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天门中断(2)楚江(3)开,碧水东流至此回(4)。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5)日边来。
1. 天门山: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2.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对应于后面的“开”,即劈开、断开。
3. 楚江:天门山一带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所以诗人称此段长江流为楚江。
4. 至此回:长江水流在此地折转北去,然后过天门山。
5. 一片:一叶,一只。
李白(701 — 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尊为“诗仙”。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有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和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两种说法。李白5岁读书,14岁时便有诗赋多首,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自开元十二年(724年)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李白多次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都城长安。他广交朋友并干谒达官显贵,寻求入仕之途,但一直未果。天宝元年(742年),经玉真公主和大臣贺知章举荐,玄宗召李白进宫任供奉翰林。一年后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厌倦,行为懈怠,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第二年(756年),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在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争斗中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李白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去世,享年61岁。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神妙,语言飘逸,从立意到表现方式均具有典型的浪漫艺术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李白的诗歌中,以乐府歌行体和绝句成就最高,五言律诗也多有佳作。杜甫称赞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黄庭坚说“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李白仅有的的几首词虽有真伪之争,但词学家普遍认为李白具有词坛“开山鼻祖”的地位。
李白临终前把毕生作品托付给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将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李白现存诗约1000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9
宋雨: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主要有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和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两种说法。后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的先人可能是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陈寅恪先生进一步认为李白的父亲在碎叶城经商。李白幼年时他全家内迁。
唐风:李白从小聪明。李白曾说自己“五岁诵六甲”( 《上安州裴长史书》),六甲即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我们现在还能听到一些李白自少年时代起就深思好学的传说。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铁杵磨针”的故事了。
宋雨:这个故事今天中国人大多知道。它出自南宋的《方舆胜览》,说李白小时候因读书不顺,弃学回家。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此事对自己的触动很大,从此发奋读书,终于学有所成。不过这种老掉牙的“苦读”故事,对于现代青少年,究竟有多大好处很难说。
唐风:如果光是“苦读”,成一个书呆子,那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另一方面,再有天赋的人,包括李白,如果不学习、不用功,那肯定也成不了一流。现代社会同样如此。就李白来讲,他其实不仅用了功,而且拜了的名师。他的老师中有当地著名的隐士赵蕤(rui2)。
宋雨:是的。根据史料,李白有拜赵蕤为师的经历。赵蕤不仅是学问家,还善“纵横术” 。所谓“纵横术”,是在战国时期在政治外交方面的策术。少年李白曾拜师赵蕤学习剑术和纵横术。这段经历可能对李白的性格有比较大的影响。后来人们说“赵蕤术数,李白文章”,二人都是来自蜀地的名士。
唐风:李白出蜀一年后在扬州生病,写下《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寄给老师。内有“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相如台”指西汉司马相如琴台。“子云宅”指西汉扬雄的故宅。这两地都在成都。李白这么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虽然他后来再也没有回去。
宋雨:关于李白后来为什么不再回乡的问题,后人有诸多分析。一种观点认为,李白出蜀时胸怀壮志,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现实与之有强烈的反差。出蜀十多年后唯一的一次入仕机会,也未能持续多久。而且其家庭、子嗣等也乏善可陈。因此李白不回故里,可能主要是一个面子问题。这虽只是一种说法,但不无道理。“荣归故里”的观念自古以来影响着学人。
唐风:李白自少年起就有积极用世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他是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考,他只能通过干谒等方式求得机会。李白19岁时,苏颋(ting3)罢相后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辖区包括蜀中大片地区。李白带着自己的诗文去谒见他。苏颋看后称赞他“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很受鼓舞。但后来他并未给李白什么实质的提携。
