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考研 (二)
沉涌科学路 (2025-08-14 21:57:47) 评论 (1)当时南票矿务局总医院有一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他有个外号叫“孙大学”,我不认识他,但听人们谈起他都是一种调侃的语气,把他当作笑话来讲。后来得知,原来他是在当地医疗行业里学历最高的人,可是刚毕业时业务却不是最好的人,偏偏又以自己学历高自居,在人们的眼里“很狂妄”,于是处处遭到打压。我是一个低调的人,不“很狂妄”,可我要是一直考不上研究生,那我的外号一定就是“研究生”,这是作为小镇人的悲哀。这次我没有被录取,但成绩还可以,不像上一次拿不出手,我就跟同事们分享我的成绩,特别强调我的专业课考了90多分。我这不是炫耀,是怕重蹈“孙大学”的覆辙,考了两年还没考上,我的外号已经在路上向我赶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小分一说,我还是将信将疑。我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老教授发了封信,把我的成绩单附上,问他我是否有可能转到他们学校-南京铁道医学院。老教授的名字叫王福彭,我是从杂志中看到他发表的论文才知道他和他所在的学校。很快就收到王教授的回信,他到研究生部替我咨询了,“你的政治未过线,不能录取”。这一下我确信没戏了,王教授在信的末尾又加了一句鼓励的话,“继续努力,你的目标一定会达到!”尽管我未再给王教授回信,但这句使我振作的鼓励话,我一直牢记心中,每次遇到挫折,都用这句话给我自己打气。
下岗大潮席卷东北,煤炭企业不下岗,但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南票是个小矿务局,听人说日子比那些大型的矿务局要好过一点点,但也还是欠了我们8个半月的工资。有的临床医生离职到南方去了,我的出路只有考研读研。当时经过七拐八弯打听结识了一个在大连医学院读研后留校任教的朋友,因为听说还可以自费读研究生,我就乘火车赶到大连医学院找这位朋友,由他引荐。结果研究生部解释说研究生招生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只有总分小分都够了的才可以自费读研,我的政治小分不够,自费的也不能录取,我只有再考了。
从研究生部出来,这位朋友就问我为啥要考流行病的研究生?现在流行病已经不行了,我们这儿的流行病研究生做课题太痛苦了,你考我们教研室的研究生多好。这位朋友就是仲来福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的,专业是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研究方向是职业性肝病的防治,主要是做工业毒理学研究。他说做毒理学实验室研究比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好多了,实验室可以自己做,现场调查你一个人做不了。他的大学就是读卫生系的,作为过来人和圈内人,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就决定转方向。他说,我可以带你去见一下仲老师,可是仲来福教授当时不在办公室,我因为赶火车就没有继续等。
大连医学院当时没有卫生系,招收卫生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时要有卫生综合考试,大医采用的是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系的卫生综合试卷,记得中国医大的卫生综合与别的学校不同,模糊印象是包括流行病、统计、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不包括我比较擅长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大医的劳动卫生专业基础课也不像其它学校考卫生毒理学,而是考生物化学,这是一门我很喜欢上但不喜欢考的课。内部消息,生物化学备考教材是东北地区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由大连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林均材教授主编,篇幅比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医学院张昌颍教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少一半。朋友给我寄来这本教材,读起来就像看小说一样吸引人,内容清晰,文字流畅,复习起来比我想象的轻松得多得多。劳动卫生就用全国统编教材复习,这也是我大学时使用的教材,复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原来我想象换一个专业考研究生那还不得难死?可一旦一头扎进去,发现也没那么难。
当我第三次去报考研究生时,我本来还觉得挺难为情的,人家工作人员都记住我了,可我发现还有几个也是考了两年没考上又报考第三次的。他们都是高中老师,来自一个贫困县叫建昌,他们也是只有考研这一条路可以走出建昌县。我们这些难兄难弟自然要分享失败的经验,他们都无一类外的是英语不够线,当英语线是50分时,他们考了45分,当英语分数线降到45分时,他们就考40分,反正就是跟英语分数线过不去,没有一个人是因为政治分不够的。他们政治都是考六七十分,还表示说都是瞎答的。我就问他们,政治那么杂,你们都是怎么复习的?他们告诉我一个“秘密”,每年10月份,在《中国青年报》上都会登广告,他们就按那广告信息购买政治复习资料。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也有幸买到一本,篇幅比生物化学教材稍微小一点,但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没有图解,把所有政治考试科目都包括进来了。在考试临近前,还会再寄来一小薄本时事政治资料。
对我来说最难的还是政治,主要原因还是不理解,懵懵懂懂的,根本就记不住,复习时间长了,就变得烦躁,大冬天我到户外爬山,让冷风把内心平静下来。其实我不是唯一的对政治头疼的人,后来遇到一批同等学力读研究生的人,他们不用参加招生考试,入学后一年内必须通过全国英语统考,不需要考政治,毕业后没有毕业证,只有硕士学位证,但可以有资格报考博士研究生。有的同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绕过政治考试而最终读上博士的。
最后总算是小分总分都过线了,可又有新麻烦了。还有另一个也报考仲来福教授研究生的,人家每门课的分数都比我高,招收名额只有一个,按择优录取的原则我自然又落榜了。这一年很多学校的研究生都没有招满,经多方帮忙联系,同济医科大学的环境卫生专业还有一个录取名额,同济研究生部也同意从大医接收我的档案。看来这一次我的好运气来了,真是柳暗花明。可我大连的亲戚帮助我去大医研究生部取我的档案时,他们拒绝放行我的档案,理由是大医自己也没有招满,他们要给我调剂到别的专业。这时候哪还管它是什么专业,能上就行,我自然同意。等正式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专业还是劳动卫生,导师还是仲来福教授,仲来福教授决定再扩招一名研究生。
听说面试很少有不通过的,我也精神放松,正是春暖花开的春季,当日也春光明媚,艳阳高照,心情真是好极了,历经艰辛和挫折最后成功实现目标后那种幸福感格外强烈。不知那些学霸们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不是也像我这么快乐,我知道有些学霸不但不快乐,反而还抑郁了,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太容易了,真没意思!人还是不要太聪明的好呀!
仲老师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五十几岁的年纪,事业蒸蒸日上,当时的两个名誉头衔对我们来说听着很大: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又刚被提拔为大医研究生部主任,大连医科大学-日中永和协会合作医药研究所所长,仍兼任卫生学教研室主任。面试时简单地了解一下我的背景,然后问了几个专业课相关的问题,面试很快结束。面试结果和最后结论被填写在一张研究生部下发的一张表格上,然后打发一名研究生送到研究生部。我可以安心地回南票做好离家读研究生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