开门让外面的冷空气和屋里空气交换,然后唤醒了爹妈弟妹们,这时五弟和四弟都清醒了些,只是感觉恶心。还好西屋门关着,和东屋外小间隔开,睡西屋的父母、妹妹和最小的弟弟都没事儿;东屋外小间和里小间没门,只是挂了个门帘,所以哥儿仨都煤气中毒了。海子睡觉蒙头中毒最轻,四弟和五弟是最重的。东屋外小间有两个大酸菜缸,是马大娘秋天为全家人准备的过冬菜,说酸菜水能中和一氧化碳,也不知真假。
谢天谢地,都算轻度煤气中毒,屋里交换了外面的新鲜空气,第二天早上哥儿仨也没耽误上学。昨晚西屋南炕的炕炉盖子没盖严实,留了一条缝有煤气逸出。炉盖都有四或五环,一环扣一环,拼到一起严实合缝。某一环没放好就会留有缝隙,用湿煤封火后,煤气从缝隙漏出让人一氧化碳中毒。
上学的孩子们回来后,东屋的门关上了,屋里还有点冷;东屋的窗户还开着,怕有残存的煤气,安全起见开窗让空气继续交流。妈妈做了汤面条,酸菜切得细细的,一人满满一大碗,就着窝头吃得浑身热乎乎的都忘了昨夜煤气中毒的事。爹妈都提高了警惕,每晚睡觉前要仔细检查封了火的炉子,确保没有煤气漏出,冬季最危险的就是煤气中毒。
天越来越冷了,走在外面的人们都裹得严严实实,屋外铁制的门把手裹了一层霜,用手直接摸会被冻在把手上。胡同里的自来水龙头那儿每天不断接水的人,你洒几滴他溅一点,慢慢地顺着流水沟的方向冻成了一个小冰场。打水的人在冰上小心翼翼地蹭着步,生怕一个不小心脚下一滑,就结结实实摔个仰面朝天。负责冬天按时开关水龙头地下控制阀的那户人家会撒点炉灰在冰面上,炉灰上面又溅上水再冻住,再撒炉灰再溅水,日复一日水龙头周围冰面越来越厚。那家离水龙头最近,旋开或关紧自来水地下控制阀的“权杖”就由那家男人掌控。男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那根手杖样底部有三角形凹槽铁制工具扭开控制阀,晚上最后一件事要打开水龙头再用同样的工具把控制阀拧紧;要保证地上部分水管里的水滴得干干净净,否则天寒地冻的夜晚会把水管冻成一个冰管甚至冻裂水管。滴水成冰的冬日,为了水龙头不用时不被冻住,白天水龙头也要按做饭时间定时开放和关闭。初冬时还不觉得,等到了放寒假的时候,从自来水龙头起形成了一个延伸出十几米的大冰坡。
胡同里没有足球场也没有篮球架,但孩子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游戏天地,打水人望而却步的地方是玩冰孩子的游乐场。每天一过了中午,总有几个孩子坐在小冰车上,“哧溜”一下滑出好几米远,笑声和叫喊声在巷子里回荡。做饭时间打水的人来了,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开这群滑冰的孩子,被快速滑动的冰车撞上人倒桶翻水洒一地。被冰车撞着的大人,懊恼地跺跺脚,拿这些孩子没办法;都是街坊邻居的孩子,叫你一声叔叔大爷,你不好意思责骂。有天闲得无聊,海子和林子站在巷口,眼巴巴看着这群孩子玩得痛快,心里痒痒的。海子跑回家抗出一架木梯子,和林子一起把梯子架在三个小冰车上,组合成一个大滑车。海子坐在大滑车前头用双脚撑住,几个孩子挤在梯子中间,林子在后面一声大喊后顺势蹬上一脚跳上梯子,大滑车呼啸着从冰坡上冲了下去。“太好玩了!”有人兴奋地叫着,大家再齐心合力把冰车和木梯子搬上冰坡,重新组合再跳上去。笑声在冰面上炸开,有棉帽子在途中掉在了冰上,有手套被人踩在脚下;大滑车在没冰的坡底突然止住,一群孩子人仰马翻,你压住我的腿我拽着你的胳膊;彼此拉扯着站起来,又急不可待地冲向冰坡,孩子越聚越多要轮换着坐大滑车冲冰坡。
