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亿万富翁是怎么炼成的,有些抬高了他,因为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穷汉根本就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成了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凭以往我所听说的一个富裕家庭要积累起那么多的财富少说也要两三代人的努力,为了给他装装门面,姑且就用这“炼成”二字。下面就来聊聊这个穷光蛋发家的过程吧,这位现在人模狗样的所谓大款十多年前还不如我“有钱”,因为我好歹也是每个月有固定收入的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而他只是个在村里砖窑厂挑砖的农民。哦,还没有介绍,此人姓马,家中排行第二,村里人都叫他马老二,当然他有钱后大家就尊称他马老板,以后随着其财富的越来越多,也算与时俱进吧,对他的称呼慢慢地就从老板变成经理,总经理,董事长,总裁,所以现在大家总是恭恭敬敬地称他为马总或是董事长了,即使人家这么尊敬地招呼他,一般人他也最多鼻子里发出嗡的一声眼皮也不会抬一下的。马老二的发家之路得从他在窑厂挑砖胚开始,那年村里为了解决村民们盖房用砖的困难,就办起了窑厂。这窑厂办起来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成本低,做砖用的泥只要田里掘掘,烧砖用的柴火那每年夏天收的麦桔与秋天收的稻草有的是;其二盖房是家家都要盖的,那年月盖房都是用砖头,很少用水泥的,不像现今框架结构,用的砖头很少了,所以销路不成问题。于是说干就干,窑厂很快就办起来了,请来了做砖胚的师傅和烧窑师傅,队里的社员抽了一些人跟着学做砖胚,队里给记工分。我们这位马老二不似如今这样大腹便便,当年生得虎背熊腰,一身的力气,就与队里一些小青年在进窑时挑砖胚,砖头烧好出窑时挑砖头,这都是力气活,队里给记的工分也多。这窑厂开了三年就关掉了,一来是队里的人家该盖房的都盖好了,当时人们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队里人用砖头都是以柴草抵砖头钱的,不足部分的差价再折算成钱,所以后来砖头的销路有点成问题了。最主要的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农村里开厂,那是不务正业,况且做砖胚用的泥都是田里挖的,这破坏耕地的罪名谁也担不起,这样砖厂就此关门大吉。不过这积存下来的砖没人要,按每户摊着分也分不到多少,所以大家都不要。这里就显出马老二的算功水平了,毕竟他当年读过农中,头脑子也活络,他知道外面的行情,那时候还没有民营经济,砖头等建筑材料都是国家统一销售,后来才有了价格双规制,就是计划的砖价格与计划外的价格差了许多。于是他灵机一动,就与队长商量,当然实际也用不上商量,他是队长的小舅子,就一句话把窑厂剩下的砖全部以处理品低价买下,也算帮队里解决了一个难题。至于销路他也有门路,供销社管供应建材的是他农中同学,两条香煙搞定,那时候的人胃口还不大。这些砖都以计划外的所谓议价砖卖出,从中狠赚了一笔,也算他牛刀小试,赚到了他这辈子出生以来第一桶金。
要说马老二能发财而为啥别人不能发财?这脑瓜子好使不好使也很重要,否则当初大家都脸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起早摸夜干只为在队里挣那么一点点工分,而他却是比别人看得远,对那些年终分不了多少钱的工分根本没放在眼里。窑厂关门后,他就跟着队里的泥水匠出门干活,先从小工做起,慢慢也学会了那些泥水匠的活,毕竟是开眼生活。当年若是去外面做工,得用钱买工分,年终再按队里每分工分的值按所买的工分折成钱再分给交钱买工分的人,这里边当然得吃些亏,因为靠地里的收成折成的工分肯定比外面挣的少,这是闭着眼睛吃老鼠药,明摆着吃亏的。马老二这人就有这点好,他宁愿吃些眼前亏,后来他告诉人说,当年若不是吃些小亏,就不能去外边闯荡,也就不能比别人抢先一步遇到发财的机会。这也还得归功于他这人确实能说会道,也肯化些小钱结交朋友。他的发财之路得从改革开放说起,文革结束后,国家允许农村里也发展工业,那时村里的泥腿子们对工业那都是一窍不通。他以前外出期间曾经人介绍在一家纺织厂打过工,也认识了一些厂里的技工,耳濡目染,渐渐地也摸到了一些纺织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从棉花到织成布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些了解。