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人财大气粗,也有好几家世界一流博物馆,但迄今为止收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数量十分可怜: 米开朗琪罗作品为 0 (你没有看错,是 0); 收藏的达芬奇作品为 1, 收藏的拉菲尔作品为4,仅此而已。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就是收藏这几幅作品的唯一一家美术馆。
这家以“国家“冠名的美术馆,其实完全由私人投资建造;在1921至1932年间担任了三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安德鲁·梅隆是其创始人。他早先是匹兹堡的银行家,后来又控制着铝业、钢铁、石油等多家公司,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实业帝国。他在一战期间就开始收藏一些欧洲大师的绘画和雕塑,到了20世纪20年代,他有意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美术馆,并聘请著名建筑设计师约翰·波普在首都华盛顿设计和建造了一栋全新的建筑来展示他收藏的艺术品,而后将此建筑及收藏全数捐赠给美国政府。 梅隆先生刻意地不将此美术馆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为了鼓励其他富有的收藏家仿效他的收藏,将作品捐赠给国家而不是用做私人收藏。
这座美术馆于1941年完工并对外开放,时任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人民接受了梅隆先生的这份厚礼。开馆之日,美术馆共有135间展览室,其中的5间全部都是梅隆捐赠的收藏。此后的30年内,博物馆剩下的展览室被一一占满,藏品从133件增加到4万件,没有一件来自皇室,也没有一件是战利品,每一件都是来自民间的捐赠。联邦政府通过年度拨款提供资金,以支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维护。它是美国第二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最多的当然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博物馆之一,国家美术馆目前拥有藏品140,000件,涵盖油画、雕塑、版画、素描、摄影、装饰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达芬奇著名三大肖像画之一的《吉内薇拉·班琪》,这是美国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幅达芬奇作品。 达芬奇共有十九件画作, 画中的吉内薇拉?班琪时年16岁,其家族的财富仅次于美第奇家族,这幅画是达芬奇在她订婚时所绘制。 女主人公眼睑微微低垂,嘴角抿住,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不同,仿佛有些忧郁和对未来婚姻的无奈。在此之前的女士肖像通常都是侧面像,但达芬奇选择将吉内薇拉置于正侧面视野,向我们显示了她更多容貌特征和个性。 观众们只要看一眼画作,就会有一种眼前一亮并被其迷倒的感觉。达芬奇作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这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吸引力。
由于太珍贵,此画被安置在玻璃罩子中展出,观众们也可以看到此画的背面:它的右上角的红色蜡封表明此画被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达200年之久。它的的图案增加了观众对画中人物性格的了解:花冠的左半部分是月桂,代表女主人公作为一名诗人所取得的成就;右边的棕榈叶是虔诚和美德的象征;中间是刺柏枝与她的名字构成双关语,代表贞节。拉丁铭文卷轴上"美丽为美德增色"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善即美,美即善。此画一直为列支敦士登王室所有,长期收藏在列支敦士登小公国的瓦杜兹 Vaduz 城堡,二战期间为了安全起见藏在酒窖里。1967 年,列支敦士登王子弗朗茨约瑟夫(Franz Josef)为儿子筹措婚礼资金,公开出售这幅画作。美国国家美术馆为收购这幅杰作支付了 500 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由于太珍贵,此画被玻璃罩子罩着展出, 周围始终围了几十号人,物以稀为贵嘛。此时不知哪位参观者不慎把手机掉落在地上,原本极其安静的参观者都被吓到了,马上就有三四位保安围过来,随时准备“反恐“。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短短的一生(只活了37年)创作了近 300幅油画;其中以描绘圣母的画幅占绝对优势,所以人们习惯上把拉斐尔与娇美柔顺的圣母形象联系在一起。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 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 美国国家艺术馆收藏的拉斐尔作品共有四件:
? 《圣母子》(Madonna and Child), 这是拉斐尔创作的众多圣母子题材作品中的一幅,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温柔地怀抱耶稣的情景.
《阿尔巴圣母》(Alba Madonna), 这幅画描绘了圣母、圣婴和施洗约翰的场景,是拉斐尔一幅著名的圣母子题材作品。画家将画面中的人物绘制在一个宽阔低矮的金字塔形状的结构之中,在圆形的画面中将他们融为一体,这样人物不仅在空间之中而且还支配着空间。画作中的圣母玛利亚坐在地面上而不是天堂的宝座或是奢华的垫子上,人物穿着玫瑰色,淡蓝色和绿色的衣服,背景是在理想化的古典风景中。画面的气氛平静,还是孩童的耶稣接受施洗约翰十字架的姿态是画中三位人物都关注的焦点,好像他们已经预知了基督后来为人类所做的牺牲。
《宾铎·阿尔脱维提》(The Bindo Altoviti Portrait),他是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拉斐尔为他创作了这幅肖像画.