这都是上学的孩子们玩的,上班的年轻人不屑于和孩子们在胡同玩,背着一副冰刀去故宫旁边的冰场上滑冰。不是谁都玩得起冰刀,中街体育乐器商店柜台里有,冰刀每年还要开刃才好用,玩冰刀要花钱。小孩子都是自己做冰滑子,一块可着脚大小的木板,木板底部固定上两根粗铁丝,木板旁边有钉子系鞋带儿;做好的冰滑子绑右脚下,左脚向后蹬冰再抬起,右脚用力向前滑出去。可以用两个冰滑子双脚滑,冰滑子不好控制方向,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冰滑子好处是可以在雪地上滑,冬日胡同里的雪被人踩车压硬实了最适合冰滑子。胡同里雪没人清扫,冬天越积越厚越光滑,这是流着鼻涕小孩子的游乐场所。玩冰滑子男孩子多,很少有女孩儿拿家里哥哥或弟弟做的冰滑子去滑冰。女孩儿们都是找一个平整冰面玩“哧溜滑”,双手互插在棉袄袖里,右脚伸出左脚蹬地身体就势向前滑去。有时冰太滑人没站稳一下子来个“屁股蹲儿”坐在冰上,女孩儿会自嘲地大叫一声“老太太钻被窝”。
更多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平展点的冰面上拿着鞭子抽冰嘎,冰嘎有大有小,大冰嘎被大鞭子抽得“呼呼”有声,大小冰嘎都在冰面上“吱溜溜”转得稳稳当当。玩冰嘎的人多时,互相斗冰嘎,两个转得飞快的冰嘎被鞭子抽得撞在一起又分开,再撞再分开,斗得不亦乐乎。
海子他大哥有一副冰刀,一个二级工人,工资不高还要交给父母养家。爹妈知道儿子大了有交际,每月开工资时会给留点零花钱,大哥攒够了钱去中街体育乐器商店把那副眼馋好久的冰刀买回来。年轻人学啥都快,也不用人教,每个星期日背着冰刀去故宫旁边的滑冰场,连看带玩慢慢就学会了滑冰。有个本厂的张姓女工家也住城里,背着一副冰刀来学滑冰,大哥就打了招呼。他刚学会滑冰,就用自己刚学会的那点技巧教她。一来二去就熟了,每个星期六俩人在厂里就约好了明天去滑冰,一个冬天两人都滑得有模有样了。滑得好的人都弯腰背手逆时针转着在冰场滑大圈儿,初学的人都在滑冰场中间东倒西歪地摔跟头。冬天穿得厚,冰似乎有弹性,摔倒了不疼爬起来继续滑着玩儿。
有一天海子回家看到妈正在屋里打扫卫生,擦桌子抹椅子摆放着家具,窗玻璃已经清洁得没有一点污垢。吃晚饭的时候,妈代表爹和大哥向全家宣布:“明天有你大哥单位的‘张姐’来咱家,都穿得整齐点,说话要有礼貌,别让你大哥没面子。”只有海子大概明白点“张姐”就是大哥的女朋友,难怪家里今天收拾得这么干净整齐。不过海子关心的是明天吃什么,大哥就说:“刚确定关系,头一次来家里,别太正式弄得人家不好意思。”爹妈其实早商量好了:“也没啥特别准备的,大舞台油炸糕是城里有名的小吃,海子和你四弟明天拿咱家那口铝锅,买上三十块就着热乎端回家吃。等你大哥和你‘张姐’关系正式定下来,我们再好好做一顿请人家来吃饭。”