自从允许农村里办厂后,他就琢磨着怎么在村里也办个啥,刚巧有人介绍要找地方开厂,是纺织行业中的染整。这些人实际是在国营厂的,那时候有个口号叫做扶持乡村办企业,马老二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找了这帮人,与他姐夫商量,这还用得着商量,一说就成。现在大队又改叫村了,大队长就成了村长,大队书记成了村书记,所以他姐夫就成了村长,村里的事他一句话就能搞定。双方议定由村里出土地盖厂房,对方把一些闲置的设备半送半卖的弄到这村办厂里。这国营厂毕竟家大业大,出手阔绰,这些财产一下就变成村集体的了,不仅如此,厂里的技术力量也由他们厂包下来。至于原料成品两头也是国营厂包了,当时还美其名为支援村镇企业,国营厂里的一些领导们也因为上级有政策,所以这么放开,当然村里也绝不会亏待他们,你懂的。农村里有的是农副产品,可解决厂里工人的一些副食品供应,因此对领导关心基层工人的生活非常满意,当年大家过惯了苦日子,现今能这样真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村民们也同样很高兴,以前一年到头披星戴月在地里干活,年终分红一个工才几毛钱,而今年轻的去厂里当工人拿工资,每年村里还按每家人口数发一些钱。只是大家在兴奋之余,却没有注意到村里那条平日吃水洗衣都离不开的河里的水慢慢变了颜色,当然那得等几年以后。城里头的工厂与村里合作了多年,也合作得很愉快,不过后来上面又说村镇企业挖社会主义的墙脚,就不允许城里的工厂与村里合作了,幸好此时厂里那些后生也早把那些技术学到手了,没有城里的师傅也照样能干,所以厂没有关门。这工厂当初开办起来时马老二功不可没,他又是村长的小舅子,厂长这位置当然非他莫属,以后兴起了承包,这染整厂就给他承包了。这是他检到的第二桶金,比起第一桶金来,那桶不知大了多少倍,因为是村办企业,享受国家税收等方面的优待。这些年与城里人在一起,他对外面的市场,原料进货成品销路渠道以及与税务等等政府部门的关系不要太熟络,所以工厂在他手里越来越兴旺。他又把工厂规模扩大,向村里要了很大一块地,把这些地围在厂区里,有些地用来盖了些厂房、仓库,部分地搞了些绿化,盖了些亭子,算是把工厂建设成花园一样,还得到了市里领导的表扬,这件事后来带给他的利益真是无法估量,也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确实异乎寻常,这待下面再说。随着他事业的兴旺,村里人虽然也得了点好处,但村里的干部私下里却靠着他发了财,这其中的机关当然不能与外人道。
常言道,人要是运气好起来,那财路真是推也推不掉。他一次酒后向人透露说,他发财后为了保佑自己财运不断,所以每年去九华山烧香许愿,而地藏王菩萨也确实保佑他。他第一次承包染整厂前在地藏王菩萨前抽了个上上签,回来就与村里签了承包合同,此后一路发,每年无论怎么忙,九华山烧香从不间断(我接触过不少似马二这样的暴发户,他们都是笃信菩萨,在寺院功德箱内一捐就好几万。每年大年初一还到我们家乡那座千年古刹化十来万就为了烧一炷所谓的头香,不知少林寺那位释永信方丈的事出来后,以后他们还能这么虔诚么?)。下面继续说马老二,哦,现在不用说马老二,就是马老板,马经理,马董事长的称呼他也是不屑一顾,人家现在在路上见了他远远的就是恭恭敬敬地一声“总裁”,不过我不知他是不是了解这些称呼的区别,因为他肚皮里那些货色就农中里灌进去那一点点,而且农中读了一年又被解散了。好,现在就说说马总裁又遇到啥财运了,不知大家可知道当年国有企业转制的事,简单的说,就是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延伸到村镇,也就把村镇企业卖给了私人, 这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这转制里边也有些至今令人诟病的,首先通过转制成了老板的大多是原来企业的厂长经理等负责人;其次有些人根本就没拿钱出来,因为他买下工厂企业的资金就是向银行贷款来的钱,然后用买下的工厂再向银行抵押贷款,反正这里面的操作我们局外人也不懂,但我听懂行的人一句话就道明了真相,即是空手套白狼。