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个夏日,我们从巴黎特意驱车前往枫丹白露,只为一睹圆明园遗物的风采。众所周知,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破的石柱遗址,那些曾经的珍宝大多流散海外,不知所踪。
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又被称为拿破仑行宫,自中世纪起便是法国王室的狩猎行宫与居所。这里历经八个多世纪的扩建与修葺,见证了法兰西王朝的兴衰。宫殿外观庄严宏伟,庭院中喷泉与雕塑相映成趣;长廊高挑,拱顶壁画与水晶吊灯辉映交织,散发出浓厚的皇家气息。拿破仑一世曾在此生活,并在1814年退位前于此发表过著名的告别演说,因此这座宫殿更添一层历史厚重感。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汇聚了中国园林艺术与建筑的精华,并珍藏无数书画、瓷器、玉器和奇珍异宝。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与焚毁,大量珍贵文物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在枫丹白露宫里,我们绕行许久,却始终未见展品,只得向工作人员询问,才被告知展览的位置,还需另外购票。于是穿过空荡的走廊,推门而入,一间小展室中,除了值守的保安,竟空无一人。
展厅正是中国馆 (Musée Chinois)。说明牌写道:这里的收藏多为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入法国的珍品,包括18至19世纪的中国瓷器、掐丝珐琅器、白玉与碧玉、晶石、佛像、鎏金铜塔(曾供奉于圆明园)、清漆屏风,以及暹罗王室赠送的王冠复制品和珠宝等。这些展品大多静静陈列在玻璃橱窗中,凝固了时间的光影。
站在这些遗物面前,心中涌起的并非单纯的欣喜,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既因得见而生出亲切,又因其漂泊在外而心生惆怅。也有人说,正因为这些文物流落海外,才免于战火与动荡而得以保存至今。这话听来矛盾,却又让人陷入沉思—究竟是失落,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幸存?
它们不再属于圆明园,却依旧默默诉说着一段曾经的辉煌与劫难。离开展室时,仿佛带走的不是观展的满足,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慨。
枫丹白露宫里的圆明园遗痕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2025-08-20 10:59:17) 评论 (1)多年前的一个夏日,我们从巴黎特意驱车前往枫丹白露,只为一睹圆明园遗物的风采。众所周知,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破的石柱遗址,那些曾经的珍宝大多流散海外,不知所踪。
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又被称为拿破仑行宫,自中世纪起便是法国王室的狩猎行宫与居所。这里历经八个多世纪的扩建与修葺,见证了法兰西王朝的兴衰。宫殿外观庄严宏伟,庭院中喷泉与雕塑相映成趣;长廊高挑,拱顶壁画与水晶吊灯辉映交织,散发出浓厚的皇家气息。拿破仑一世曾在此生活,并在1814年退位前于此发表过著名的告别演说,因此这座宫殿更添一层历史厚重感。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汇聚了中国园林艺术与建筑的精华,并珍藏无数书画、瓷器、玉器和奇珍异宝。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与焚毁,大量珍贵文物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在枫丹白露宫里,我们绕行许久,却始终未见展品,只得向工作人员询问,才被告知展览的位置,还需另外购票。于是穿过空荡的走廊,推门而入,一间小展室中,除了值守的保安,竟空无一人。
展厅正是中国馆 (Musée Chinois)。说明牌写道:这里的收藏多为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入法国的珍品,包括18至19世纪的中国瓷器、掐丝珐琅器、白玉与碧玉、晶石、佛像、鎏金铜塔(曾供奉于圆明园)、清漆屏风,以及暹罗王室赠送的王冠复制品和珠宝等。这些展品大多静静陈列在玻璃橱窗中,凝固了时间的光影。
站在这些遗物面前,心中涌起的并非单纯的欣喜,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既因得见而生出亲切,又因其漂泊在外而心生惆怅。也有人说,正因为这些文物流落海外,才免于战火与动荡而得以保存至今。这话听来矛盾,却又让人陷入沉思—究竟是失落,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幸存?
它们不再属于圆明园,却依旧默默诉说着一段曾经的辉煌与劫难。离开展室时,仿佛带走的不是观展的满足,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