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下旬乘游轮“挪威星辰号”(Norwegian Star),到访了加拿大新苏格兰(Nova Scotia)的城市哈利法克斯(Halifax)和悉尼(Sydney),以及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的夏洛特敦(Charlottetown),开启了我们道听途说的历史文化之旅。
这几个城市所在地的图示:

11点多游轮到达了悉尼港,路上遇到Island Princess号游轮,锚定在一个四六不靠的地方,正在运作接驳船送游轮客上岸。幸运的是我们的游轮泊在悉尼港的码头,距离游轮终端很近。不用乘接驳船上岸要便捷许多。
悉尼港游轮终端前标志性雕塑“大大大提琴”(The Big Fiddle)。虽然它本身不是一个可以拉弓演奏的乐器,它确实能“发声”,提琴内部配备了音响系统,可以播放凯尔特音乐和相关解说。

这一带最早是法国人的殖民地,号称“新法兰西”,包括现在的魁北克地区和阿卡迪亚地区。早在16世纪中叶,法国探险家首次探索了圣劳伦斯河流域,并代表法国宣称这片土地为法国所有。法国人在圣劳伦斯河河口建立定居点和贸易站,与当地土著交换毛皮和海洋产品。这一带有法国殖民时期的遗物,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路易斯堡(Fortress Louiseberg),它控制着通往圣劳伦斯湾的海上通道,是法国保护新法兰西的门户堡垒,正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我们一下船直奔卖陆地游的出租车队,一帮印度人在拉客。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旅游公司,拉来客人全部交给调度员,由调度员分配给司机。他们运作很规范化:明码实价,接受信用卡。标明了到各处景点的时长和价格,按车辆大小收费,去路易斯堡一辆轿车250加元,时长4小时。我们本来是要订游轮tour的,想用掉我们这趟航程的tour折扣卷,但是上船第一天这个tour就卖光了。
当我们说要去路易斯堡,调度员马上说有一个游客正找人拼车呢,问我们愿不愿意,当然愿意啦。调度员打电话让那人来,很快就来了一家三口,父母和半大孩子。他们是魁北克人,说英语带法语腔,一看就是教养好礼数周全的人家。孩子长发飘飘穿宝伯丽格子衣服,皮肤细嫩面目秀美,我一时吃不准是男是女。母亲说他们以前去过古堡了,儿子没去过。我们寒暄了几句,他们到达纽约后当天晚上就飞魁北克城,想订船上周游曼哈顿加送机的服务,行李可以跟车。他们搞不清纽约港口是否可以寄存行李,问我们,我们也搞不清,因为到了纽约我们就带着行李回家了。
我们的司机是个黑黑胖胖的印度大哥,英语很溜虽然带印度口音。他的车是丰田Corola,少年坐前面副驾座位,我们坐后排。这车坐3个乘客正合适,再多一人就显挤了。司机是话痨,不停地说,介绍景点,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经济,主要是他和魁北克少年对讲,我们旁听。他说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身材都保持得很好,不像他们印度人,个个都长得很胖。我问他印度人是不是很多吃素的?为什么吃素也能长胖呢?他反驳说,大象吃草还能长那么壮,不是吃什么的问题。去路易斯堡的高速路很好,路上没什么车,我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访客中心。我们问过司机,车价中不包含门票,他说青少年不需要买票,魁北克少年喜上眉梢。司机说游览路易斯堡的时间由我们自己掌握,一般两个小时足够了。他把手机号留给了我们,说玩完就打电话叫他。
到了访客中心,进去买票,售票员小哥不拘言笑,惜字如金,半天才弄明白9月之前大家都免费进门,若要打火枪就要买票。门外开来一辆校车模样的接驳车送游客去古堡,车开了几分钟后,我们看见了一水之隔的城堡,那座尖塔太容易辨认了。

车到了城门口停下,我们下车,一个穿着18世纪法式服装的黑妇人迎上来,指着城外的农舍说了些什么,又指着屋旁的石子路说那是去城堡的路。我们当然是先去城堡啦,回程要在这里等接驳车,那时再进屋看吧。

古堡是法国殖民者修建的,但是在与英国殖民者的7年战争中,路易斯堡被英军占领。后来英国人认为城堡没什么用途,便一把火烧掉了。60-70年代加拿大政府启动大规模考古与重建工程,复原了约四分之一的原始城镇和堡垒,怪不得看上去簇新簇新的,没有古董味。米其林旅游指南评价城堡为三星级别旅游目的地,我看好像不值呢,米其林是法国公司吧?


