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挺高的。我们自小也被鼓励,要这样,要那样。看人家谁谁,这么小就开始帮妈妈家务了;那个谁谁谁,见谁都打招呼,那么有礼貌。我们一点都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的。这个我们,包括我自己。虽然,童年的我,对此是略有抗拒的。再加上我老爸很宠爱我,所以没有“中招”。
学习了心理学后,我才知道,原来很早就懂事的孩子,其实,是非常容易有精神和心理负担的。其正向作用,成年后的他们,会很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就。负向的作用是,他们很难对生活很满意。夫妻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其实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
多年前我就有一个客户,妈妈在黑人圈里,算是很成功的一位了。在省府有自己的生意,经济上是无忧的。但她的两性关系,给了她极大的挫败感。每段关系留下一个孩子。大孩子 14 岁左右,成为我的客户。 那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对年幼的妹妹,温和有加。可妈妈对他的不满意,可谓是百分百,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这个孩子当真有这么糟吗?他自 12、13 岁起,每天早上,不论刮风下雨,或是隆冬时分,他都是自己起床,饿着肚子,自己步行去校车。而他的校车,离家至少步行十分钟!
有一次,我专门陪同他走了一次,去校车的路。我真的很吃惊。我觉得这个孩子,和我的孩子比,实在是太懂事了。可为什么他的妈妈,还那么地,大事小事横加指责。和妈妈的单独诊疗后,我明白了,这是家族传承。他的妈妈,也是很早时候,就或主动或被动,被 put on parent’s role. 家务一手挑,还能帮父母做饭,照顾弟妹,过早的成人化。妈妈的焦虑大到无边。作为心理工作者,我是非常能理解这位母亲的。那么小年纪,就承担了非年纪之内的责任。哪怕再被夸奖,可她的心智尚不足承受这些。她不过是在装大人罢了,装了装了,真的就成人化了。而从此,焦虑也会终身伴随。更糟糕的一个副作用或许是,她也永远不会看得上同年龄的配偶,也是,同年段的人,估计没几个有她那么能干的。谁的能力都不如她,她都看不上。她的高要求,也令两性关系中的他,渐行渐远。
另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永远也很难对自己的孩子满意。我们说,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样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虽然个性各一,但年龄摆在那里,该有这个年龄段的成长需求和规律。这是共性的地方,跑不掉的。可她不能接受她的孩子,是个啥都不会的人。他需要自己起床,自己步行上学,放学后,自行做家务,自行完成作业,等等。
这位母亲,我尽力了。但短短半年的 intensive family therapy. 除非她的认知有改变,否则是很难的。孩子经过各类的心理诊疗项目,其实,真正需要的,是这位母亲。
最近,我的诊所又来了一位非常懂事的孩子。七八岁年龄的光景,说话做事非常成人化。孩子的父母都非常负责任,一看就是,对儿童教育,或是对家庭极其有责任心的。但可惜,很多事情是过犹不及的。
见面第二次,我提出要单独和孩子沟通,妈妈坚持一起参与,我自然同意了。我就当着妈妈的面,和孩子聊天。妈妈经常会替孩子回答,我说,我们听他说。孩子的话,几乎都是大人的话。比如,孩子暑期走亲戚,喜欢一只猫。当我问孩子,你喜欢猫吗?他说,他更喜欢狗。我问,你想拥有一条狗吗?孩子说,我还不够有自控力去养一条狗,等我做了父亲,有自己的孩子时再说。
我非常吃惊孩子的懂事程度,但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我在引导孩子这个那个。我请孩子离开诊室,和妈妈有了一段非常坦诚的开门见山。大半个小时后,这位妈妈听懂了。我是要给她点赞的。第一,她敢于实话实说挑战我;第二,她是个明白人,能听得懂我的表达,还当真听明白了。但我过往的经历,不少父母是没有这个程度的。阻碍他们的,不是智力和知识水准,是他们坚定的认知,他们一定是对的,他们的世界,容不得一丝光亮进来。
我开门见山,你的孩子太懂事了。她问,太懂事了有什么不好?我说,因为这不是他真实的意愿或是想法,但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或夸奖,他不得不隐藏他真实的一部分。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有了 layers。Layers多了后,渐渐了,他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了。但凡他有太多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认知后,他的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和被告知应该如何的自己,渐渐就有了鸿沟。GAP 越大,心理问题就会越严重。要知道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开始有睡眠问题了。
我想,这位有责任的妈妈是听懂了。她没有因为我的直言相告而炒了我,反而更积极预约下一次的诊疗。给她点赞!
是的。孩子十八岁之前,每一年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巨大空间的。要允许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真实做这个年纪该有的选择。以前,我家里住过一个孩子,聚会时,老美朋友说,这个孩子好懂事啊,小小年纪,社交能力一流。老美哪里见过这么懂事的孩子。一个屋檐下,我自然清楚,这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简而言之一句话,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做符合年纪的事情。要相信,孩子们最终一定能成长为健康的成人,前提是,我们莫焦虑,莫拔苗助长。
这个话题也是很大,以后有时间细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