《圣乔治大战恶龙》(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这幅画描绘了圣乔治英勇地与恶龙搏斗的场景,是拉斐尔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但我在现场没有看到这幅作品,应该是在内部维护或者借出去巡展了。以下是从网上下载的照片,并非我从现场拍摄。
以上提到的都只是由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位大师的作品,除此以外,美国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至少有两幅达芬奇的作品:一是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该画作于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创纪录的4.5亿美元成交,是全球艺术品拍卖史上成交价最高的画作; 另一幅是《圣母像》(The Lansdowne Madonna)。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两幅作品刊登在此,希望那位收藏家哪一天善心发作而捐献给博物馆。
?
? 除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外,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美国做过一次巡回展览。法国政府在1962年将此画“借给“肯尼迪总统夫妇,并以后者的名义在华盛顿和纽约展览了52天。促成此项巡展的关键人物是时任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她极为推崇法兰西文化,酷爱艺术。 《蒙娜丽莎》在华盛顿展出的第一天,竟有12000多人从画前经过,第二天又有28000多人赶来欣赏此画。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头七天,约有25万人次参观了此画,创下了该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蒙娜丽莎》的到访在美国国民中引发了对艺术作品的爱恋之情,随着人们越来越相信艺术的无上魅力, 美国政府在1965年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学科基金这两家的联邦机构,日后为国民的艺术需求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有意思的是,当年《蒙娜丽莎》到美国展出时,在法国曾引起一片反对声,主要理由就是“美国人又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国宝借给他们观赏?“ 在当时的法国人看来,美国是暴发户,欧洲是贵族,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 但在六十年后,美国这个当年的暴发户也有了些文化修养,而法国这个贵族倒成了没落贵族,有点像晚清时期的八旗子弟了。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
美国博物馆收藏的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画作
长岛退休客 (2025-08-12 08:49:54) 评论 (1) 尽管美国人财大气粗,也有好几家世界一流博物馆,但迄今为止收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数量十分可怜: 米开朗琪罗作品为 0 (你没有看错,是 0); 收藏的达芬奇作品为 1, 收藏的拉菲尔作品为4,仅此而已。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就是收藏这几幅作品的唯一一家美术馆。
这家以“国家“冠名的美术馆,其实完全由私人投资建造;在1921至1932年间担任了三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安德鲁·梅隆是其创始人。他早先是匹兹堡的银行家,后来又控制着铝业、钢铁、石油等多家公司,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实业帝国。他在一战期间就开始收藏一些欧洲大师的绘画和雕塑,到了20世纪20年代,他有意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美术馆,并聘请著名建筑设计师约翰·波普在首都华盛顿设计和建造了一栋全新的建筑来展示他收藏的艺术品,而后将此建筑及收藏全数捐赠给美国政府。 梅隆先生刻意地不将此美术馆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为了鼓励其他富有的收藏家仿效他的收藏,将作品捐赠给国家而不是用做私人收藏。
这座美术馆于1941年完工并对外开放,时任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人民接受了梅隆先生的这份厚礼。开馆之日,美术馆共有135间展览室,其中的5间全部都是梅隆捐赠的收藏。此后的30年内,博物馆剩下的展览室被一一占满,藏品从133件增加到4万件,没有一件来自皇室,也没有一件是战利品,每一件都是来自民间的捐赠。联邦政府通过年度拨款提供资金,以支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维护。它是美国第二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最多的当然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博物馆之一,国家美术馆目前拥有藏品140,000件,涵盖油画、雕塑、版画、素描、摄影、装饰艺术、新媒体艺术等。