据说甚至还有所谓零资产转移以及负资产转移的,其中之真伪局外人无从得知,反正通过转制,有的人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本文主人公马二也是在这转制大浪中游刃有余,他当厂长多年,又是村长的小舅子,这人脉关系可说是左右逢源,在没有人竞争的前提下就把村里的集体财产攫为己有,不费吹灰之力,突然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那年月,国家对民营企业大力扶持,马老二的染整事业蒸蒸日上,靠了他这么些年积累下的人脉关系,在税收方面,环保方面从没有人找他的麻烦,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不过据说后来税务局环保局有两个科长为了他吃官司,这是后话。听业内人士说,染整对水源的污染非常严重,马二村里的河水很早就泛起了黄色的浊浪,本来村里人淘米汰菜洗衣都靠这河水,如今变成了这样,难免有群众的不满声音出来。马老板在商场辗转多年,见多识广,一方面在环保局的指引下买了一些局里指定厂家的环保设备,这些设备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检查的人来之前,早有人通风报信,于是环保设备就启动,检查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对村民们的不满,马老板作出为桑梓服务的高恣态,免费为村民们每家打水井一口,美其名曰为大家提供清洁水源,此举在村干部的大力宣传下,就成了他致富不忘为民造福的大善人。这马老二也真是运气好,自打他接手工厂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剧增,他的工厂规模也越来越大,效益又比以前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他赚得真是盆满缽满。不过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对染整行业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二的工厂若不是按照国家环保规定,添置污水污物处理设备,那就面临关仃併转的局面。实在不得不佩服马二的脑袋瓜子好使,因当时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有一段距离,此时苏北也如同苏南开始时一样,乡镇企业也正迎来一个发展的好时机,于是江南一些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厂企业纷纷向苏北转移,马二看准时机,把他的厂卖给了苏北,又卖了笔好价钱。他原来的厂区占地很大,他把其中的一些厂房出租给其他人办一些无污染的工厂,大部分的土地借着建设新农村的名头弄了个农家乐,里面楼台亭阁,小桥流水,集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不仅吸引本地的人,还占着离开上海近的地理位置优势,很多上海客人及外地客人纷至沓来,让他的财富山又加高了不少。不过马老二对财富可是永不满足的,否则也不成马老二了。从他掘得第二桶金开始,他就在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及本地附近一些二三线城市买进大量商品房,然后在房价大涨时卖掉,经几番买进卖出的操弄,大赚特赚。也多亏了国内房市涨得天价,当然也靠着他卓越的商业头脑,看得清房市的行情。新冠疫情结束,他自己虽然不懂,但也知道花无百日红的道理,又听说什么美国日本都经历过房市崩塌的情况,于是果断地把除了自己住的及为子女留的三幢大别墅外全部抛售,不想还真挤上了高房价的末班车。待等他把手头的房子卖掉,从2023年开始,房价竟然如他所予料的那样,一路往下跌,因此虽然他自己没有开发房地产,却是借着房屋的投机(我用了投机这名称也许有些不当,因为十多年来大家最常说的是投资而非投机了。想当年农民把自家种的蔬菜挑到城里去卖也会被当作投机倒把打击,甚至有所谓的投机倒把罪。)又让他银行存款不知添上了多少个零。据内行业内人士又对他底细了解的人估计,他的资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保守点说至少也有一个亿了。