宋雨:一年以后的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李白进行了一次游历,他北游剑门关,南游成都、峨眉山,冬天至渝州(重庆),后返回家乡。在重庆时,李白谒见了太守李邕(yong1)。李邕是一位保守的官员。他见李白年纪轻轻口出狂言,纵论王霸,就对他比较冷落。李白离开后愤然写下《上李邕》: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即孔子。
唐风:李白父辈家境殷实,如果只想着娶妻生子过小康日子,父辈留下的家底已经足够了。可是李白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蜀中的天地对他而言太小了。既然干谒近处高官的路走不通,那就一定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对李白来说,恐怕只有行万里路,多拜访名士,提高知名度,才能达到入仕的目的。
宋雨:到了开元十二年(724年),23岁的李白准备好了。他离开蜀地,顺江而下,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自由洒脱的性格得到了更尽情的发挥。在离开家乡的时刻,在他的心中,恐怕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
唐风:也不尽然。李白的作品中比较多地表现自己的豪气与洒脱,但只要仔细体会一下,也还是经常具有对寂寥、思情、怀念等个人幽情的表达。比如这次李白从平羌(今乐山)附近入长江。还未到渝州(重庆),他就开始想念朋友了,于是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宋雨:过去读这首诗,真没有仔细考虑过它的背景。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乡的秋月和山影让李白感到孤单,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有解释说本诗中的“三峡”是接近乐山的岷江上的“小三峡”(岷江在乐山入长江)。但我认为,将其解释为重庆以下的长江三峡很符合逻辑。这首小诗意向绮丽,寓情于景,是一首七绝佳作。
唐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李白乘船东行,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当他的船一过三峡进入楚地,望着眼前的荆门山,他写下了著名的五律《渡荆门送别》,显示一种既激情豪壮,又乡情暗生的心态。以后,他行至九江,又登庐山,作《望庐山瀑布》。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李白乘船经过今天的安徽芜湖地区,被天门山的景象所吸引,写下了七绝名篇《望天门山》。
宋雨:在长江的这个地方,两岸有对峙的西梁山和东梁山(合称“天门山”)。山其实并不高大,不足百米,但在这个平原地区,而且长江从中间奔腾而过,确实新奇,就好像一座山被劈断一般。所以诗人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所谓“楚江”,是因为这个地方在战国时属于楚国。哎,你说你乘过长江的轮船,你当年经过了天门山吗?
唐风:当儿啦,还不止一次呢。不过三十几年前我乘船的时候,有点煞风景,东梁山的顶上有一座高压线塔。我前两天又去查,说是前些年已经被拆除了。李白让那个地方有了名气,当地如今要恢复本来面目,发展旅游业。我顺便跟你吹个牛啊,我是喝长江水长大的,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从武汉黄鹤楼到镇江北固山,以及苏杭等地,我过去都去过,常能跟诗词挂上钩呢。
宋雨:我很羡慕你的经历。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不同人的解释有所不同。有人解释“至此回”,是说长江到此转了一个方向。但刘学锴先生的解释是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本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他批评说前面根据长江流向变化的解释,是不理解诗的语言。这一句你怎么解释呢?
唐风:这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江面较宽。西梁山和东梁山并未造成狭窄的水道,不会引起激流和回旋。诗的语言虽然可以夸张,但李白的七绝的特点经常是轻灵落笔。本诗如同一幅水墨画,我并不认为诗人追求惊骇的效果。而另一方面,长江在此的转向却是相当有名的,这在地理上是一个大的变化。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熟知。
宋雨:我也倾向于“回”指长江流向的变化。事实上就在到达天门山之前几里地,长江从大致的东西向转为南北向。在芜湖-马鞍山-南京一线,百余里的距离都是这个方向。因此古时候把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为“江东”,大致上等同于今天人们所说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安徽东南部。李白乘船来到这一“地标”,将其写入诗中是合理的。
唐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有点类似于一个对偶句,包含一幅风景画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所以是不宜分割的。如果写成“两岸青山”和“一片孤帆”,则是完全对仗的。为了照顾平仄,末句换成了“孤帆一片”。李白不是杜甫,他比较随意。何况这里也不要求对仗。
宋雨:以舟上行人的角度,当船顺流而下,天门山两侧越来越清晰,以动态的方式进入人的眼帘,于是“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生动鲜明。然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视角是什么呢?如果立足点不变,那只能是诗人看到远方的另外一叶孤舟。这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更符合逻辑的理解是,“孤帆”就是诗人所乘的帆船。然而这时候视角又变了。对这些变换你怎么看?
唐风:李白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可以“月下飞天镜”,也可以“长风几万里”,所以我认为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他这两句是站在哪里观察。李白可以既当主体去体验,又可以当客体被表现。今日用无人机拍摄风光的技法,在1300年前已经被李白“掌握”了。
宋雨:你这个“无人机”的比喻有意思。这首七绝,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铺叙加白描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壮观和江水浩荡气势。它像是一篇短短的游记,意向开阔、动静结合,记录了一段难忘的行程,同时也反映了青年李白自由洒脱的精神,以及他在游历之中的新奇与豪迈。
唐风:李白的绝句,风格有异于其他大家。特别令人称奇的一点是,其字句极为平易近人,不依仗练字的精巧,而是大处着眼,并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这些小诗,是李白的精神世界和创作灵感在一瞬间的反映。尽管好似脱口而出,却能震撼人心。故此,明代著名诗评家胡应麟说:“此(即本诗)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