大舞台在正阳街干石桥巷四号,光绪年间是个茶园,后来有艺人买下改为表演场地。伪“满洲国”时改名为“奉天大舞台”,光复后改为“沈阳大舞台”,一九六四年推倒旧戏园子在原址重建现代新剧场。四十年代大舞台两侧,有一户姓张的炸酥脆香甜的大麻花,还有一户姓赵的炸外酥里糯的豆沙馅黏糕,都用铁桶改制的煤炉子,一酥脆一香糯两种吃食就打出了名声,要排队才能买得到。无论旧戏园子还是新剧场,看戏的人戏前或戏后要光顾一下附近的风味小吃,这两样食品就出了大名。公私合营后,大舞台旁边就这一家国营油炸食品店,兼卖麻花和油炸糕。
第二天海子和四弟要去大舞台买油炸糕,妈从兜里拿出五元钱给海子并叮嘱道:“别和人说咱家今天吃油炸糕,显得咱有多富裕似的,有人问就说去副食店买豆腐。”海子似懂非懂地答应着,手里攥着五元钱和四弟端着个带盖的铝锅去了。出了三道湾胡同,沿正阳街向南穿过中街十字路口,下个胡同就是干石桥巷;进去几十步远大舞台戏院坐南朝北,紧挨着大舞台戏院一处平房,朝北开一小门就是那家大舞台油炸糕店。海子和四弟推开棉门帘钻进去,一股油炸食品的香味扑鼻而来。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卖饭的窗口外排着十几个人,有几个人坐在桌子旁正在吃油炸糕。屋里挺暗也没亮灯,卖饭窗口看进去厨房里挺亮堂。海子这么大从来没进过饭店,三道湾胡同有几个孩子去过饭店呢?要不马大娘嘱咐他不要和人说去买油炸糕,你家该有多烧包,端着个大铝锅去买油炸糕!也不是油炸糕有多贵让人吃不起,小门小户的,买个两或三块尝个鲜儿就是了。一下子买三十个油炸糕,你家这是不过日子了?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食品花费占了每家收入的大部分,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还有人家不到月底就去粮库买下个月的口粮。吃点好东西不敢张扬,让人知道了怀疑你钱的来路不正,搞运动时说不清。
厨房里服务员动作麻利,一块块金黄的油炸糕在锅里翻滚,发出“滋啦滋啦”的响声。刚出油锅的油炸糕被整齐地码在铝锅里,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海子和四弟站在卖饭窗口,看着服务员往锅里放油炸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哥儿俩在心里默数着。数够了四弟端起盛油炸糕的铝锅就走,海子赶紧喊住四弟,双手接过来摸着锅边有点烫手;海子怕四弟太兴奋,跌个跟头摔了锅,人摔倒了事小,把油炸糕摔了回去没法给家里交代。海子小心翼翼地端着油炸糕,看着地下不要被啥绊倒了,又要四外看看有没有什么熟人。三道弯胡同此刻静悄悄的,也许是天冷玩耍的孩子们都不见了踪影,锅里油炸糕的香气一丝丝从铝锅里向外飘去被风吹散开。海子心里松了口气,脚步也稳了些,要顺利把这锅油炸糕带回家;家里人等得着急了吧,要不是有客人,哥儿俩咋也在半路上先偷着吃两块。平时家里过日子没啥油水,现在端着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油炸糕心里好快乐。幸亏一路无人打扰,真被什么人看见了,哥儿俩那个小心翼翼的样子,还不以为这两个孩子贼头贼脑地偷了点啥!