自打马二成了大富翁后,与我们这些以前的穷朋友就很少联系了。听他村上人说,他倒还不失农民本色,家里大别墅的院子里还种上了各种蔬菜,按他的说法自己种的蔬菜无农药无化肥,纯天然的,吃了放心。除了他开的那辆大奔及手上戴的金劳力士手錶倒还真看不出他竟是腰缠亿贯的富翁,据他告诉人说,这大奔和劳力士金錶还是出门谈生意装门面的需要。马二现在什么都称心,就是两个子女不能让他在人前炫耀。因为自己肚子里墨水少,所以他在子女教育上倒是捨得化钱,自打小学起,就让他们去上这个班那个班的,可惜他这一儿一女都没有继承他精明能干的遣传因子。儿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他通过中介送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十年,也不知怎么搞的,連英语说得也不太流利,终于在待满十年后回到了国内。据他告诉人说,儿子有什么硕士学位,但他儿子从没与人说起有这么个学位,有以前的同学问起他在加拿大求学的经历,他总是尴尬的笑笑,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他女儿,这小姑娘虽然长得不咋的,却从小就喜欢打扮,父母对她特别宠爱,也不知化了多少钱放学后让她吃小灶,总算混了个高中文凭,大学是无望的了,马二决定也把她送出去。这次不送加拿大了,说是加拿大培养不出人才,他听说新加坡的教育很好,在那儿也安全,不是说有次英国王子在新加坡犯了法,照样被打了屁股。于是把女儿送到了新加坡去深造,不过这宝贝女儿也辜负了双亲的期望,四年不到就铩羽而归。因为自小就爱打扮,回来后马二给她投资开了个高档化妆品店,前几年生意还好,现在顾客越来越少,目前正在想找人接盘。马二说他这辈子做的生意都没有亏过,就是在子女身上真吃大亏了。
关于马二这暴发户的发迹经过,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不过我得声明一点,我不是眼红这些发财的富翁,毕竟他们的商业头脑及能力确是高人一等;也无意对当年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妄加评论,国家出台这个政策有其必要,绝大部分也是合法的。但当年转制时确实给一些人钻了空子,一夜暴富,如今我家乡类似马二这样的千万亿万富翁大有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本无可厚非,但转制时规定必须妥善安排好下岗工人的经济补偿、生活出路等方面有些企业做得还是不夠完善,留下一些后遗症。当然其中有些官员参与暗箱操作也不是没有,希望有朝一日能倒查一下当年的转制,若其中有猫腻的可真得处理一下。
一个亿万富翁是这样炼成的
剑门奇石 (2025-08-29 05:22:12) 评论 (0) 说一个亿万富翁是怎么炼成的,有些抬高了他,因为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穷汉根本就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成了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凭以往我所听说的一个富裕家庭要积累起那么多的财富少说也要两三代人的努力,为了给他装装门面,姑且就用这“炼成”二字。下面就来聊聊这个穷光蛋发家的过程吧,这位现在人模狗样的所谓大款十多年前还不如我“有钱”,因为我好歹也是每个月有固定收入的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而他只是个在村里砖窑厂挑砖的农民。哦,还没有介绍,此人姓马,家中排行第二,村里人都叫他马老二,当然他有钱后大家就尊称他马老板,以后随着其财富的越来越多,也算与时俱进吧,对他的称呼慢慢地就从老板变成经理,总经理,董事长,总裁,所以现在大家总是恭恭敬敬地称他为马总或是董事长了,即使人家这么尊敬地招呼他,一般人他也最多鼻子里发出嗡的一声眼皮也不会抬一下的。马老二的发家之路得从他在窑厂挑砖胚开始,那年村里为了解决村民们盖房用砖的困难,就办起了窑厂。这窑厂办起来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成本低,做砖用的泥只要田里掘掘,烧砖用的柴火那每年夏天收的麦桔与秋天收的稻草有的是;其二盖房是家家都要盖的,那年月盖房都是用砖头,很少用水泥的,不像现今框架结构,用的砖头很少了,所以销路不成问题。于是说干就干,窑厂很快就办起来了,请来了做砖胚的师傅和烧窑师傅,队里的社员抽了一些人跟着学做砖胚,队里给记工分。我们这位马老二不似如今这样大腹便便,当年生得虎背熊腰,一身的力气,就与队里一些小青年在进窑时挑砖胚,砖头烧好出窑时挑砖头,这都是力气活,队里给记的工分也多。