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的屏障 -人与人之间的最远距离

甫田 (2025-09-30 04:57:27) 评论 (14)
我所在的小地方是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民主、平等、自由、人权,这些代表当今文明的标志性理念,不仅是这个国家建构的基础,也贯穿在法律与各种管理政策条规中。在这些大的方面我赞赏、全面认同,可毫不费力的融入。但具体的生活经常性的存在于‘结构’和大词达不到之处,-在社会的毛细血管中存在着你先前无从知道的、从历史中沉淀来的特性和原生的东西构成的文化,这里突起的差异,有的可以用‘入乡随俗’调整自己去适应和接受,有的则不能。不能的部分即我以下要写的‘屏障’。

从我们曾经的女邻居说起。未与她见面前我已得知她与我有共同的阅读爱好,见面时我就主动与她聊起自己喜爱和最近读过的书。…其实我俩交流起来挺费劲的,因为她几乎不会说英语,(而她是高校老师)-。或因有随好奇而来的诚意- 她听清我爱的作者名,-毛姆。我也很快明白了-她不读毛姆,因为信仰不同-,那时我刚到此地,这话让我吃惊不小,…,-这个不太好的开始其实已将我推到‘屏障’面前。

几年过去后,我基本已能用当地语言与人日常交流。比邻而居的数年足以让我与她之间至少算熟人,虽然她很少与我说话。

某个周日,离我们不远的城市举办船节,当时我先生工作的公司就位于船演水域岸边。那天,公司给雇员发家庭观赏票,我先生得到他同事的赠卷,就请了女邻一家同往,两家各驾一车一起高高兴兴的去看船。

到了地方,我先生与邻居先生去到看场后边站着聊天。因为怕女邻干坐无趣,毕竟是我们邀请人家结伴而来我理应尽‘地主之谊’,我就自然的坐在她旁边,想着不时相互会心一笑,时或评说几句…。然而,接下来发生的竟完全超出了俺的理解力。

我在邻居女士旁边坐下时,她连头也没朝我这边偏一下,眼睛始终直视前方,面无表情。后来也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和这个表情,偶尔哄哄膝下小儿或与坐另一侧十岁女儿聊两句,她像是在表示她的另一侧坐着一位与她’不认识‘、不相干的人。

直到现在我都难以想象当时那种缺乏正常人性的怪异场面:与你同来的熟人犹如陌生人一样坐你旁边,…。我于是与坐在不远处常到我家来的我先生同事太太聊了几句…,其间那位太太不时朝我的邻居女士投去注意力,让我突然想起,这对同事夫妇当然知道邻女一家是随我们来的,邻居女士是要用对我无礼的方式给先生的同事们做个‘贵人’示范?

那时我居住此地已若干年,已注意到有当地人很追求一种‘身份感’,但这种人全世界到处有,不是什么‘特色文化’,而邻居女士的这种追求到了极致以至赤裸裸的无礼,则是文化与习俗层面的事情了。主要是,这位是学过教育学的师范教师,且当着年纪尚幼但已懂事的孩子的面…。

对被我(们)视为浅薄、幼稚可笑,很掉体面的行为,这位纯当地文化背景的教育工作者似乎有着完全相反的理解,做起来坚定且自然而然,-这是我当时的困惑。

多年后,我从媒体看到揭露本地当年亚洲殖民地时代的历史文件片,和相关访谈节目…,方才明白,根源于殖民时代的殖民主意识习惯甚至绵延在不太久前的课堂里。所以,不自觉地自视‘上人’对某类‘他种人’施以无礼,应该是在此地人难以消除的文化习惯。

邻女那天的举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地文化,首先就体现在邻女的那一套在这边儿,应该是大概率的,奏效的:

那事之后,目睹过女邻无礼的那位太太和她的先生又一次来我家时,恰巧女邻丈夫有事进来几分钟,同事夫妇将崇慕的眼光投向男邻,感觉他俩的呼吸都屏住了。…。~

且,那位女邻的‘高贵’式无礼,这些年来我从其他邻里那里亦领教过。

原女邻搬走后旁边入住了新邻一家,新女邻(据说是心理医生)初搬入的那段时间,时不时带着孩子来我家敲门串门。有一次,她说丈夫二天出差外国,她一人下班后要接回孩子,做饭是个问题。我理解她在向我求助,就说会在明日提供主食‘炒面’待晚餐时送去(她自买现成的配菜即可)。