进城堡大门时见一个穿法军制服的持枪老者在站岗。

进了大门,经过一片民居和商铺组成的城镇,一座高高的炮台耸立在河岸边,那是国王堡垒(King’s Bastion)。这里的看点:一是正午时分打加农炮,二是看人家游客自己花钱放火枪。但是我们到达城堡时已经过了正午,没捞着看热闹。

问加农炮前的士兵,放火枪什么时间开始,他说2点,那又太晚,我们可能等不了。他跟前的加农炮也太新了点,像个玩具。

城堡里面的大街上有店铺,店铺外观和店小二的服装都是复古风。

街道上有口井,一帮人围着看里面。

等他们走了,过去看看井里面有啥稀罕物?硬币!

进主楼大门

主楼很深的门洞里,两个士兵在换岗,很闲散,没有一般换岗的轰动性仪式。

进了堡垒,里面中间空地是很大的草坪,军营碉楼建在四周

如今的路易斯堡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我们看到身穿18世纪服装的士兵在巡逻。

穿18世纪法式平民装的妇女挎篮走过营房。

在兵营里见到女兵我觉得很奇怪,法国那时就开始男女平权啦?

查了一下:19世纪以前的英法军队正式编制里都是没有女兵的,当时堡垒中的女人和孩子大多都是士兵家属,从事洗衣、护理、烘焙、烹饪等勤杂工作。现在加拿大搞政治正确有点过头了吧,歪曲历史就不好了嘛。想去质问她,转一想:我们不就是来玩的吗,何必认真呢?任何事情太认真就不好玩了。
在兵营的军官房间里,桌上有青花瓷的瓶罐和盘子。据说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碎片。为此,路易斯堡特地邀请中国工匠复制了一批青花瓷器用于展示。

外面街上碰到了当时的“行政长官”,跟游客交谈时,“官气”十足。

一大群装扮成18世纪平民的孩子们迎面而来。

我们跟着这群古装孩子到了村舍大院,农妇和孩子们同意游客拍照,还摆姿势配合。



据说城堡还有囚犯游街的节目:“囚犯”被押送穿过鹅卵石街道,铐在柱子上示众,重现当年的司法场景。但是等了半天没等到,游客自己上阵了。

到时间该回去了,出了城门吊桥,见守卫已经换了人。

在等接驳车时,进车站前的农舍房子内瞅了瞅,里面有个古装老太太,跟她聊了几句,她说园子内的古装人儿都是加拿大国家公园雇佣的职员,还问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城堡的哪部分?我说就是你们古装演员啊。我说的是大实话,我就觉得大白天的,只有看点人文才有意思,看风景又不好看,我很喜欢这种沉浸式的古堡游。虽然建筑簇新簇新,演员们的复古服装都做旧了,细节也逼真,观感不错。

乘接驳车回到访客中心,印度司机和魁北克少年已经在车上等我们了。我们已经逛了两个小时了,不好超时,所以别人花钱放火枪也没蹭到看。
回程印度司机带我们去了一座灯塔Lighthouse Point去观景,这是加拿大的第一座灯塔:1734年,法国人在此点燃了北美第一座灯塔的灯火,用鳕鱼油照亮海港,是新法兰西的重要航标。现在的灯塔是重建的。

这里也是军事战略高地:在1745年和1758年的路易斯堡围攻战中,Lighthouse Point 被英军用作炮台阵地,对着路易斯堡垒开炮轰炸。下图是从路易斯堡里面看河对岸的灯塔,当年打炮能打这么远吗?

他接着还拉我们经过龙虾捕捉渔场和土著人定居点,给我们看土著人开的大麻店,一家接一家的,好多家,还有赌场。他问我们去不去参观土著人的博物馆,我们都兴趣不大。回到码头我们用信用卡付了帐,对他的服务特满意,加上了不错的小费。他来加拿大念书,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开出租,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