这窑厂开了三年就关掉了,一来是队里的人家该盖房的都盖好了,当时人们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队里人用砖头都是以柴草抵砖头钱的,不足部分的差价再折算成钱,所以后来砖头的销路有点成问题了。最主要的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农村里开厂,那是不务正业,况且做砖胚用的泥都是田里挖的,这破坏耕地的罪名谁也担不起,这样砖厂就此关门大吉。不过这积存下来的砖没人要,按每户摊着分也分不到多少,所以大家都不要。这里就显出马老二的算功水平了,毕竟他当年读过农中,头脑子也活络,他知道外面的行情,那时候还没有民营经济,砖头等建筑材料都是国家统一销售,后来才有了价格双规制,就是计划的砖价格与计划外的价格差了许多。于是他灵机一动,就与队长商量,当然实际也用不上商量,他是队长的小舅子,就一句话把窑厂剩下的砖全部以处理品低价买下,也算帮队里解决了一个难题。至于销路他也有门路,供销社管供应建材的是他农中同学,两条香煙搞定,那时候的人胃口还不大。这些砖都以计划外的所谓议价砖卖出,从中狠赚了一笔,也算他牛刀小试,赚到了他这辈子出生以来第一桶金。
要说马老二能发财而为啥别人不能发财?这脑瓜子好使不好使也很重要,否则当初大家都脸朝黄土背朝天,每天起早摸夜干只为在队里挣那么一点点工分,而他却是比别人看得远,对那些年终分不了多少钱的工分根本没放在眼里。窑厂关门后,他就跟着队里的泥水匠出门干活,先从小工做起,慢慢也学会了那些泥水匠的活,毕竟是开眼生活。当年若是去外面做工,得用钱买工分,年终再按队里每分工分的值按所买的工分折成钱再分给交钱买工分的人,这里边当然得吃些亏,因为靠地里的收成折成的工分肯定比外面挣的少,这是闭着眼睛吃老鼠药,明摆着吃亏的。马老二这人就有这点好,他宁愿吃些眼前亏,后来他告诉人说,当年若不是吃些小亏,就不能去外边闯荡,也就不能比别人抢先一步遇到发财的机会。这也还得归功于他这人确实能说会道,也肯化些小钱结交朋友。他的发财之路得从改革开放说起,文革结束后,国家允许农村里也发展工业,那时村里的泥腿子们对工业那都是一窍不通。他以前外出期间曾经人介绍在一家纺织厂打过工,也认识了一些厂里的技工,耳濡目染,渐渐地也摸到了一些纺织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从棉花到织成布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些了解。自从允许农村里办厂后,他就琢磨着怎么在村里也办个啥,刚巧有人介绍要找地方开厂,是纺织行业中的染整。这些人实际是在国营厂的,那时候有个口号叫做扶持乡村办企业,马老二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找了这帮人,与他姐夫商量,这还用得着商量,一说就成。现在大队又改叫村了,大队长就成了村长,大队书记成了村书记,所以他姐夫就成了村长,村里的事他一句话就能搞定。双方议定由村里出土地盖厂房,对方把一些闲置的设备半送半卖的弄到这村办厂里。这国营厂毕竟家大业大,出手阔绰,这些财产一下就变成村集体的了,不仅如此,厂里的技术力量也由他们厂包下来。至于原料成品两头也是国营厂包了,当时还美其名为支援村镇企业,国营厂里的一些领导们也因为上级有政策,所以这么放开,当然村里也绝不会亏待他们,你懂的。农村里有的是农副产品,可解决厂里工人的一些副食品供应,因此对领导关心基层工人的生活非常满意,当年大家过惯了苦日子,现今能这样真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村民们也同样很高兴,以前一年到头披星戴月在地里干活,年终分红一个工才几毛钱,而今年轻的去厂里当工人拿工资,每年村里还按每家人口数发一些钱。只是大家在兴奋之余,却没有注意到村里那条平日吃水洗衣都离不开的河里的水慢慢变了颜色,当然那得等几年以后。城里头的工厂与村里合作了多年,也合作得很愉快,不过后来上面又说村镇企业挖社会主义的墙脚,就不允许城里的工厂与村里合作了,幸好此时厂里那些后生也早把那些技术学到手了,没有城里的师傅也照样能干,所以厂没有关门。这工厂当初开办起来时马老二功不可没,他又是村长的小舅子,厂长这位置当然非他莫属,以后兴起了承包,这染整厂就给他承包了。这是他检到的第二桶金,比起第一桶金来,那桶不知大了多少倍,因为是村办企业,享受国家税收等方面的优待。这些年与城里人在一起,他对外面的市场,原料进货成品销路渠道以及与税务等等政府部门的关系不要太熟络,所以工厂在他手里越来越兴旺。他又把工厂规模扩大,向村里要了很大一块地,把这些地围在厂区里,有些地用来盖了些厂房、仓库,部分地搞了些绿化,盖了些亭子,算是把工厂建设成花园一样,还得到了市里领导的表扬,这件事后来带给他的利益真是无法估量,也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确实异乎寻常,这待下面再说。随着他事业的兴旺,村里人虽然也得了点好处,但村里的干部私下里却靠着他发了财,这其中的机关当然不能与外人道。