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达芬奇著名三大肖像画之一的《吉内薇拉·班琪》,这是美国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幅达芬奇作品。 达芬奇共有十九件画作, 画中的吉内薇拉?班琪时年16岁,其家族的财富仅次于美第奇家族,这幅画是达芬奇在她订婚时所绘制。 女主人公眼睑微微低垂,嘴角抿住,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不同,仿佛有些忧郁和对未来婚姻的无奈。在此之前的女士肖像通常都是侧面像,但达芬奇选择将吉内薇拉置于正侧面视野,向我们显示了她更多容貌特征和个性。 观众们只要看一眼画作,就会有一种眼前一亮并被其迷倒的感觉。达芬奇作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作品,原因就在于这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吸引力。
由于太珍贵,此画被安置在玻璃罩子中展出,观众们也可以看到此画的背面:它的右上角的红色蜡封表明此画被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达200年之久。它的的图案增加了观众对画中人物性格的了解:花冠的左半部分是月桂,代表女主人公作为一名诗人所取得的成就;右边的棕榈叶是虔诚和美德的象征;中间是刺柏枝与她的名字构成双关语,代表贞节。拉丁铭文卷轴上"美丽为美德增色"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善即美,美即善。此画一直为列支敦士登王室所有,长期收藏在列支敦士登小公国的瓦杜兹 Vaduz 城堡,二战期间为了安全起见藏在酒窖里。1967 年,列支敦士登王子弗朗茨约瑟夫(Franz Josef)为儿子筹措婚礼资金,公开出售这幅画作。美国国家美术馆为收购这幅杰作支付了 500 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由于太珍贵,此画被玻璃罩子罩着展出, 周围始终围了几十号人,物以稀为贵嘛。此时不知哪位参观者不慎把手机掉落在地上,原本极其安静的参观者都被吓到了,马上就有三四位保安围过来,随时准备“反恐“。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短短的一生(只活了37年)创作了近 300幅油画;其中以描绘圣母的画幅占绝对优势,所以人们习惯上把拉斐尔与娇美柔顺的圣母形象联系在一起。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 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 美国国家艺术馆收藏的拉斐尔作品共有四件:
? 《圣母子》(Madonna and Child), 这是拉斐尔创作的众多圣母子题材作品中的一幅,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温柔地怀抱耶稣的情景.
《阿尔巴圣母》(Alba Madonna), 这幅画描绘了圣母、圣婴和施洗约翰的场景,是拉斐尔一幅著名的圣母子题材作品。画家将画面中的人物绘制在一个宽阔低矮的金字塔形状的结构之中,在圆形的画面中将他们融为一体,这样人物不仅在空间之中而且还支配着空间。画作中的圣母玛利亚坐在地面上而不是天堂的宝座或是奢华的垫子上,人物穿着玫瑰色,淡蓝色和绿色的衣服,背景是在理想化的古典风景中。画面的气氛平静,还是孩童的耶稣接受施洗约翰十字架的姿态是画中三位人物都关注的焦点,好像他们已经预知了基督后来为人类所做的牺牲。
《宾铎·阿尔脱维提》(The Bindo Altoviti Portrait),他是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拉斐尔为他创作了这幅肖像画.
《圣乔治大战恶龙》(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 这幅画描绘了圣乔治英勇地与恶龙搏斗的场景,是拉斐尔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但我在现场没有看到这幅作品,应该是在内部维护或者借出去巡展了。以下是从网上下载的照片,并非我从现场拍摄。
以上提到的都只是由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的这两位大师的作品,除此以外,美国的私人收藏家手中至少有两幅达芬奇的作品:一是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该画作于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创纪录的4.5亿美元成交,是全球艺术品拍卖史上成交价最高的画作; 另一幅是《圣母像》(The Lansdowne Madonna)。我从网上下载了这两幅作品刊登在此,希望那位收藏家哪一天善心发作而捐献给博物馆。
?
? 除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外,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美国做过一次巡回展览。法国政府在1962年将此画“借给“肯尼迪总统夫妇,并以后者的名义在华盛顿和纽约展览了52天。促成此项巡展的关键人物是时任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她极为推崇法兰西文化,酷爱艺术。 《蒙娜丽莎》在华盛顿展出的第一天,竟有12000多人从画前经过,第二天又有28000多人赶来欣赏此画。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头七天,约有25万人次参观了此画,创下了该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蒙娜丽莎》的到访在美国国民中引发了对艺术作品的爱恋之情,随着人们越来越相信艺术的无上魅力, 美国政府在1965年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学科基金这两家的联邦机构,日后为国民的艺术需求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有意思的是,当年《蒙娜丽莎》到美国展出时,在法国曾引起一片反对声,主要理由就是“美国人又没有什么文化修养,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国宝借给他们观赏?“ 在当时的法国人看来,美国是暴发户,欧洲是贵族,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层。 但在六十年后,美国这个当年的暴发户也有了些文化修养,而法国这个贵族倒成了没落贵族,有点像晚清时期的八旗子弟了。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