回到家就看见一个穿着整齐的大姐姐坐在炕沿上和爹妈说着话,脚上穿着翻毛皮鞋,笑摸样的真好看。“快叫张姐,这是家里老三和老四。”妈妈张罗着,赶紧接过油炸糕放到外屋方桌上。指挥着大儿子把饭桌放在炕上,用筷子挟了几个油炸糕在一个大碗里,连同两个小碗和筷子端进屋放在炕桌上。然后在外屋拿出一摞平日吃饭的碗,每个碗里放了两块油炸糕,剩下的端进屋放在炕桌旁。马大娘看着张姐说:“买了点油炸糕就热吃吧,下次来大娘早做准备,给你们做好吃的。”转身叮嘱大儿子:“照看着他张姐说着话慢慢吃,锅里还有热乎的。咱家人多太吵,我们就在外屋吃了,吃完了孩子们都忙自己的去。你们别急,有的是时间,吃饱了去中街逛商场。”海子平时吃饭都是狼吞虎咽,今天却咬一口慢慢咀嚼着,想留一块给梅子,油乎乎地又不好藏。油炸糕是真好吃,咬下去是酥的,到了嘴里却是软糯香甜。怪不得有钱人下饭店,天天吃油炸糕也不腻。
张姐爸爸是建筑工人,家在小南门附近,六口人在一个大杂院里住一间房,还没海子家住得宽敞。多少年的老建筑工人,工作积极常年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对家里孩子要求很严。沈阳是一个工业城市,方城胡同里居民多是工人家庭,平日生活都很俭省。那些沈阳的名小吃,如老边饺子、马家烧麦、李连贵熏肉大饼、大舞台油炸糕还有大麻花,都坐落在中街附近。大人们当然知道,孩子们也都听说过,可吃过的人并不多。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加上通勤时间,一个星期天要做的事儿多着呢,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们。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不高,结婚了家庭负担重,谁家都有几个孩子,能吃饱饭就很满足了。很多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农村老家还有父母或兄弟需要接济,真的没有额外的余钱带孩子们去品尝当地名小吃。家里孩子过生日,也就是煮个鸡蛋或者给烙张饼,要想全家吃顿长寿面还要看看这月的细粮剩多少。大哥头一次带女朋友来见父母,家里买油炸糕招待张姐也算挺高的规格了。张姐工资也要交家里,和男朋友谈恋爱,两个年轻人哪就舍得去下饭馆或者好意思品尝名小吃呢?大多数时候就是逛商店,或者是“压马路”,漫无目的地散步和逛街。苦吗?大家都那样生活,没有人显摆自己去哪儿玩了,在啥地儿吃好东西了。星期日大家都休息,各家改善生活,要比平时吃得油水多点。马家去副食店买绞肉馅剔下的猪肉皮,刮洗干净了和土豆一起炖着吃,猪肉皮比猪肉便宜多了,土豆也是大路菜,再熬一大锅高粱米粥。哪舍得做高粱米干饭,八九口子人,作干饭那要用多少米啊!经历过“三年大饥荒”的人们,能吃饱肚子就行了,想尝名小吃真是“得陇望蜀”了,要下馆子就更是“想入非非”了。马家请大儿子女朋友吃顿“油炸糕”,尽量低调不让人知道,就为了避免很多是非口舌!
三道弯胡同大多数人家还算条件好的,去大街上就会看到,总有孩子捡拾地上的烟头。回家后那些烟头被拆开,烟丝收集成一小堆儿,也许是给家里省下买香烟的钱,更可能是为家里挣点小钱;用一个手动的卷烟器,把捡来的烟丝搓成一根根香烟零卖给大街上的抽烟人,小孩子也要帮家里过那个穷日子。夏天西瓜摊上,玻璃罩子里西瓜切瓣卖,吃瓜人买瓣西瓜,站着边吃边吐籽儿;旁边总有小孩儿们眼巴巴地等着,有捡西瓜籽儿的,有要西瓜皮的,就是很少有小孩儿吃西瓜的。城里那些困难家庭,父母没有稳定工作,去哪儿挣钱呢?更不要提吃住的条件有多差了!
海子养了好几条“红箭”热带鱼,鱼缸不大摆在窗台上,红色的小鱼儿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在水中游,他可以呆呆地看上好一会儿。这是海子养的“宠物”,他常去小河沿捞鱼虫,没鱼虫时就撒点窝头渣。夏天小河沿的水里雾般漂着一堆儿堆的红色鱼虫(学名“水蚤”),是家养热带鱼和金鱼的好饲料。有人拿个细网子,起早去河边连水带鱼虫捞上两盆,在小北门马路边卖。养鱼的人花上几分钱,买上半碗回家当鱼饲料,几分钱几分钱地卖,那两盆鱼虫要卖到什么时候能挣多少钱呢?卖鱼虫的一看就是个没好工作的人,穿一身旧衣服,鞋后跟都踩塌了,跟所有人都陪着笑脸。海子有时也会站在小北门那儿,看着卖鱼虫的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有单位的人谁愿意这样子去挣钱,自己不嫌弃家人还要个脸面呢!有爹妈或兄姐上班挣钱养家,日子虽不富裕,家里却有稳定的收入。暑期游泳玩水斗蛐蛐抓蚂螂儿,寒假滑雪遛冰打冰嘎玩“老太太钻被窝”,三道弯胡同多数孩子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