常言道,人要是运气好起来,那财路真是推也推不掉。他一次酒后向人透露说,他发财后为了保佑自己财运不断,所以每年去九华山烧香许愿,而地藏王菩萨也确实保佑他。他第一次承包染整厂前在地藏王菩萨前抽了个上上签,回来就与村里签了承包合同,此后一路发,每年无论怎么忙,九华山烧香从不间断(我接触过不少似马二这样的暴发户,他们都是笃信菩萨,在寺院功德箱内一捐就好几万。每年大年初一还到我们家乡那座千年古刹化十来万就为了烧一炷所谓的头香,不知少林寺那位释永信方丈的事出来后,以后他们还能这么虔诚么?)。下面继续说马老二,哦,现在不用说马老二,就是马老板,马经理,马董事长的称呼他也是不屑一顾,人家现在在路上见了他远远的就是恭恭敬敬地一声“总裁”,不过我不知他是不是了解这些称呼的区别,因为他肚皮里那些货色就农中里灌进去那一点点,而且农中读了一年又被解散了。好,现在就说说马总裁又遇到啥财运了,不知大家可知道当年国有企业转制的事,简单的说,就是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延伸到村镇,也就把村镇企业卖给了私人, 这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这转制里边也有些至今令人诟病的,首先通过转制成了老板的大多是原来企业的厂长经理等负责人;其次有些人根本就没拿钱出来,因为他买下工厂企业的资金就是向银行贷款来的钱,然后用买下的工厂再向银行抵押贷款,反正这里面的操作我们局外人也不懂,但我听懂行的人一句话就道明了真相,即是空手套白狼。据说甚至还有所谓零资产转移以及负资产转移的,其中之真伪局外人无从得知,反正通过转制,有的人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本文主人公马二也是在这转制大浪中游刃有余,他当厂长多年,又是村长的小舅子,这人脉关系可说是左右逢源,在没有人竞争的前提下就把村里的集体财产攫为己有,不费吹灰之力,突然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那年月,国家对民营企业大力扶持,马老二的染整事业蒸蒸日上,靠了他这么些年积累下的人脉关系,在税收方面,环保方面从没有人找他的麻烦,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不过据说后来税务局环保局有两个科长为了他吃官司,这是后话。听业内人士说,染整对水源的污染非常严重,马二村里的河水很早就泛起了黄色的浊浪,本来村里人淘米汰菜洗衣都靠这河水,如今变成了这样,难免有群众的不满声音出来。马老板在商场辗转多年,见多识广,一方面在环保局的指引下买了一些局里指定厂家的环保设备,这些设备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检查的人来之前,早有人通风报信,于是环保设备就启动,检查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对村民们的不满,马老板作出为桑梓服务的高恣态,免费为村民们每家打水井一口,美其名曰为大家提供清洁水源,此举在村干部的大力宣传下,就成了他致富不忘为民造福的大善人。这马老二也真是运气好,自打他接手工厂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剧增,他的工厂规模也越来越大,效益又比以前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他赚得真是盆满缽满。不过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对染整行业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二的工厂若不是按照国家环保规定,添置污水污物处理设备,那就面临关仃併转的局面。实在不得不佩服马二的脑袋瓜子好使,因当时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有一段距离,此时苏北也如同苏南开始时一样,乡镇企业也正迎来一个发展的好时机,于是江南一些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厂企业纷纷向苏北转移,马二看准时机,把他的厂卖给了苏北,又卖了笔好价钱。