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4日,是个周六,圣诞节前夜。那时候我们并不过圣诞节,觉得那是洋人的节日,离我们很远。但河海大学有个传统,会给留学生举办一个圣诞冷餐会,算是中外文化交流吧。学校也让一些中国学生旁听,说是“促进了解”。我当时是学生会干事,自然被安排做志愿者。
晚上六点钟,校内礼堂灯光璀璨,二三十位留学生穿得花里胡哨的,穿梭在人群中,他们大多来自非洲国家,比如加纳、尼日利亚、贝宁、冈比亚……他们有的学汉语,有的学水利工程,还有几个学中医。中国老师和官员陪着他们喝果汁、吃点心,说些“文化交流”的套话。一切都还算平静,直到夜幕深沉,宴会散场。
那天的夜晚注定不平静。晚上九点多,学校大门口突然起了争执。保卫处的老张,是个退伍军人出身的门卫,平时话不多,但为人耿直。他拦住了几名外校赶来参加舞会的非洲留学生。

那几位非洲小伙子,带着几名打扮时髦的中国女孩,意图进入校园。他们没登记,也不听劝阻,一言不合就推搡起来。眼见气氛紧张,张老师用对讲机呼叫支援,可已经晚了。一共来了四批人,总共十多个黑人学生。他们情绪激动,有人手里甚至拿着棍棒和钢丝鞭。据说是从车里拿出来的,还有砖块和折叠刀。有人在混乱中喊:“打!打了人再说!”
一时间,传达室的玻璃被砸碎,门口的警示牌被推倒,张老师被打倒在地,头部受伤,昏迷不醒。另有几名试图劝架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也被殴打。我们这些学生会成员接到通知赶到时,校门口已经围满了人。怒气、恐惧、混乱,在冬夜的空气中蔓延。
消息传得飞快。那是没有微信微博的年代,但口口相传的效率丝毫不慢。不到半小时,整个校园都知道了“黑人打人”的消息。更糟的是,“打伤门卫老师”“打中国女学生”这样的说法也在流传,虽然真假难辨,却迅速点燃了愤怒。
当晚十点左右,校方高层和公安部门介入,试图安抚双方情绪。几百名干警进入校园,用警戒线把中外学生隔离开来,生怕事态进一步恶化。然而,愤怒像洪水,不是拉警戒线就能拦得住的。25日早上,学校召集开会。江苏省委也派人到场,传达中央的意思:要稳定,不能闹大。“要注意国际影响”,成了那几天每个人耳边的高频词。
午饭后,大约上千名学生自发聚集在留学生宿舍外。有人高喊:“严惩凶手!”“还我们公道!”有人开始砸玻璃,有人往楼上扔砖头,还有人带了标语和横幅——这是自发的,没有组织,却像潮水一样迅猛。我也在人群中,手里攥着一个录音笔,试图记录些什么。不是为了发稿,只是本能觉得,这是件大事。
风暴在发酵。当天下午4点多,71名河海大学的留学生集体“出走”,步行去了南京火车站,准备乘坐66次列车北上“上访”。他们不听劝阻,砸碎了检票口的玻璃门,企图强行上车。公安部门及时干预,避免了混乱。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50多名非洲留学生,也闻讯赶来车站声援。
南京当局一边阻止他们北上北京,一边紧急协调调派车辆,将这些留学生连夜转移到了仪征化纤招待所,距南京市区近80公里。他们被安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招待所,带着情绪,也带着恐惧。
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没停下行动。26日那天上午,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学院等数千名中国学生再次集会游行,高呼“严惩凶手”“把黑人赶出去”的口号,情绪更加激烈。下午,已有超过八千名学生前往火车站方向聚集。公安部门如临大敌,分批疏导,动用大量干警筑起人墙,防止事态失控。与此同时,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开会,决定紧急处置。
事情到了一个临界点。12月31日中午,警方依法刑拘了涉嫌打人致伤的加纳籍学生德苏,同时传唤了其他几位参与打斗的留学生:冈比亚的鲁宾逊、贝宁的洛德维克、加纳的汉森。此举令中国学生情绪有所缓解。
政府的处置既要“依法依规”,又要“照顾大局”。经请示中央领导同意,最终决定对德苏从轻处理,改为行政拘留15天,其他人予以警告与校纪处分。留学生方面,也进行了“分散转移”处理。河海大学以外的留学生也被分别安置,远离风暴中心。同时,政府请了非洲九国驻华使节来宁做工作,向他们通报事态发展,也向留学生做思想疏导。
风暴逐渐平息。1989年1月5日,所有留学生返回学校。校方为他们专门安排补课、考试,试图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但表面平静之下,很多裂痕已经无法弥合。
那年春天,很多学生的言谈中常提起那次事件。有人认为我们太激进,有人觉得政府太软弱,也有人感叹“中外学生的平等”只是空谈。校内对“涉外政策”的讨论多了起来,有人暗地里复印资料传阅——一切似乎都在为那年更大的风暴埋下伏笔。
我也常常想起张老师。他在事件中头部重伤,虽无生命危险,却也休养了好几个月。据说他后来调离了保卫处。而那几名非洲留学生,有些回国了,有些转学去了北方,有的继续留下读书。再后来,我们便不再提起他们。
那一夜,几个本可以避免的冲突,点燃了一场全国关注的风波。不是每一个事件,都会被写进教科书,但它们确实真实发生过,也改变了我们那一代人对“公平”“尊重”“冲突”这些词的理解。而我,永远记得那一晚,冷风中碎裂的玻璃声,还有愤怒与迷惘交织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