那晚,我在约定的时间端着一大盆刚出锅的西红柿炒面过去时,见餐桌后端坐一妇人。新邻女说那是她的婆婆,我立刻微笑要与其打招呼,但是对方面无表情(似乎眼皮也没抬一下),她并没有要答理我的意思。我不记得新女邻说了受人之惠后应有的感谢之词,…,只记得,我干干的把面盆放在了空无一物的餐桌上,又自顾自的干说了几声‘谢谢’‘请吃好’之类,然后快步逃离了那场尴尬。

是不是因为我送去的‘主食晚餐’太简单而过低于人家的期待?但是我之前就是这么与新女邻约的呀,况且我自己也很忙,接住她的暗示,适时为她们做出一锅热面,从时间上说已在强己所难了。。。也许那位‘婆婆’有交往障碍症?果真如此倒是蛮可原谅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后来她过来照顾孙辈时,不仅偶尔街上见面会与我互打招呼,假期来小住还和她老公一起来我家串门。如果事先约好的我必热络款待。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不认识不相干的人坐在一起有啥好聊的?于是在有一次无趣的老话重谈后,我先生说起我们回国时他眼见的中国的变化,这时那位‘婆婆’像是无法忍受了,说出带着(我认为)种族偏见的关于China和Chinees的话。完全忽略听话的人是谁。这倒也罢,更有,她每次无礼的说及完全轮不到她谈的事情(具体内容在此略去)。

而这后一点的无礼似乎也是自视‘上人’的当地人对待‘我辈’相当普遍的态度。不止一次,有村人到我家故意造次(我的真实感受是受到侮辱)的说或‘问’我类似的话和问题,-侵入你的隐私权范围无故施以骚扰,在我看来很过分的事那些人做起来毫无心理障碍。

最后一次就在不久前,斜对门老先生的后女伴,我与她比对其他村民更加不认识,她随其先生预约来我家做客,我们如常拿出时间和预备好的东西款待,我施以所有的和善陪其闲聊,但当他们离开时,看到我家去年完工的院围栅栏,老太太突然眼睛一翻对我说出了类似于邻女婆婆及‘三两村人’的无礼言语。

那是带着极大的妒意才可能有的‘恶意’,好像有什么让这些人眼红了。这是我从那些人的眼神看见的。虽然在此村居住多年,但我与这些人中的任何一员在所有方面没有过半分交集,从无过节,嫉妒、'恶意'从何而来?

异邦文化的障碍+人品教养的隔膜,两座大山横亘在我与T们之间,我无法也不想费神去查证所有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与村民们习惯于以己度人和不谙在全人类的范围,包括尊严等等在内的所有各方面,人人平等的道理严重相关。是对'身分感'的极致追求的、不自觉的'上人'意识,引出的嫉妒,然后是空虚鼓动出的参与欲,…。

前一段时间刷到过几次‘箴言’式微信小视频,说’认知低的人‘会把别人施来的好意理解成讨好自己…’。后来,见‘鲁豫与窦文涛对谈’中将这类认知差距界定为‘人与人之间的最远距离’。我的上述经历告诉我,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你以潜意识里平等的心态向对方出示好意或援手,而对方认为是你理应的讨好行为,不仅如此,ta或许认为你因此还沾了ta的光。~

另有一次见一女士博主的视频,说遇到别人拿捏时她会即地反击,因为她不能容忍被当作‘二百五’。

’ 二百五‘一词敲打到了我。显然,上面提及的先后女邻,女邻婆婆,和跑到我家对我语言‘造次‘的村邻们,把我(们)都当‘二百五了’。

反击?我的反击是‘远离’t们,所以不给t们再次的机会是我正在做的。

我以上叙述的事件是以避重就轻为原则从我的经历中筛选出的,就是说我在此文滤掉了更‘…’的事。好在以上这些也足以为可供研究文化差异的素材做个初步小结。

写此文有更大的希望。即,能为当地有识与有影响力之士在研究解决当下此地某类社会问题时,提供些许深层的线索。

上图是2023年去法国Tours一带小住后回程拍的路景。

照片上的景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角落,这让我联想到某位哲人的话(大意):我居住的任何地方都是我的故乡。我想这句话应该加上这样的前提:当且仅当我对人与人之间那段最远的距离予以最充分的尊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