他原来的厂区占地很大,他把其中的一些厂房出租给其他人办一些无污染的工厂,大部分的土地借着建设新农村的名头弄了个农家乐,里面楼台亭阁,小桥流水,集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不仅吸引本地的人,还占着离开上海近的地理位置优势,很多上海客人及外地客人纷至沓来,让他的财富山又加高了不少。不过马老二对财富可是永不满足的,否则也不成马老二了。从他掘得第二桶金开始,他就在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及本地附近一些二三线城市买进大量商品房,然后在房价大涨时卖掉,经几番买进卖出的操弄,大赚特赚。也多亏了国内房市涨得天价,当然也靠着他卓越的商业头脑,看得清房市的行情。新冠疫情结束,他自己虽然不懂,但也知道花无百日红的道理,又听说什么美国日本都经历过房市崩塌的情况,于是果断地把除了自己住的及为子女留的三幢大别墅外全部抛售,不想还真挤上了高房价的末班车。待等他把手头的房子卖掉,从2023年开始,房价竟然如他所予料的那样,一路往下跌,因此虽然他自己没有开发房地产,却是借着房屋的投机(我用了投机这名称也许有些不当,因为十多年来大家最常说的是投资而非投机了。想当年农民把自家种的蔬菜挑到城里去卖也会被当作投机倒把打击,甚至有所谓的投机倒把罪。)又让他银行存款不知添上了多少个零。据内行业内人士又对他底细了解的人估计,他的资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保守点说至少也有一个亿了。
自打马二成了大富翁后,与我们这些以前的穷朋友就很少联系了。听他村上人说,他倒还不失农民本色,家里大别墅的院子里还种上了各种蔬菜,按他的说法自己种的蔬菜无农药无化肥,纯天然的,吃了放心。除了他开的那辆大奔及手上戴的金劳力士手錶倒还真看不出他竟是腰缠亿贯的富翁,据他告诉人说,这大奔和劳力士金錶还是出门谈生意装门面的需要。马二现在什么都称心,就是两个子女不能让他在人前炫耀。因为自己肚子里墨水少,所以他在子女教育上倒是捨得化钱,自打小学起,就让他们去上这个班那个班的,可惜他这一儿一女都没有继承他精明能干的遣传因子。儿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他通过中介送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十年,也不知怎么搞的,連英语说得也不太流利,终于在待满十年后回到了国内。据他告诉人说,儿子有什么硕士学位,但他儿子从没与人说起有这么个学位,有以前的同学问起他在加拿大求学的经历,他总是尴尬的笑笑,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他女儿,这小姑娘虽然长得不咋的,却从小就喜欢打扮,父母对她特别宠爱,也不知化了多少钱放学后让她吃小灶,总算混了个高中文凭,大学是无望的了,马二决定也把她送出去。这次不送加拿大了,说是加拿大培养不出人才,他听说新加坡的教育很好,在那儿也安全,不是说有次英国王子在新加坡犯了法,照样被打了屁股。于是把女儿送到了新加坡去深造,不过这宝贝女儿也辜负了双亲的期望,四年不到就铩羽而归。因为自小就爱打扮,回来后马二给她投资开了个高档化妆品店,前几年生意还好,现在顾客越来越少,目前正在想找人接盘。马二说他这辈子做的生意都没有亏过,就是在子女身上真吃大亏了。
关于马二这暴发户的发迹经过,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不过我得声明一点,我不是眼红这些发财的富翁,毕竟他们的商业头脑及能力确是高人一等;也无意对当年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妄加评论,国家出台这个政策有其必要,绝大部分也是合法的。但当年转制时确实给一些人钻了空子,一夜暴富,如今我家乡类似马二这样的千万亿万富翁大有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本无可厚非,但转制时规定必须妥善安排好下岗工人的经济补偿、生活出路等方面有些企业做得还是不夠完善,留下一些后遗症。当然其中有些官员参与暗箱操作也不是没有,希望有朝一日能倒查一下当年的转制,若其中有猫腻的可真得处理一下。