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出典型的“信仰自洽”剧本:既然中医必须正确,那一切失败都不是中医的问题,而是你“缘分未到”。我们不妨逐条来看看,这些理由是如何荒诞滑稽,却又暴露了中医信徒的真实心理。
当有人抱怨中医无效时,最常听到的回应就是:“你没找到好中医!”——仿佛好中医就像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武林高手,藏身深山老林,不轻易现身。一旦找不到,那是你的命不好;一旦治不好,那是你找的中医水平不行。
但请注意,这种逻辑永远绕开一个核心问题:既然好的中医这么稀有,这门学问到底算不算成熟的医学?现代医学的医生,水平虽有高低,但并不存在“差一点就完全没用”的鸿沟。而中医信徒的潜台词是:“有神医,只是你没遇上。”这不是医学,这是买彩票。
当药汤无效时,另一条万能借口就登场了:“药材不好!”药材为什么不好?因为缺少野生的;因为现在环境污染;因为药典限制剂量;因为资本垄断,真正的好药流不到你手里。于是乎,药材问题成了一个无底洞:永远有一个更“原始”、更“道地”、更“古法”的版本在彼方等待你,却永远不会真正出现。换句话说,中医的成功,永远依赖于一个不存在的理想条件。这就像有人说“马车比汽车快”,前提是:路平坦笔直,马永远不累,永远不拉屎,时速能达300公里。

更神奇的理由是“没缘分”“心不诚”。这不是看病,这是拜佛。病人吃了药,没效果,不是药的问题,是你信仰不够虔诚。在这样的逻辑里,中医从来不用对失败负责。就像庙里的神仙:你求财没得财,那是你诚意不够;你求子没怀上,那是缘分没到。现代医学看的是指标和疗效,中医信徒看的是玄学和人品。这简直是把病人推到十字路口——治好了,归功于中医;治不好,归咎于你自己。典型的“宗教自洽”。
还有一套非常常见的说辞是:“你吃得不够久”“你吃药的时辰不对”。这种逻辑极其巧妙:疗效的标准被无限期地推迟。你没好,是因为你只吃了三个月;如果你坚持三年,也许就见效了。这跟算命一个套路:你没发财?别急,五年后必定转运。五年后呢?再推五年。反正疗效永远在未来的雾气中。这种拖字诀让中医信徒得以自我安慰:不是无效,是“还没到时候”。就像电视剧里的男女主,永远差点告白,却又永远不会真的在一起。
当以上所有个人层面的借口都说完了,还有一个更宏大的阴谋论舞台:西医害的!资本打压的!国家不重视的!这时候,中医瞬间化身为民族英雄,受尽外侮,壮志未酬。吃了没用?那是因为西医把你身体搞坏了;药材价格高?那是资本垄断;没有普及?那是国家不重视。在这种叙事下,中医本身永远纯洁无瑕,一切问题都来自“外部恶势力”。于是,中医信徒把“疗效不佳”的现实,巧妙包装成一部“受难史”,让中医继续披着受害者的外衣赢得同情。这简直是“精神胜利法”的医学版。
有些理由更显得荒唐:“千人千方”“药引不对”。意思是说,同样的病,每个人都需要不一样的药;而你用的那一杯枸杞水,可能就缺了点甘草引子,所以才没效果。问题在于,这种解释完全模糊化了疗效标准。现代医学讲究同样的药物在同样的病理条件下起同样的作用,中医信徒却强调“个体化到无限”,最后等于一句话:无论怎样都能说得通。治好了,归功于“辨证论治”;治不好,怪你体质特殊。这就像一个算命先生,永远能对号入座,怎么说都对,反正你挑不出错。
最狠的一招是“命数已尽”。病人死了?不是中医无效,而是他命数到了。医术再高,也敌不过天命。这话一出口,所有失败都瞬间合理化:中医没有失败,只是老天爷不准你活。你看,这已经不是医学,而是宿命论。中医成了一个完美的“甩锅系统”:你永远找不到它的错误,因为它永远不承担错误。
这些理由看似是对中医的抱怨,实际上却是一种“反向维护”。他们口口声声说“中医不行”,却从不质疑中医理论本身,只是怪药材、怪医生、怪制度、怪命运。换句话说,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想过中医“可能本来就没用”。他们只是用一层又一层的借口,把失败合理化,把无效包装成“差一点就行”。这种逻辑非常像“传销受害者”:产品明明无效,但总有人说“是我自己方法不对”“我没有坚持下去”。传销靠的就是这种自我驯化。而中医信徒的心理机制,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总是有效的,只是你不够幸运、不够诚心、不够坚持,或者生错了时代。中医信徒用尽千奇百怪的理由,把一门原本应该用疗效说话的医学,变成了一套永远不会失败的叙事体系。中医的问题不是“不行”,而是永远“差一点就行”。这才是最辛辣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